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与防控能力分析(3篇) - 行业经济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与防控能力分析(3篇)

时间:2017-01-19 15:11:09 来源:论文投稿

第一篇: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完善

摘要: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传统的财务内部控制已无法满足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已经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当务之急。完善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可以降低财务风险,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有利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接着分析了当前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建议,旨在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水平。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完善

一、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水平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工作职能的履行,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发展水平,因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业单位经济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最终影响事业单位的发展水平。(1)满足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近年来,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推出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部门预算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为了实现改革目标,事业单位要在财务管理中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满足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2)预防腐败、降低财务风险的需要。事业单位实行财务内部控制,有利于及时发现财务隐患,降低财务风险;同时,有利于预防贪污腐败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3)建立节约型政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需要。事业单位实行财务内部控制,可以减少浪费、节约行政成本,有利于建设节约型政府,同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4)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需要。事业单位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财务内部控制有利于事业单位科学规范地使用、保管资产,防止浪费和毁损资产,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5)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通过财务内部控制的实施和完善,可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行为,减少财务人员的舞弊行为,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

二、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中财务内部控制存在一些问题,大大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进而影响了整个财务工作的效率性,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目前,由于事业单位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没有核算利润的压力,因而多数事业单位对财务内部控制不是很重视,财务内部控制意识薄弱,体现在:机构设置不健全,岗位职责不明确,人员配备不齐。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工作中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风险管理意识缺失会

目前,多数事业单位缺少风险管理意识,因为它的资金主要是财政拨款,不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它的社会效益无法用数值来计量,因此风险意识薄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活动也存在潜在风险,而事业单位却没有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不能及时进行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在风险来临时,可能会给单位和国有造成财产损失。

(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分布在各个领域,所处行业、单位规模、人员多少都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国家无法制定出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例如:有的单位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建立适合本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单位即使建立了制度,制度上墙不严格执行的现象也很多;有的单位规模小、人员少无法保证不相容岗位的分离;有的单位没有建立与之配套的内部牵制、财务分析等制度;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已有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及时更新。

(四)内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不到位

对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而言,要同时加强内外部的监督管理。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例如:有的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没有配备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有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等,导致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另外,政府职能部门也应该加强外部监督,目前对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多是责令整改,削弱了监督的力度,而且,目前内外部审计都没有建立起与领导提职、与职工晋级挂钩的激励机制,客观上降低了监督作用的发挥。

(五)内部控制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事业单位中一般没有专职的内部控制人员,大多是由财务人员兼任,由于事业单位中的财务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不高、专业技术职称也不高的问题,并且这么多年来工作比较稳定,没有竞争,因而自觉学习的主动性较差,所以说,财务内部控制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无法适应财务内部控制的工作需要。

三、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提高财务内部控制意识

为了增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意识,要将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作为对事业单位法人考核的一部分,提高领导层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同时,事业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都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明确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熟悉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流程,自上而下地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二)增强风险意识,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时,也会面临风险,因此事业单位应该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建立风险管理机制、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应对机制,尤其是财务部门更要利用先进的云计算方法,来计算和确定财务风险预警线,找出潜在风险,利用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上报给领导层,利于领导及时做出决策,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或将风险控制在可掌控的范围内,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三)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顺利实现的基础和前提,事业单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在充分了解本单位财务管理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本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其次,要建立与之配套的内部牵制制度、责任追究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重大事项民主决定制度等;第三,领导和财务人员要认真学习、严格贯彻执行制定的各种制度;最后,要扩大宣传,取得单位职工的理解和支持,确保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四)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

首先,事业单位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要对内部监督建章建制,细化岗位责任,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第三,要改进审计方法,引入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审计的科学性。最后,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指导,要对财务工作审计的同时也进行内部控制工作的检查,对检查出来的问题从严处理,加大监督力度。

(五)提高财务内部控制队伍的整体素质

针对财务内部控制队伍整体素质低的现状,事业单位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和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水平;其次要加强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以适应信息化的工作要求;第三要引入竞争机制,增加工作人员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最后要大力引进复合型人才,为内部控制队伍输入新鲜血液,提高财务内部控制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脚步

信息化建设是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技术保障,事业单位要加大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提高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单位与外部相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准确性,进而达到提高财务内部控制水平、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目的。四、结束语综上所述,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任重道远,事业单位的领导和全体财务人员要提高对财务内部控制的认识,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不断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监督管理,防范财务风险,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文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A].“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

[2]孟凡萍.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探析[J].时代金融.2016(11)

[3]刘淑梅.论如何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J].中国市场.2015(27).

作者:胡亚萍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国土储备中心

第二篇:事业单位集中核算后财务风险及防控能力

【摘要】随着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日益多元化,无疑增加了各类资金在运作过程中的财务风险。财务集中核算后,始终将财务风险管理放在第一位。因此,本文主要从事业单位集中核算财务存在的风险入手,对于风险防范措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确保事业单位能够更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集中核算;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财务集中核算后,事业单位账实分离,会计核算、资金监管与生产经营管理相分离,这些变化会不断增加事业单位新的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却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关注,这样必然会影响到事业单位和核算中心未来的发展稳定性。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合理的防范措施,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率,才能够尽可能地降低经济损失,确保事业单位的长足开展。

一、事业单位集中核算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风险意识

一些事业单位风险意识淡薄,一方面,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当中,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没有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在资金的支配上仍然存在挤占专项资金、透支、坐支等现象,最终出现财务风险。另一个方面,会计集中核算后,主管会计与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相分离,有时不能及时有效的判断资金收支中的风险。

(二)缺乏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虽制定了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仍有部分事业单位在大额资金支付、重大项目资金审批、国有资产管理、收入管理、报账流程管理等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资金管理缺乏科学性,加重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风险,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三)缺乏科学的预算

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全面,一些项目收支预算编制过大或过小,导致频繁调整预算,或者严重超支,其调整预算的真实性是造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因素之一。事业单位应根据单位具体生产发展要求编制科学、全面的预算,并严格执行,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

(四)审计监督滞后

目前事业单位的审计还停留在事后审计监督。由于个别单位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到或有意隐瞒出现的问题,一些经济事项发生了财务风险,只有到被审计时才发现,对国家集体造成的损失无法挽回。

二、有效应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强化全面预算管理

集中核算的所有事业单位应认真开展全面预算管理,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逐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全面化,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避免支出的随意性,从而达到预算支出的控制目的。预算涵盖财政预算资金、专项资金、自有资金,项目资金等所有资金,使会计核算和全面预算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预算控制的职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全面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运行的质量和效率,有效规避财务风险,保障事业单位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报账员的法制教育、定期对报账员进行培训

一方面,加强报账员的法制教育,积极学习《会计法》、《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法律法规,使之具备强烈的法律意识,增强约束自己思想行为的能力,有利的发挥单位内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牵制机制,确保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另一方面,由于会计集中核算后,出纳员的岗位转变成了报账员,在报账程序、流程等方面都有了变化,但报账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一情况,应坚持对报账员进行业务理论和财经法规知识培训常态化,逐步提高他们综合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从而使报账员把好财务收支第一关,有利于更好的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三)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应急制度

为了进一步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从核算中心自身出发,树立风险意识,核算中心主管会计应发挥其职能优势,与事业单位本身的实际情况相的结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通过风险预警来甄别风险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提出应对方案和措施,构建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科学预测财务风险的发生时间、程度和范围并使用相应的防范手段。对于风险存在的区域及相关的业务活动,明确自身哪些行为可能导致风险产生,及时有效地识别、控制与防范风险。对于各种可能遇到的风险危机,应制定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程度的应急实施方案,每项方案必须具体化、可操作化,使其能在实际中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始终保持风险预警体系高度的灵活性,对较低的报警点随时加以改善,对重大、紧急的风险情况,一旦无法预计和无法控制的风险发生时,必须立即报告、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按照紧急预案,将风险程度控制到最低。

(四)加强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

首先,应加强对银行存款的监督管理,使银行存款时刻在核算中心的监管中;其次,应加强对备用金的监管、硬强化对现金的监督管理,要求必须做到日清月结,防止资金被挪用、挤占、坐支;第三,强化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第四,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第五,加强工程项目支出监督,坚持政府采购制度;第六,加强对工资性支出的管理,确保资金安全;第七,加强对经营性收入各管理,做到应收尽收,保障单位的生产发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资金使用合法、高效。

(五)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体系

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处于变革的初级阶段,各项制度和运作机制正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完善内部财务监督机制是保障风险控制成效的重要措施。集中核算后,强化了被单位的各项支出的合法性和账务处理规范性,但是对不合理违规违纪的变通票据难以控制。由于核算中心会计不直接参与单位的财务活动,无法跟踪监督,为防止会计集中核算后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流于形式,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机制,涵盖全面预算、项目资金收支、经费、政府采购等各方面,保障制度的落实到位,加强集中核算后的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

(六)建立财务风险审计机制

事业单位财务集中核算后,加强财务风险审计越来越迫切。将审计关口前移,在核算中心设立专职审计岗位,由主管部门或本核算中心富有经验且责任心强的人担任。一方面,使被核算单位时时处于被审计状态,针对核算中由于各主管会计能力水平不同、对各项规章制度理解和运用程度不同、核算中对财务风险控制的能力水平不尽相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形成的财务风险,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提高核算中心整体风险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对于被核算单位在经营活动中因责任主体不明确等原因导致财务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切实规范事业单位财务收支行为。

三、结论

会计集中核算后,加强财务风险防控管理是今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事业单位需要积极面对财务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且提出合理的防范措施,不断完善风险防控体系,从而提高财务风险防控水平,有效促进事业单位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26).

作者:苗梅香 单位:西宁市林业局财务核算中心

第三篇: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主要讲述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概述,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主要的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不断的进行改革,其财务风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与其他普通企业相比具有较大的不同,必须要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这对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更是我国政府财务部门改革过程中所需要解决问题之一。行政事业管理人员必须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贯彻落实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进而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概述

(一)产生背景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是比较特殊的社会组织,其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作用就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承担社会责任,进而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经费来源就是国家财政预算,部分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需要承担一部分的费用,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比其他企业更加复杂,比如筹资渠道、资金流向以及经营业务等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不仅仅会出现在支付环节,更会贯穿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全过程。

(二)表现形式

1.支付风险。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体制不断的改革,我国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与资金支付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进而会从根本上提高支付风险。从某种角度来讲,支付风险主要就是属于预算改革制度中的缺陷问题,其主要就是因为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之后,相应的指标依然缺乏合理性以及科学性,进而会导致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出现预算经费相互挤占的问题,给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带来了较大的风险。2.投资风险。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都存在着对外投资的现象,并且投资金额往往都会比较大,却无法保障收益能够按时回收,从而给事业单位的投资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另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投资前并没有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及充分的论证,无法准确评估其风险,最终会出现投资失误之后单位运转存在着资金困难。3.筹资风险。我国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就是财政预算,但是少数资金需要自身解决。所以,为了能够解决这部分资金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往往需要自行筹资,另外,事业单位在进行投资项目的时候也会需要进行筹资,并且金额比较大,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带来了较大的压力。4.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主要面临的财务风险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单位内部对资金管理不善导致的。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内部制度的不完善,从而导致单位内部出现诸多的财务管理问题,甚至会从根本上影响到财务决策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提高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

通过财务风险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财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并且能够及时的发现潜在风险,积极的采取相应措施对其加以规避和防范,从根本上降低风险损失。

(二)有利于构建内部财务管理机制

通过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有利于内部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从根本上提高管理人员决策的正确性,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监督工作,并且能够通过风险预警系统不断的完善和创新管理制度。

(三)有利于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目标,从根本上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绩效,最终能够实现预算资金效益的最大化目的,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构建所面临的问题

(一)单位的资金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已经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预算出现了诸多问题,经费甚至出现了相互争抢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资金使用状况不明以及财务考核体系不科学,流于表面形式,最终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利用率低。

(二)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专项资金管理还不是十分的规范,对于来往的款项的管理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最终会直接影响到年终清理结算的账目,从而会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收益。

(三)会计核算不当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着较多问题,其主要体现为以现金流为基础,并且主要为决算服务,最终导致其不能有效的评价出资金的利用效益。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对专项项目资金进行严格区分,最终会导致各项费用的混乱,提高管理的难度。

(四)预算执行力度不足

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资金入不敷出的现象,超支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公款消费的现象屡禁不止,不仅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浪费,还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政府的形象。另外,在利用专项资金的时候,理财观念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最终往往会带来大量资金浪费的现象。

四、构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措施

(一)合理划分财务风险域

风险因素引发风险的范围就是风险域,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划分风险域,对于不同种类的风险必须要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从而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风险域包括了预算、支出、收缴以及管理等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熟练的掌握各个风险域的特点,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解决。

(二)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财务管理人员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主体,必须要从根本上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将单位财务风险降到最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定期的展开培训工作,不仅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还必须要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

(三)加强财务监督机制

为了能够保证财务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必须要重视监督机制的建立,所以,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充分的发挥出监管部门的作用,将各种监督机制进行有机的结合。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财务监督机制的时候,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理念,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完善我国风险预警以及监控等系统,才能够从根本上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

(四)建设内控信息化平台

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来临,信息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其不仅会对我国会计的实务和理论产生较大的影响,还会进一步完善我国内控制工作环境。其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信息化能够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所以,在进行控制活动的时候必然会受到信息化的影响。其二,信息技术能够更好的服务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工作。其三,信息技术能够提高监督管理工作的额质量和效率。其四,信息化能够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的沟通和信息,实现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作。其五,信息化技术能够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五)建立健全合理的财务诚信体系

诚信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能够影响到社会群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印象,也会更好的促进单位内控制度的构成。为了能够全面的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必须要将诚信融合到行政事业单位的文化中,并且其也是行政事业单位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员工们的控制意识,并且能够充分的发挥职业道德与社会准则的作用,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我国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为了能够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必须要响应国家的政策和方针,科学、合理的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并且结合时代发展的步伐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和创新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效益,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柏杨.内控制度建设与财务风险防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2).

[2]傅娆.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设和执行[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8).

[3]孟军.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的构建[J].财经界(学术版),2014(10).

[4]柏杨.内控制度建设与财务风险防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2).

[5]李佳子.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0).

作者:孙松兰


更多行业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与防控能力分析(3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91472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制约 课程教材教法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工程机械文摘》 《国外金属矿选矿》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 《上海轻工业》 《标签技术》 《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科技文献信息管理》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气象与减灾研究》 《气体分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