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进行拓展实践研究的意义
职业教育不仅要以能力为本位,更要崇尚以人为本位,崇德强技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知识、能力、态度取向的统一,就是能力为前提,知识为基础,态度为根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有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可以铸造学生优秀品格。构建开放性的课程,把人文资源引入语文教学,拓展课程的时空,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穿越时空的隧道。[2]开拓传统文化人文教学资源可以促进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促进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中已经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人文教学资源,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总目标就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民族优秀文化自觉学习、认真鉴赏、积极践行,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情感。”同时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分为必须课程和选修课程,建议开设四个学期,总课时不少于250课时。必修课程安排160课时左右。其中“,阅读鉴赏基础模块”64课时左右,“表达交流基础模块”96课时左右。各模块的教学次序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选修课程安排90课时左右。《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又明确“学校应结合当地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积极利用和开发本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扩展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满足语文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课程标准》中还就“语文实践活动”进行了阐述,认为:“语文实践活动是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主要是基于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把语文学习拓展到语文课堂之外,融合到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3]
二、具体拓展实施的内容
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去选取文学古典名著阅读的拓展,选取民族优良人文品格的杰出人物的事迹,走访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名品来进行鉴赏和学习,陶冶高职学生的情操,培养健康的人格,以此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这些传统文化资源都具有历史性、文化性、传承性。[4]
(一)古典名著资源的拓展
通过开设“名作欣赏”的选修课系列,与高职语文课堂中的经典阅读相补充,再开展一系列“经典诵读”等认识传统文化的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学生创设文化传承的平台,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二)历史名贤资源的拓展
以苏州园林沧浪亭中的“五百名贤祠”中的人物为素材,编写校本教材《苏州历史名贤》等,以此为内容开设选修课,让学生认识历史文化名人,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行、作品对现代人有激励、指导等作用,学生会对这些历史文化名人产生崇敬之情和浓厚的好奇心。
(三)人文名胜资源的拓展
通过开展一系列考察苏州人文名胜的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探寻民族文化之源,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苏州本身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富的人文名胜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5]
(四)文化名品资源的拓展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开展传统文化人文教育,如苏州的昆曲、评弹等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遗产,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总之,拓展传统文化人文教学资源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学生新型学习方式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的丰厚的文化积淀,使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的感情,弥补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弥补高职语文教学的缺陷,促进完善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
三、拓展实践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挖掘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人文素材,进行深化研究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如五年制高职语文第四册古文单元,教师讲授后,让学生进行分析对比,《过秦论》和《六国论》对比分析,学生分学习小组,到网上查找资料,制作PPT,重点进行作者、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的比较分析,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教师进行评点。学生兴致很高,还进行了《诗经•氓》和《孔雀东南飞》女主人公命运的对比等,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一次比一次进步,并学会了从网上去查找与课文学习有关的资料。
(二)依托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相关的历史文化教学资源
组织学生活动小组,对文化遗迹、人文景观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考察,窥一斑而见全貌,组织学生寻访历史文化名人,指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撰写考察日记,提高了学生对苏州历史文化名称的认识。主要针对学校周边的一些景区,如石湖的范成大、姜夔、顾野王等遗迹的考察。还组织学生参观苏州吴文化园,感受吴文化风韵。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人文资源进行开发
让学生也逐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如组织学生观看昆剧《牡丹亭》等曲目,让学生了解昆曲的历史。都对学生了解有关人类非物质遗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有“苏帮菜”非物质遗产保护基地的牌子,学生也可以到学校文化旅游实训大楼了解这些知识。邀请一些文化名人进校来传授传统文化知识,邀请评弹名家袁小良先生来校做“中国最美的声音———评弹艺术赏析”讲座,赢得了师生阵阵掌声,激发了学生对评弹艺术的热爱。邀请昆曲梅花奖得主王芳来校进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昆曲文化入校”讲座,边讲边演,生动形象,让学生初步了解了高雅的昆曲艺术。邀请园林名家做了“世界文化遗产与苏州园林”的讲座,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四)开发传统文化校本教材
目前,已经编写了《苏州历史名贤》三本,每一本有十位苏州沧浪亭的“五百名贤祠”中的人物,另外还编撰了《游学苏州,体验文化》十本(《走进园林》、《工艺世界》、《书画浅谈》《茶艺漫谈》、《盆景天地》、《美食之旅》、《民俗拾零》、《建筑例谈》、《戏曲杂谈》、《道韵清悠》)丛书,采用中英文对照、图文并茂的形式,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都作为学校高职语文选修课的教材。
(五)策划设计传统文化公选课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修选课开设了“《红楼梦》解读”公选课,“吴文化漫谈”公选课,“中国戏曲欣赏”公选课,“苏州历史名贤”公选课,后两门利用学校网络,开设的是网络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
(六)语文学科与校园文化整合
校园文化活动是非常规的课堂教学,关键词是“活动”,学生也最爱开展各项活动,所以从小组活动、到班级活动、到全校活动分层次开展,让传统文化深入学生的心灵之中。摸索出学生乐于参与的语文实践活动,并汇编成案例。开展了十多次有关传统文化的学生实践活动,案例从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每一次都有详细的方案,可供以后教学活动借鉴。每一次活动学校都进行了报道,而且资料图片都在网络上保留。有些活动还走出校园,学生获得了很多荣誉。如组织部分学生走进苏州石湖景区,考察地域文化,认识上方山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组织学生参加“姑苏校园文化节”学生获得了征文比赛一二三等奖若干,书画大赛一等奖;组织生动的主题班会“感受传统文化,了解历史名贤”。学生排练情景剧,制作幻灯片,编排舞蹈,进行书画表演等等,全程录像,延伸了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全校的“吴风雅韵”校园艺术表演活动,有石湖诗文配乐朗诵、有评弹表演、昆剧表演、歌舞表演,都是以吴文化为题材,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参加了第五届苏州市阅读节活动,申报了“我所喜爱的苏州历史文化名人”征文大赛,获得了优秀组织奖,学生获得了征文大赛的一二三等奖若干。[6]
(七)积极参加学术研讨活动,提升了教师的人文素养
为拓展传统文化人文教学资源的实践活动,教师积极致力于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参加苏州市“桃花坞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和悲情才子唐寅”的学术研讨活动,参加了“苏州城市与城市精神”的主题研讨活动,参加了纪念顾炎武诞辰四百周年学术交流活动。组织部分教师考察了苏州木渎春秋古城遗址,了解苏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考察了昆山千灯镇歇马桥古村,参观了韩世忠纪念馆,同时也参观了顾炎武故居。走访了苏州江南茶文化博物馆,了解苏州碧螺春茶的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参观了苏州市档案馆,见识了从明代正统年间形成的苏州传统档案,砖刻、苏州商会等实务和文书类的档案。教师不仅停留在课堂的教学中,学术研讨氛围也逐步加强。对传统文化人文教学资源的拓展实践研究,不是追求一种时尚,而是在教育者心中根植一种理念;不是追求一种形式,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实施一种策略;不是一种功利行为,而是一种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投资。学生从看到的和学到的越来越多的知识中提升了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培养了气质,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施伟萍 单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