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造型艺术的形成
辽南皮影戏的关键人物黄素志所首创的影人已经无从考证。但是综观旅顺博物馆和瓦房店复州城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收藏的近代皮影,辽南皮影中小生弯眉秀目,通天鼻梁,温柔可爱,表达安详沉着的风采;净角皱眉凤眼,络腮胡须,显得刚毅暴烈;丑角龇牙咧嘴,刁钻奸猾;旦角的面部造型最为细致,以弯眉线眼表现其秀丽文静之神韵,其雕刻手法以阳刻空脸为主,刀法婉转,线条柔和,与头饰大面积的阴刻形成鲜明的对比,再配合光影的表现,含蓄的面部在视觉上给人们一种玉颜丽质的色彩联想。这些特点都与全国其他各地的皮影造型有着极大的区别。从目前文化保护部门收集到的皮影来看,清代早期的辽南皮影高度一般在22厘米,影人虎背熊腰,粗朴结实。清代中晚期的影人高度一般在21厘米,影人清秀苗条。光绪年间著名民间艺人李东阳在吸收民间绘画艺术和戏剧服饰艺术的基础上,又创作出21.5厘米的皮影。这种皮影选料精良,刻功细致,图案精美。直到今天,皮影艺人在制作皮影时还遵循着这种造型规律。20世纪50年代辽南地区的皮影艺人根据新中国文化创作的需要,创造出各种新的影人。如,复州城镇中心小学教导主任牛正江牵头编写了新的皮影剧本《支援前线》《参军光荣》,并绘制身着时装的新影人。近些年,大连复州城民间工艺人宋国超吸收了电视剧中的人物造型,又创造了新的影人,如高度达到50厘米的唐僧师徒形象,其人物服饰和面部刻画是依据电视剧中的形象正侧面单目塑造。
二、制作工艺
第一,选材。以新宰的2~3岁幼驴的皮为材料,先将皮放置在清水中浸泡3~5天,再将皮的两面刮干净、平整直至透明,阴干,压平整后在清水中洗净,绷在木框上再次阴干。第二,描图。按照部件的需求将皮料切块,将切好的块用湿布捂软后用硬木推扳打磨光平,将图样垫于下面,用头为钢针的笔状工具描样。第三,雕镂。将皮料垫在板上进行镂刻。辽南当地艺人善用推皮走刀的刻法,雕刀的外形为斜口式,一面刃。雕镂完毕后就可以压平上色了。第四,上色。现今常用水彩、国画颜料等透明色料。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颜色之间一般不调配,层次通过颜色深浅区分,主要用毛笔平涂,在双面反复着色,直至达到需要的色彩深度。第五,熨平。着色后的皮影一般会有轻微的变形,因此需要在阴干后熨压平整。第六,订缀。在影人的两手、两下臂、两上臂、上身、下身和两腿10个部件的关节处,用棉线或者尼龙绳、玻璃绳连缀,上身的脖领处再用一皮条包围作为安装影人头的插口。在脖领前钉上一根铁丝支撑影人,然后各拴一根铁丝在两手端处绑成耍杆,最后安装插上影人头。
三、皮影中的各元素造型
皮影戏的传统节目非常多。这些都由影人的头部——头茬、影人的躯干——戳子组成。另外,还有演出的道具——切末,这些道具又各有特色。如,头茬可分为帝王官宦和后宫嫔妃戴的王帽、凤冠,朝中或者地方官员戴的纱帽,武将戴的帅盔,军队里中下级官员戴的扎巾等。为表现少数民族将领,在头盔上刻有狐狸尾或者别一雄雉尾羽,文生的帽后有两条飘带或者蝴蝶结,习武善斗的武生带着软罗或者硬罗帽盔。闺门旦梳辫子,媳妇旦梳盘头,贫苦人家的女性只能戴环和贴花。
作者:张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