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型艺术设计评论分析 - 电子论文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学术型艺术设计评论分析

时间:2017-01-17 15:05:05 来源:论文投稿

一、评论发展的三个时期

设计以及设计评论传播的方式和环境是不断的变化着的。从传播媒介来看,现代设计评论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首先是近代,光绪二十八年,由梁启超戊戌变法后流亡日本筹办《新民丛报》中的《新小说》杂志第一号发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现代艺术批评基本上以报纸、书刊这类印刷媒体的方式形成发布,不同派别的艺术批评、思潮论战、以及社会研讨、科技信息也通过印刷媒体传播。这段时期,从事艺术批评或评论者主要是谭嗣同、张謇、梁启超这类大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艺术家、哲学家、以及大官僚等社会精英人物。由于当时公众文化素质低,评论掌握在极少数社会精英人物的精英圈,普通公众无法参与其中主动发出声音。因此这时期评论是精英层的评论,起到告知普通公众的作用,例如,《新小说》中浅而易懂的文字很多,是的的确确的爱国主义产物,作为改良工具起到宣传作用;同时,文中的新气息、新思想激发大众好奇心,激发普通公众中蕴藏巨大的评论潜力。第二个时期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进步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爆发,设计行业产生了。社会为公众打造的娱乐环境日趋发达,传统媒介的娱乐版幅越来越大,尤其是电视媒体的普及使得日常休闲和娱乐维度强势扩张,例如纪录片、综合文艺、电视剧以及广告推销等向观众发布艺术评论的声音。这时在市场与媒体之间形成的互动,使参与评论的精英层逐渐接纳了普通社会公众的声音,公众通过印刷媒体的娱乐版和电视娱乐,感受着评论的影响力。一批艺术人员转向设计行业,关注品质,专业的评论家开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大众交流,精英层们从大众的口中得到新亮点。这意味着在设计公众鉴赏力的推动下,印刷媒体为主的学术型评论转向电子媒体开始了,娱乐型与学术型产生了某种交融。第三个时期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互联网站、商业网站、论坛、APP平台等新媒体通讯日益发达,设计评论形成了以普通公众为主、少数社会精英人物加入的新环境,新媒体频繁的发布普通公众的主张并随即展开交流,引导社会舆论、推动商品发展。这些网民性的评论来了巨大的改变,使曾经评论主体的创作者、欣赏着和批评者不再沉浸自己“乌托邦”里。当产品通过媒体推广后,网民们及时反馈,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新评论活动开始了,从而影响作品。此时的网民(普通公众)即是鉴赏者,也是评论者,间接充当了创作者、评论者、创作者三重身份。

二、设计评论的三种形式

公民社会参与公共事务,借助网购平台对当前市场产品设计进行评论,这其中就包括以设计为中心的公共艺术设计辩论、公共艺术鉴赏、公共设计批评、公民艺术素养等方面。根据设计评价所运用的传播媒介以及被传授者的关联方式有关。首先,印刷媒体和电视娱乐媒体,一种单向型设计批评论,主要由一些主持人、记者、编辑以及少数学者参与,这些评论往往具有导向性,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的主流媒体,以传递正能量、推进政策较多。再者,由互联网的新闻网站、论坛、App平台等新兴媒体,具有双向性、两面性、互动性,由于基于互联网,考虑网民基数,有成为主流媒体的趋势,表面上旨在娱乐、休闲、无实际功利,其实内部可隐含丰富而又复杂的信息。很多品牌把互联网当做其主要推广的媒介,使商家、设计师、评论者、客户能够在同一平台进行交流,角色互换,得到回馈,一定的引导作用,其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强。第三个是传统意义上以印刷媒体学术板块上的设计评论,评论者和传播者以学术界或设计界人士为主,评论者具有很好的教育,对艺术具有很深造诣。语言精练、标准、严谨,具有权威性。

三、民族个性强化、形式简单的大众化设计

设计发源于西方,但基于科技水平,东、西方却有相同的设计特征,强化的个性、简单的形式成为当代设计的两大特征。“民族个性强化、形式简单”是中国公众最接受风格,这两个特征有时矛盾,有时互补,一般来说形式越是简洁,个性越鲜明。中国公民自古便有着中庸之道的传统和审美习惯,极端自我个性、及极端的集合抽象很难被中国公众接受。齐白石笔下的“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更合乎中国的设计特点。随着社会学科的建立,在学术基础下的各种学科很难在其本专业内,反倒是简洁通俗、耳所能闻,带有一定猜想行为的见解更具有吸引性,使读者耳目一新。宽松的生活方式使得设计领域强调民族性的同时更具形式简单和个性化。简化的形式不是单调的形式,而是与情感交织,是一种丰富的单纯,是具有情调的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很多创意源自那份纯洁,能否保持富于幻想的儿童的好奇心成为其跳跃思维是设计人员自由跨越不同领域促成了设计的多边的风格,往往这一类的人创造出的设计作品具有识别性,也是识别个性特征的突出标志。远古时代的智人没有图形标准,以简单的岩画形式进行记录,曾经的壁画被文明社会的人看到也同样栩栩动人,抽象形态无不为其所感叹,最原始也是最现代的,最稚拙也是最纯粹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当代中国设计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民族个性强、形式简化”的风格得到了公众越来越多的认同。

四、学术型设计评论的新课题

学术性评论大多聚集在设计评论的第三个形式,是学术界设计评论的主要形态,承担一项重大任务:大力促进公民素养的养成。单向学术型评论可反映特定学术思想中的价值观,学术型评论与时代息息相关。学术性评论需要深刻认识变化着的社会,设计评论是国家责任的一种延伸,有时直接承担对民众的文化建设的责任,担负着公共领域的沟通媒介这一职能。带着对公共性的感知和认识,需要精英们敏锐地参与到活动的热潮中,对设计的创意、创作、制作发现新的问题,由此展开评论。学术性评论者在进行评论的同时还需随时反思、反省自身问题。评论者也是常人,不可能永远正确,评论者若想梳理公信和权威就必须反复反省自身的观点,同时也要接受公众的反评。只有这样,设计评论才具有真正的公信力和生命力,也就是寻求经典设计的必要过程。学术性评论者面对低劣或粗俗的设计创作现象展开批评,帮助公众远离粗制滥造和假冒伪劣的设计作品作品。与普通公众之间实现沟通的桥梁,将设计作品中的新的优质的价值阐述给公众,倡导和构建一种优质作品为典范的、健康的、向上的生活品味和情调,从而将设计创新成果融合到公民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素养上。公众是平等的,但设计是分等、分层的,保持一个民族优秀的物质观和价值观是专业评论者一重要的社会责任。

作者:于鸿飞 程永胜 高歌 单位:燕山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昌平学校


更多电子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学术型艺术设计评论分析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8112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云南省教育厅 江苏省行政区域划分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地质科学》 《中国编辑》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出版经济》 《金融教学与研究》 《心理技术与应用》 《国外铁道机车与动车》 《航空兵器》 《当代陕西》 《中华移植杂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