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论大学生生命教育 - 自然科学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略论大学生生命教育

时间:2017-01-20 02:41:31 来源:论文投稿

一、从社会发展来看

社会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把双刃剑,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相对于其他群体,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接触信息媒介的机会更多,不良思想文化也乘机而入,例如,网络、音像制品中充斥着黄色、淫秽的东西,一些网游、影视、报刊过分渲染暴力行为,以及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这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诱导,加剧了他们理想化思想遭受冲击而产生的压力、惶恐、失措和绝望,导致了他们缺乏对人生价值的深入认识,形成意志薄弱、争强好胜、投机取巧、人际关系冷漠、唯我独尊等性格弱点,以及郁闷、妒忌、暴躁、愤怒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随波逐流、暴力、漠视生命的行为。

二、从学校教学来看

我国高校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大多是出现了或者是即将出现某种灾难时才会采取应急教育———5.12汶川地震后,高校的宣传栏才普遍贴出“如何在地震中逃生”等自我保护知识;应对上级检查,才会传授几位学生代表学习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以示普及灭火知识;至于衣食住行中生命危急时刻各种求生方式分别是什么,多种医学符号,交通符号分别代表什么,以及常见的多种生命特征应采取的自救措施,均被挡在“专业”之外,临时抱佛脚的时候才昙花一现,此类现象不胜枚举。设想,大学生如果连自己的生命都不会保护,怎么能够采取灵活措施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三、从家庭教育来看

当代“90后”大学生的父母及长辈普遍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艰难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饥荒时期”和文革所带来的“恐惧年代”,他们的人生旅途中或多或少存在遗憾,正是因为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家长们往往对孩子有种特别的期望以弥补自身的缺憾。他们的付出精神特别强,愿意为孩子的成长贡献毕生的精力,不计代价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过分地顾及孩子的感受,造成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同时,家长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影响,望子成龙心切,教导孩子好好读书的目的就是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赚大钱,当高官,光宗耀祖,过“人上人”的生活。在中小学时期拼分数,考大学时拼名校、拼专业,在这种普遍的家庭目标下,应试教育盛行,素质教育未受重视。大学生在面临学习、就业、深造、人际关系多方面的挑战时,心理压力急剧加大。由于不能处理大学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无休止地陷入担忧、紧张、纠结等不正常的情绪当中,稍有不慎,则可能采取极端行为糟践自己或者伤害别人。(四)从大学生个人来看“90后”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成长过程中受到家长过多的关照,他们物质上养尊处优,精神上备受呵护,过分地溺爱使孩子唯我独尊,自理能力差,依赖心理强,承受压力能力差,很多大学生不善于与人分享,一旦进入集体环境生活,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也难以克服,只会强调自己的感受,善于在对方身上找问题,不考虑自己的不足。而事实上,理想主义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巨大反差,会导致这些大学生举手投足都会感受到挫败感,不会礼尚往来,不懂主动交际,性格自私孤僻等等,遇到问题便想到走关系、拼钱、拼爹、报复等。从全球来看,美国的生命教育最早,1968年华特士大师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获得美国政府的推广。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生命教育中心成立,随后,生命教育课程定立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第一所生命教育中心在澳大利亚成立,通过学校与社区合作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年青人“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20世纪末,我国台湾坚持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宇宙四个层面系统开展生命教育[2]。1999年香港天主教教育委员会推出爱与生命教育课程。我国大陆自2007年起,才有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屈指可数的几所高校将生命教育列入课程计划,生命教育的课程远没有全面普及。减少大学生自杀、他杀或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我们只有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探索我国生命教育的措施。

四、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探析

(一)加强个体化教学,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目前直接承担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学任务的“思政课”上课的主要形式还是“合班课”,人数动辄上百人,甚至几百人,维护课堂秩序上不很顺利,教师上课顾不上太多,主要还是传授课本知识,上课结束立马走人。课下,遇到所授课的学生,记不得其姓名、班级和专业的教师不在少数,谈不上对学生有深入了解,更难以采取因人而异的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在国外,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而在国内,每5000名大学生都没有一名心理辅导员,远远满足不了需要”[3]。鉴于我国人口多的国情,像国外实施一对一的单个教学是不现实的,我们教学中尽量采用小班制的个体化教学方式,课堂下,分阶段、分班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了解他们的兴趣点、态度和行为变化,课堂上加强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并促进他们良好行为的养成。

(二)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一直是高校教学,特别是文科专业教学的短板,而传统的“讲-听-记”式的讲授法极大地压制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本该生机盎然的生命教育失去了活力。据心理学调查显示,在教学过程中,感官的调动程度和教学效果成正比,其中听觉不如视觉,视觉不如身临其境。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追求,还包括着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形成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生命教育知识的行为能力,可采取的实践活动有多种形式,生存技能的学习可采取的形式有:常用食品的安全甄别与选择,多种救生设备的学习和现场使用,开展突发事故(火灾、洪灾、煤气泄漏和地震等)演习,意外伤害的救护和自我防护。对提升生命价值观,正确理解人的生死过程,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可选择的形式有:参观烈士陵园,跟踪调研著名劳模或先进个人,亲临车祸现场,到敬老院参观临终关怀的工作模式等。这些活动形象直观、情感真切、目的明确,有助于青年大学生真正领会生存知识,正确对待生命的整个历程,极大地促进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和整个生态的生命承担相应责任。

(三)加强多方配合,形成生命教育的生态环境

生命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阶段性任务,也不是单靠高校就能独立完成的封闭性工作,它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工程,需要全方位大力配合。为此,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还要完成以下任务:第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主,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课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人的生命意识,培养人的生命能力的主要渠道,其教学有很强的原则性。但由于生命教学过程的生态化特点,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本身又有脆弱性,只有多学科目标一致、相互渗透,相互配合,才能在知识上、实践上形成对“生命”的全方位认识和能力。第二,善于多方沟通,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首先,加强家校沟通。家庭是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影响最早的场所,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培养者之一,实际上做家长的都积极关注大学生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由高校建立家长QQ群,或者采取“家长协同教学班”的形式,定期开展调查与见面活动,为家长与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状况相互了解和支持开辟渠道,形成家校互通、共赢的生命教育绿色通道。其次,加强高校与社会的沟通。一方面,根据大学生成长的实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优化网络、报刊等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取缔非法牟利的网站,坚决打击那些误导视听、黄色、淫秽传播途径,营造公正、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加强与社会相关单位的联系,开展大学生服务“生命”的活动。例如,利用重大节日(如母亲节、重阳节、艾滋病日、世界环境日等)的时机,组织大学生开展多种调查与服务社会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到敬老院义务劳动,也可以是宣传预防艾滋病、拒绝毒品的知识,或者说调查节日期间环保的问题,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探索具有时代价值的对策,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加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感受,以自觉形成爱护生命的行为,带动珍视生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作者:李海凤 陈守朝 单位:钦州学院 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财经学院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略论大学生生命教育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93863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中国论文网 赤峰学院学报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企业家天地》 《江苏航空》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功能材料》 《中学语文》 《民族艺术》 《统计与管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国外农学》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