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教学管理模型的构建
1.1体育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体育是教育的一个下位概念,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隶属于教育。在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对奴隶社会的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肯定了包括体育在内的“六艺”教育”[3]。在古希腊的教育体系中,体育在对人的培养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斯巴达教育体系还是雅典教育体系,体育都是其中的基本内容”[3]。恩格斯在《欧洲能否裁军》一文中指出,体育对青年的精神发展对学生智慧眼界的扩展有相当重要的意义[4]。可以看出,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及其内涵,无不体现了对体育的重视,也都充分认识到了体育对于人才培养及其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而没有体现教育功能的体育则缺乏内涵。所以,体育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它不能脱离教育而单独的存在,这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尤其是在“体教结合”背景下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上,更要体现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要素,而不能仅仅把他们当做“获胜工具”,仅靠一纸对他们来说没有实用性的文凭来完成人才培养的过程。
1.2指导思想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为基本着眼点,以人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为抓手,从高水平运动员的实际出发,贯彻循序渐进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德、智、体等全方面对其施加影响,逐渐达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要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高水平运动员既然成为大学生,学校对其的成长就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同时,他们也具有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权利(如图1所示)。但高水平运动员又是大学生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最大的差异在于: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中小学学校教育的大部分缺失。这段经历的缺失使得他们在思想认识水平上,在文化知识的积累上,甚至在行为举止的规范上与普通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差异。所以,高校在对他们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对他们的培养上,要体现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职能与价值。
1.3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教学管理模型的建构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籍管理的理论模型(见图2)的建构,即站在人本主义的视角下,针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对高校学籍管理的主要环节进行针对性设计。包括取得学籍、注册、编班、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制定及考试六个环节。其目的是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通过高等教育阶段,使高水平运动员的整体素质得到质的提高,并为其今后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教学管理模型的阐释
为了实现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根据教学管理各环节的工作顺序,本着模型建立的指导思想,从六个方面进行设计,逐渐淡化高水平运动员高校特殊群体的味道。各方面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目的明确,操作性更强。
2.1高水平运动员学籍的获得
教育部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工作有着明确的要求:一级或一级以上运动员可向报考学校申请免试(虽不参加高考,但也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化课考试);二级运动员专项测试合格后,高考须达到本省二本线的65%。高校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政策,做好相关的考试及录取工作。一旦确定运动员被录取,我们即认为其取得高校的入学资格。同时,他也就有了高校的学籍,成为一名正式的大学生。
2.2高水平运动员的注册
根据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开学注册是取得学籍的唯一途径。我们都知道,有些高校允许一些现役运动员“挂学籍”。所谓“挂学籍”就是,学校有其学籍记录,运动员本身不在学校学习与训练,而在专业队训练比赛的一种现象。“挂学籍”现象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运动员大学生脱离了高等教育的环境。高等学校的教育环境,是校园内一种具有大学生特点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5]。如图3所示,人一生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宏观的教育过程,大致可划分为家庭教育阶段、学校教育阶段与社会教育阶段三个阶段。它们相互衔接,共同作用于人,使其不断地发展与完善,逐渐具备适应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缺失高等教育经历的运动员大学生,无异于“名其内而形其外”。脱离高校所特有的教育文化氛围影响,使得他们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及行为规范原地踏步,依旧停留在运动员阶段的原点,其人格内涵中就不具备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即便拿到了毕业证与学位证,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仍然会被社会所拒绝,从而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这种“挂靠”型的运动员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举措,也是很多高校所面临的一种无奈。所以,模型在注册环节上,要求高水平运动员必须到校办理注册手续,并在学校进行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禁止“挂学籍”这一短视行为。
2.3高水平运动员的编班
模型在高水平运动员的编班问题上采用弹性编班原则。所谓弹性编班是指,高水平运动员的高考分达到二本线,可按照个人兴趣选择专业,与普通大学生一起编入正常教学序列班级学习;若达到二本线的65%而又不到二本线的,则强制选择一个专业(建议选择偏文科类的专业)单独编班接受高等教育。单独编班即可为今后对其实施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政策提供可能,也可为高水平运动员的日常管理创造条件。虽然强制选择专业有缺乏人性化的偏颇,但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成长是有益的。此外,这一点上的缺憾可以通过辅修专业教育及公共任选课进行弥补。
2.4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指导专业教育过程的纲领性文件,它涵盖课程的设置(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课程的排序(根据课程之间的关系安排到各个学期)、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等内容。从培养方案的内容设置上,即可看出管理者对专业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定位。模型要求对单独编班的高水平运动员,量身制定独立的培养方案。首先,突出专业基本理论的学习,并在大量实践教学环节的支撑下,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一定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为其今后深入的专业学习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其次,加大选修课的学分。通过大量的选修课,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强化他们的人文积淀,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2.5高水平运动员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指导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决定课程教学的内容及进度。显而易见,按照正常的课程教学的开展,以高水平运动员正常的入学文化基础,是难以完成课程学习的。模型要求高校应遵循因材施教及循序渐进的原则,本着突出“基础”,进度“延缓”的指导思想,专门为其制定适应他们开展课程学习的教学大纲。所谓“基础”是指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所谓“延缓”是指教学进度放慢,比如本来一节课的知识改成两节课或更多,以利于他们理解和吸收。这种降低难度、减缓速度的教学管理模式,不是为了照顾运动员大学生。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较为平缓的手段,逐渐培养他们对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尽量避免出现令人遗憾的放弃现象。知识是有限的,学习是无限的。只要能够跟得上学习的节奏,并能够逐渐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他们一定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生。
2.6高水平运动员的考试
考试是对教学过程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学生获取学分的主要途径。在与部分高水平运动员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考试对他们来说即无所谓也害怕。无所谓是因为学校可保证他们顺利通过考试,拿到学分。这一部分人专业水平高,在队训练,可享受各校的相关待遇;害怕是因为“过不了,会挂科”,拿不到学分而影响毕业。这一部分人由于运动成绩的下滑或伤病而离队,不享受各校的相关待遇。模型对考试命题做出了具体的要求:首先要取消加分政策;其次,在命题时,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这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形成了有效的衔接。这些基本知识的掌握,可为其后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奠定一个较为扎实的基础。
3结语
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大道行于百年,权宜利于一时”,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应本着严谨的态度,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进行积极而可贵的探索与实践,使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为实现我国“体育强国”的梦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杜美 安静 单位:中北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