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 科技论文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时间:2017-01-21 16:50:34 来源:论文投稿

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容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经济落后、民族成分众多、民族传统文化浓厚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和行动指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广泛研究的时代性课题。

一、推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民生的呼唤

在中国传统社会,“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主要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对“民生”做了新解。他指出,民生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1]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2]今天我们所谈论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凡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有关的事件都属于民生范畴,具体包括人民群众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历史观等方面的问题。从狭义上讲,民生主要是指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实问题,如人民群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发展机会、发展能力以及权益保护等。我国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具体表现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基本的吃穿住行、就业养老、就医教育以及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因此,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摆在贵州人民群众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许多人认为,我国民族地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非就是让当地老百姓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笔者认为,这种思考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民族地区的现实民生需求结合起来。因为,离开民族地区的现实民生问题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符合我党近年来一直强调的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根本立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走向大众化,其原因就在于它历来关注老百姓生存条件的改善。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毫无疑问,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需要的强大的物质力量就是重视民生的呼唤。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在于将中国老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致力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目标是让全体国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世纪之交,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立场足以表明了中央领导集体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进入二十一世纪,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更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宗旨和原则。可以这么说,民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诉求,离开对民生的深切关注,民族地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追求。目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现实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人民脱贫致富。解决和改善这一民生实际,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掌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动力。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人们的理想信念的现实追求过程,因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人们的理想信念和梦想的现实追求,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获得巨大的生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包括理论大众化和实践大众化两个方面的内容。

1、理论大众化

理论大众化,就是让人民大众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搞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思想前提。贵州地区民族成分众多,巫文化传统浓厚,如果该地区人民群众没有基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在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享有足够的话语权,在这样的环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十分困难的。例如在对当地部分民众进行“你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抽样调查时,回答“不相信的占40.2%”,回答“相信的占30.3%”,回答“相信迷信的占29.5%”;在问及“你知道党中央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吗?”时,回答“不知道的占28.2%”,回答“知道很少的占38.4%”%,回答“知道一些的占25.3%”,回答“知道大部分的占7.9%”;在问及“你认为本地区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式和渠道怎样?”时,认为“形式和渠道非常单一的占23.2”%,认为“形式和渠道单一的占52.3%,认为“形式和渠道较为多样的占20.4%,认为“形式和渠道较为灵活的占3.1%。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不仅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仰,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知程度不高,他们都认为当地缺乏应有的、灵活多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机制。因此,当地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在坚守学校教育、党政例会等传统理论宣传手段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进一步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方式,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宣传力度,切实地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输到人民群众心中,并让其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意识。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在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地知晓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宣传和普及,当地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会取得应有实效。

2、实践大众化

从根本上讲,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大众化就是通过宣传和普及中国马克思主义,使其内化为人民大众的自觉行动,让人民大众自觉运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4]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旦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或干部群体中,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指引人民群众改造社会实践的功能。理论要想掌握群众,就必须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2012年,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要确保我国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集中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当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老百姓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和愿望十分迫切。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过去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更不能简单地以文件、政策、会议的形式代替理论大众化工作。相反,我们必须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地人民群众的具体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群众的语言、群众的思考、群众的体会去启发和引导群众,以解决当地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要真正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和政府必须着力解决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让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引领当代贵州各族人民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创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路

当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入关键的改革时期,在当今新形势下,单靠传统的理论灌输和说服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地社会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的需要。在当今时代多元文化互动与冲突的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真正取得成功,就必须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方式和传播方式,努力打造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让中国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1、创新语言表达方式

语言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和文化之根,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密码。人们“为什么要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呢?这是因为千百万人民群众只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才能在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获得极大的进步。”[5]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化,要想在这一地区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结合起来,运用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在话语表达上体现其地方文化特色。因为,“理论大众化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大众需求的程度。”[6]“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际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7]因此,“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8]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汇编成脍炙人口的少数民族顺口溜或歌谣,用鲜活简朴的民族语言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营造传播和普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环境,增强理论宣传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吸引力。我们也可以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融入到贵州少数民族群众的传统生活习俗中去,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洗礼和熏陶,不断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用通俗易懂的民族语言宣传和普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增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趣味性、提高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效性的有效手段。

2、创新宣传队伍

改变过去主要由学校教师宣传和讲授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统做法,建立多层次、多结构的宣讲队伍,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第一,发挥基层党员的理论宣传作用。由于中国“乡土社会的熟人性质”,[9]基层党员来自群众,与群众关系较为密切,最能理解群众的衣食冷暖和喜怒哀乐。他们既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同时又是推动当地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者和责任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基层党员进行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让他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使他们成为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运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壮大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队伍的力量。第二,培养少数民族宣讲员。突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和干群实践活动中的地位,组织当地品德高尚、责任心强、理论水平高的教师和党政干部,让他们利用“自己人”身份,通过课堂教学、报告会、座谈会、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向人民群众讲授和宣传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地培育文化主体,扩大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的阵营。

3、创新宣传载体

在过去,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主要通过学校教学、单位例会、政府文件等方式进行,如今这种模式应当改变。改革开放后,贵州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多重价值选择的可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要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认可并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常识,就必须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宣传载体,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载体的多样化。第一,借助现代网络媒体宣传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现代知识传输工具,网络媒体不仅传播范围广、成本低、速度快,而且不受时空限制、受众关注度高、互动性强。因此,我们在固守教学、会议、广播、报纸、电视等原有传播载体的基础上,及时开通博客、微信、QQ、视屏、手机短信等平台宣传和普及中国马克思主义,扩大中国马克思主义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第二,利用红色旅游文化宣传中国马克思主义。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独特,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经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寓于红色旅游文化之中,以点代面地向广大文化消费者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第三,依托基层党课宣传中国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是党的革命堡垒,基层党政干部是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中坚力量。“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0]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培训基层党政干部,让他们走进机关、警营、学校、社区及乡村,运用人民群众熟知的语言方式以及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典型事件向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活动。这样不仅使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而且能够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鲜活性与实用性。综上所述,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固化为当地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行动指南,这对巩固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民族地区的指导地位,坚定我国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维护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增强我国民族地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作者:罗连祥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更多科技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01697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企业文化整合 小花仙游戏闪耀变身

相关论文

测井技术版面费

论文百科2017-03-19 21:03:57
相关学术期刊
《广西农业机械化》 《中国畜牧业》 《世界钢铁》 《建筑创作》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农民科技培训》 《安徽农学通报》 《硫酸工业》 《汽车维修》 《海南医学院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