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陈卫洪;漆雁斌;成功正常投稿发表论文到《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05期,引用请注明来源400期刊网!
【摘要】: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利用我国1990—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运用相关计量模型对农用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和林业用地面积与农林牧渔等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通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用地利用对二氧化碳排放通量的影响始终占据主要位置;建设用地对二氧化碳排放通量的贡献率为正;森林对吸收二氧化碳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破坏、砍伐或森林火灾等则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建议在合理、高效利用现有土地的同时,通过加强农地保护和林地抚育,继续增加植树造林等措施来促进我国低碳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论文正文预览】:一、引言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问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和增强,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人类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导致大气中的CO2增加,一是燃烧矿物燃料,二是由土地利用造成的
【文章分类号】:F301.24;F323.22
【稿件关键词】: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形式温室气体低碳农业
【参考文献】:
- 王瑛;陈银蓉;;土地利用规划中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 刘子刚;湿地生态系统碳储存和温室气体排放研究[J];地理科学;2004年05期
- 李银科;李小刚;张平良;尹萍;;土地利用方式对荒漠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曾昭文;刘赢男;倪红伟;;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年03期
- 刘伟;张红果;杨全;;建设用地在土地利用中的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2007年16期
- 张秋根;曹建华;郭晓敏;;林业低碳经济探讨[J];林业经济;2010年03期
- 郑淑颖,管东生;人类活动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J];热带地理;2001年04期
- 李跃林,彭少麟,赵平,任海,李志安;鹤山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碳储量研究[J];山地学报;2002年05期
- 刘惠;赵平;;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影响[J];山地学报;2009年05期
- 倪永华;热带森林地下释放二氧化碳气体[J];生态经济;2003年11期
- 李正才;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 刘桂芳;黄河中下游过渡区近20年来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 张远;微波遥感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生物量反演与稻田甲烷排放模拟[D];浙江大学;2009年
- 张峰;中国草原碳库储量及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D];兰州大学;2010年
- 汪青;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及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 杜丽君;红壤几种典型利用方式CO_2的排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 肖烨;川西亚林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 何鹏;川中丘陵区紫色土有机碳分布、储量及影响因素[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 阮雷雷;湖北咸宁地区几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增温潜势[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 李西祥;陕西不同利用黄土性土壤N_2O的释放及作物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8年
- 雷波;闽江河口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甲烷排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 陈卓;黄渤海地区土壤有机碳对主要物理性状的影响[D];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 许燕萍;陈晖;卢向荣;刘炜;;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7期
- 王少波;藏德彦;汤江龙;;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以抚州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5期
- 荣裕良;沈润平;郭倩;;长江中游地区夏季气温·降水与前期植被变化的相关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7期
- 武丽;戴万宏;;土壤养分剖面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 于秀丽;;吉林省西部湿地水文功能退化分析与恢复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 李月梅;;青海高寒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 郭永红;张义华;张宏霞;樊华;;天水市退耕还林(草)不同造林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 巩杰;王玉川;谢余初;赵彩霞;;基于Meta-analysis的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碳氮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 陈炳超;王丽芳;;低碳视角下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广西区龙州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 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王婉晶;;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钟羡芳;张有利;陈光水;杨玉盛;;稻草覆盖对荔枝果园土壤易变碳含量的影响[A];福建省水土保持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 邹建明;王树功;朱远辉;;广东低碳生态示范省建设背景下的红树林保护与恢复[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 龙健;廖洪凯;李娟;;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响应关系研究展望[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 焦婷;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 盛浩;中亚热带山区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 徐小明;吉林西部水田土壤碳库时空模拟及水稻生产的碳足迹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 肖轶;重庆市土地利用平衡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 潘涛;人工湿地减排温室气体估算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 王秀云;不同年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分布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 周丽艳;中国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 李江;思茅松中幼龄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 莫琼;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 田慎重;耕作方式及其转变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 陈开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氮素矿化与微生物作用机理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 孙秀丽;安徽省“自然—经济”复合系统碳收支估算及其特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 鄂焱;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通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 姚顺;闽江河口咸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排放及主要环境因子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 徐欢欢;艾比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垂直分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 钟小剑;中亚热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山地土壤甲烷氧化的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 李晓曼;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 杨丽丽;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贮量及空间分布[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 曹云英,许锦彪,朱庆森;水稻根系对甲烷传输速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1期
- 尹国勋;许华;张友安;王宇;;孟州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2期
- 马钦彦,陈遐林,王娟,蔺琛,康峰峰,曹文强,马志波,李文宇;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Z1期
- 王春梅;刘艳红;邵彬;赵景刚;;量化退耕还林后土壤碳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 耿玉清;余新晓;岳永杰;李金海;张国桢;刘松;;北京山地针叶林与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 唐世浩,朱启疆,闫广建,周晓东;遗传算法及其在遥感线性、非线性模型反演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崔骁勇,王艳芬,杜占池;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植物群落土壤呼吸的初步研究[J];草地学报;1999年03期
- 石明岩,吕锡武,稻森悠平;N_2O的环境效应及其防逸技术的发展趋势[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年05期
- 张炳智,张继贤,张丽;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多源遥感影像融合方法比较研究[J];测绘科学;2000年03期
- 张丽,彭子风,张继贤,张炳智;土地利用图件遥感快速更新方法的探索[J];测绘科学;2002年03期
- 戴万宏;农田土壤空气CO_2动态和土壤——大气界面CO_2释放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 孙步功;黄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CO_2、CH_4通量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 刘伟;西安市LUCC预测和优化配置研究及其生态服务价值损失[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 杨雪;;我国低碳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商场现代化;2010年31期
- 张新民;;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J];农业展望;2010年12期
- 李晓燕;王彬彬;;低碳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农业发展之路[J];农村经济;2010年03期
- 危飞跃;;粮食生产中发展低碳农业的问题和对策[J];作物研究;2010年04期
- 张新民;张水成;;有机农业与应对气候变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28期
- 张新民;;应对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经济导刊;2011年03期
- 钱丽娜;周振;;低碳农业背景下生物技术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2期
- 张允龙;杜登科;;浅析常德市发展低碳农业的主要途径[J];作物研究;2010年04期
- 黄国勤;赵其国;;低碳经济、低碳农业与低碳作物生产[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 姜子英;;发展核能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5期
- 周文;宋燕;;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标准概览及其启示[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 李龙;;农业与气候变化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 刘洪兰;白虎志;张俊国;许爱琴;;河西走廊中部近50a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 胡菊芳;;气候变化对江西水稻生产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 苏苗罕;;美国气候变化立法进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 李艳兰;何如;覃卫坚;;气候变化对广西干旱灾害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 李茜;张绍恢;陈敏;;廊坊的气候变化与冬小麦播期变化的关系[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 张贺;谢立勇;;低碳农业与辽宁现代农业建设[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 孙即霖;丛明;吴德星;高山红;;中国东部海区经向热力差异对夏季南京气候变化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 黎清才;杨洪昌;谢考宪;;气候变化的全息统一观[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 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官员 纳蒂娅·西尔拉芭;发展低碳农业应对气候挑战[N];中国环境报;2009年
- ;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确定[N];人民日报;2009年
- ABB集团CEO 昊坤;简便易行的增效节能方案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有效方式[N];机电商报;2009年
- 记者 焦鸣;推进石油石化行业应对气候变化[N];中国矿业报;2009年
- 任海军;美国气候政策蹒跚转向未入正轨[N];中国改革报;2009年
- ;温家宝与丹麦首相拉斯穆森通电话[N];人民日报;2009年
- 本报见习记者 曹俊;中瑞气候变化法律论坛举办[N];中国环境报;2009年
- 记者 刘咏秋 陈占杰;马尔代夫:为保住1.5米的海拔而战[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 本报记者 方方;低碳投资还远远不够[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 记者 徐瑞哲;中国风电年内有望“坐二望一”[N];解放日报;2009年
- 宋连春;西北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 王伟男;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 胡良温;近100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与气候演变趋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 宋俊荣;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措施与WTO规则:冲突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 姚凤梅;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 马丽娟;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 郭冬梅;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 何云玲;纵向岭谷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6年
- 郭井学;基于电磁感应理论的极地海冰厚度探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 刘丽娜;气候变化对中小流域径流过程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 杨慧;低碳时代的区域发展博弈与中国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 纪道柱;江汉平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 马杰;天水地区气候变化及对林果生长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 张鹏飞;应对节能减排政府间博弈行为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 李爽;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风险源时空特征及综合聚类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 孟丹丹;渭北旱塬地区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及突变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 苏坤慧;河南省小麦生产对气候变化响应及适应度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 刘婧辉;高山林线树种太白红杉年轮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 熊伟;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影响的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稿件标题】:[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论文]土地利用形式对发展低碳农业的影响分析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发表期刊期数】:《
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05期
【期刊简介】:《农业技术经济》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农业技术经济杂志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中国内统一刊号:CN11-1883/S,国际刊号:ISSN1000-6370。农业技术经济杂志社由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主办,本刊为月刊。自创刊......更多
农业技术经济杂志社(
http://www.400qikan.com/qk/9883/)投稿信息
【版权所有人】:陈卫洪;漆雁斌;
更多
经济类论文详细信息:
[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论文]土地利用形式对发展低碳农业的影响分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41781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农业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开发利用研究状况 上海农业土地利用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综合利用开发方案 土地开发利用率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土地开发利用原则 土地开发利用 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