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路通信工程光纤接入网技术研究 -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铁路通信工程光纤接入网技术研究

时间:2017-01-18 02:41:11 来源:论文投稿

1光纤技术

数字程控电话的远程接入问题一直以来阻碍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光纤技术的接入大大解决了数字程控电话的问题。铁路运输过程中主要依靠接入网络为铁路运输提供向导,接入不同类型的网络信息服务业务,通过统一数据处理,实现在数字网络中的运行。目前由于竞争激烈,各个服务商之间提供的光纤服务费也越来越低,这使得光纤接入网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而铁路部门更是以光纤接入网作为今后铁路通信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世界各地还是主要以铜缆为主要接入网,但是铜缆的故障率高,维修成本大。而光纤网络的接入,不仅容量较大、维护成本低、抗干扰性强等,价格相对铜缆来说又在持续下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光纤接入网代替铜缆接入是指日可待的。

2光纤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2.1铁路通信中光纤技术的主要特点

光纤接入网最主要的特点包括:线路长、节点多、信息交换设置点多。通常在铁路通信过程中,主要分为公用和专用两种业务。以常见的专用业务为例,专用业务主要是由数据专用业务、通信专业业务和多媒体业务组成。数据专用业务主要是通过电话装置对铁路通信的管理,而数据专用业务则是对铁路信息调整、管理和监测的控制。多媒体业务的涉及范围较为广泛,主要是多媒体的应用。

2.2安装说明

在实际光纤接入过程中,要以文件中的设计和实际设备中的线路为基础要求,同时参考同类型的设计进行机架的设计。在设计机架时,侧门要留有足够的预备空间。在设计电缆设备中配线的设计,不能设计有接头的设备。在卡接操作中,切记用卡接钳进行卡接操作。合理的设计电阻值,使用隔离片进行各个配线装备的隔离问题。每个系统内部外线的端口都要设置安全单元格。

2.3软件的测试

在光纤接入网络技术中,确保软件的测试,首先需要确保设备充电操作是否无误。查看设备充电需要进行一些基本的确认工作,查看电路板等设备是否稳定和准确的安装好;查看装置的配线是否完整,确保混接和虚接的概率为零;调试系统电源,确保符合预期效果;当一切检查无误后,开始对设备充电,30min后,系统开始进入内部的单机测试。单机测试过程中,主要查看系统的数据接收口、低数据端口和音频接入端口是否正常。

2.4系统的整体测试

系统整体测试通过系统综合测试中心检测,系统综合测试中心通过网络的管理设备站址和其他站址的配合对系统进行检测。单机测试结束后,需要将相关的设备进行连接,首先是针对光纤管道的检测,符合规定后合理设置系统。再对数据信息传输效果及装备进行检测、对数据信息的接收及装备进行检测、对系统的整体性能进行测试等。

3光纤接入网在铁路通信中的使用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技术人员开始研究采用PDH光纤投入铁路通信中使用。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测试、改良,历时2年的时间,终于构建了铁路通信网络。此次成功,是我国从小同轴模式转换为光缆数字模式的开始,也标志着迈入光纤时代的开始,也是对铁路通信技术提供的良好开端。SDH光纤技术是一种能够实现数字体系同步的技术,它可以在信息高速传递过程中,将信号固定在帧结构当中。SDH光纤的传输速率为STM,分级不同,传输速率也是不同的。与PDH光纤技术相比,使用更加便捷,不同品牌的设备之间可以相互通用,接口也是统一的,比特率也是一致的,解决了PDH光纤技术中存在的局限性问题。常见的宽带主要特性是单模光纤和损耗低。将这些特性整合利用,采用不同的波段进行传输信息,并将所有不同的波段合并在同一条光纤中进行信息传输。这样一来既可以节省光纤的使用数量,同时又可以安全使用。这就是DWDM光纤技术的应用。数据信息传输过程中,采用DWDM可以将数据流量提高到500GB/S。面对铁路通信系统中如此庞大的信息量,采用DWDM光纤可以有效、快速、安全地传输信息。

4结语

在高速发展的铁路运输服务中,铁路通信技术的提高不仅是对乘客服务品质的提升,更是对整个铁路运输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目前全国各地无论是高铁、动车、特快还是普快都采用了先进的光纤接入网络技术,实现了铁路通信中各个网络的全面升级。只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断地改善和进步,光纤接入网络才能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才能为全国人民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解来玉 单位:北京铁路局北京通信段


更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铁路通信工程光纤接入网技术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8372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专业 证券投资风险与防范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电脑知识与技术》 《家教世界》 《科技风》 《云梦学刊》 《林业资源管理》 《疏导》 《内蒙古中医药》 《成都医学院学报》 《中国水产科学》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