">
一、组织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组织信息系统的应用越发广泛,业务也呈现更加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从信息系统的发展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阶段,二是管理信息系统(MIS)阶段,三是决策支持系统(DSS)阶段。EDPS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MIS将组织中的数据和信息统一集中、快速处理;DSS可以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等方式进行管理、决策和预测。下面分别从企业、高校和政府角度对组织管理信息化进行分析。
(一)企业信息化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把计算机引入重点发展领域,但只把信息技术当作军用技术和科学研究的手段。近年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重要工具,从企业到工业再到整个社会,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具体的,可以将企业管理信息化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单项业务阶段。一般是孤立的单机系统,无需联网或建立只有几台终端的小型网络,进行较为独立的业务信息化,如独立的工资核算、考勤管理等,一般只是原来手工操作的简单模拟。这一阶段中,不涉及管理业务流程的重组,也不会不影响员工原有岗位。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部分业务人机并行,加大业务人员的工作量,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冗余严重。二是部门集成阶段。一般采用局域网C/S架构,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大多是从财务管理信息化开始的,整合部门内部管理业务,提升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实现部门内部数据的共享。但此时,数据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这就需要建立相关的信息安全机制,完善安全保障措施。三是企业集成阶段。多采用C/S或B/S架构,将企业系统集成管理,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数据在各信息点间传递流畅,并将采购、生产、技术、财务等部门全部纳入管理信息系统中,将各子系统整合,方便相关人员查询和进行辅助决策。此阶段不再是手工操作的简单模拟,必须考虑企业级的业务流程重组。
(二)高校信息化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自1993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设开始[3],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各类信息系统与校园网络相结合,为高校教学、科研及日常管理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信息化建设成为增强高校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初始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高校在党政工作中引入小型计算机,并在局部范围内实现网络联接,为一些文件资料的传输及共享提供简单的数据处理工作。二是网络基础服务阶段,从1993年至上世纪末。各高校开始积极进行网站建设,并申请教科网域名。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主要集中于单机版和基于C/S架构的信息系统,但出现大量重复建设的现象,各部门业务难以统一规划,数据冗余量大。三是信息资源整合阶段,从2000年至2005年。在初始的校园网建设过程中,高校往往更重视网络硬件,而在这一阶段中,逐步意识到信息资源及应用软件的重要性,并在远程教育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等建设方面的投资逐步增加。四是数据管理阶段,从2005年至今。在这一阶段,数字校园建设在各高校蓬勃展开,为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校园网内数据内容不断丰富,各部门能够按需获取数据,信息数据成为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资源。
(三)政府信息化
政府信息化主要指电子政务,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是以1999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和“政府上网工程”启动为标志[4],进而开始受到重视。近年来政府信息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始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政府信息化主要表现为“办公自动化”,当时尚没有“电子政务”的概念。二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从1999年至2003年。这一阶段我国电子政务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工具,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三是应用整合阶段,从2003年至今。在这一时期,电子政务充分利用各种新型传媒技术与手段构建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新途径,如建立政府微博、开通微信公众号等全新方式。另外,与之配套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标准等也逐步完善,管理日益制度化、规范化。
二、诺兰模型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Nolan在总结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把计算机应用到一个组织中,一般要经历从初级到成熟的成长过程,1973年Nolan将其研究成果第一次在美国ACM上发表,对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进行归纳,被称为诺兰模型。1980年,Nolan将该模型进一步完善,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各个阶段之间互相联系,以实际应用需求和技术发展逐步推动信息化不断向更高阶段深入,阶段之间不能隔断或超越。其中,前三个阶段具有计算机时代的特征,后三个阶段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其转折点处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时机。诺兰模型的预见性,被其后国际上许多行业与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发展情况所证实[5]。第一阶段:初装。组织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第二阶段:蔓延。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多数部门开始应用信息系统,此时大量应用程序被开发,组织的业务处理效率有所提高。但与此同时,存在着数据冗余、难以共享等问题。第三阶段:控制。信息系统应用经验逐渐丰富,业务范围扩大,要求对整个组织进行业务统筹规划协调,尤其是要解决数据共享问题,因此数据库技术变得更加重要。此阶段是实现从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一般发展较慢。第四阶段:集成。建立集中式数据库,增加硬件,此阶段预算费用迅速增长。第五阶段:数据管理。组织的信息化建设进入到数据处理阶段,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统一管理数据和信息,各部门与各子系统之间基本实现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信息系统的利用更加有效。第六阶段:成熟。组织的业务处理与管理决策都可以由信息系统满足,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组织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真正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充分挖掘组织的发展潜力。诺兰模型从整体上归纳了组织的信息化发展规律,虽然企业、高校、政府信息化建设周期长短、发展水平不完全一致,但总体上没有跨越诺兰模型阶段发展的模式出现。组织管理信息化的目的就是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系统等手段,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增强管理水平、提升组织竞争力,因此无论是企业、高校还是政府信息化建设都符合诺兰模型的一般发展规律,可参考模型进行各类组织信息化阶段的划分及研究。
三、组织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组织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信息化建设的兴起与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如何进一步促进信息化发展,使各类信息系统高效运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就是要以业务流程为中心,整合资源配置,实现由职能导向到业务流程导向的转变,提高组织管理信息化的质量和效率。这就要求组织打破原有的以各个职能部门为核心的工作方式,逐渐转变为以信息系统服务的主体角度来看待问题,突出全局,尽可能实现信息的共享使用,简化管理和审批程序,使信息传递更加流畅,提高组织管理效率。
(二)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组织信息网络与信息系统的维护技术性强,不仅需要技术人员具有计算机知识,还需要懂得组织的业务知识。因此,无论企业、高校还是政府的信息化建设都需要培养信息化人才,同时注重对员工的信息化知识培训,使组织内部从上到下都能意识到实施信息化的重要性。
(三)注重网络信息安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逐渐凸显,组织对于信息系统安全性的要求也随之增强。因此在使用信息系统中应选用防火墙或杀毒软件等防护措施,定期安装补丁,同时要求组织人员不随意安装盗版软件、不在公共网络中传输组织内部资料,并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证组织的网络信息安全。
四、总结
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提升组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分析了各类组织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并引入诺兰模型研究组织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分析发现,无论是企业信息化、高校信息化还是政府信息化都符合诺兰模型的一般规律,可以通过该模型对各组织信息化发展的阶段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组织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对于增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组织管理效率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作者:慎丹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