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加入情感因素,把美感渗透在音乐中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单纯的感知或单纯的形象思维都不能构成完整的美感心理。在钢琴教学中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点,运用我们演奏者的思维方式,把节奏、旋律、和声、复调等构成音乐的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把美好的感情用美妙的声音表现出来,从而激发起听者的共鸣给人以美的感觉,让琴声带来的情感与听者的情感融为一体。这就是音乐教育手段在钢琴教学中发挥情感作用的结果。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体验,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生活,如果光从理论上讲,实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如果通过美育教育手段去进行诠释“寓教育于娱乐之中”,情况就大不一样。如在弹奏《四小天鹅舞曲》时,想象指尖如小天鹅的腿在翩翩起舞。在演奏《夕阳箫鼓》时,它那优美的旋律,就像是一幅气韵生动,笔触秀丽的山水画长卷在我们面前慢慢展开,让人情不自禁地领略了祖国大自然的美好山河的壮丽,从而产生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之情。
二、充分利用想象,让学生享受音乐美
学生在演奏时应具有丰富的情感活动,诗一般的想象能力,因为音乐是最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的艺术。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弥漫在生活的空间会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只有根据听者对作品素材的理解去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到那片广阔无边的音乐海洋中去遨游感受那美妙无比的意境。对声音效果要有明确的概念,它是我们训练练习中必须确立的声音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钢琴教学中要不断地研究分析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内涵,这样才能深刻地、准确地理解乐曲所提示的再造条件,与曲作者有相应的感受。比如《绣金匾》乐曲结构短小,旋律的进行明快流畅,起伏自然,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我们想象着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周总理、朱总理的热爱和对人民子弟兵的深厚情义,这样就能感情充沛地完成这个作品。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理解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教学中笔者针对中级程度的学生借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那种晶莹透明的声音来描绘非连奏的声音效果是非常贴切的。无论什么样的作品,我们都要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讲解每一段落的含义,让学生去理解、想象,再去模仿、演奏。这样对于学生体会美妙如画的意境,培养他们良好的乐感和音乐表现力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音乐与古典文学相结合,体验民族音乐的韵味美
虽然钢琴是西洋乐器,是从国外流传过来的。但在钢琴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和演奏大量的中国乐曲是必不可少的,让他们体会和掌握中国民族风格美也是十分必要的。将民歌或民间乐曲改编为钢琴曲是中国钢琴音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如王建中的《绣金匾》、《百鸟朝凤》,朱践耳的《云南民歌五首》,贺绿汀的《牧童短笛》,黎海英的《夕阳箫鼓》等。在教这些优秀的中国作品时,要让学生联系我国民族文化一些具有特色风格,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文学作品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体会民族音乐风格的美。如在黎海英的《夕阳箫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贴切的语言进行描绘,让学生体验乐曲优美的意境。首先向学生介绍曲目。《夕阳箫鼓》原为琵琶独奏曲,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多次变换曲名,有称《浔阳夜曲》,也有称《浔阳琵琶》的。直到1923年郑觐文将此曲改名为《春江花月夜》,并拟了10个标题:1.江楼钟鼓2.月上东山3.风回曲水4.花影层叠5.水深云际6.渔歌唱晚7.回澜拍岸8.桡鸣远濑9.疑乃航舟10.尾声。钢琴曲《夕阳箫鼓》是一首优雅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徐徐展现在人们面前———夕阳西下时,远处的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不知从哪个地方又传来了萧和鼓那优美动听的旋律……《夕阳箫鼓》的结构整体是散———慢———快———散的形式,首段“江楼钟鼓”与收尾散起散落,中间各段时空节奏序列和结构也是采用自然递增,由静而动,由动而静;由远而近,由近而远;以景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音乐结构耐人寻味。要使学生感受乐曲的整体美,必须边示范边分段讲解,要用绘声绘色、充满激情的语言来介绍,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示范演奏来深刻体会民族音乐的美感。总之,演奏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应与我国传统的文化底蕴相承,具有民族的审美心态和素质,才能使源于西方的乐曲之王钢琴来更好地表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神韵和意境,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内在的美。
作者:孙丽丽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专题:沉珂 上海自贸区 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