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境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运用 - 电工论文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情境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运用

时间:2017-05-08 12:34:16 来源:论文投稿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高中英语教学受到了教师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语法教学。在以往高中英语教学中,多采用机械式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之后展开大量习题练习,再之后由教师进行习题讲解。在此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还会耗费教师大量精力,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情境教学策略应运而生,以此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文主要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情境教学策略的运用进行分析,以此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1.加强多媒体运用,创设活动情境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可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辅以感性材料展开教学,以此明确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创设一个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入理解与掌握语法知识,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虚拟语气”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含有虚拟语气的英文歌曲,在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更加直观、形象地感知虚拟语气的运用。如“Iwishthatitwouldgoandletmecryinvain;Andletmebealoneagain.”在歌词中,主要是wish引导的虚拟语气,表达作词人失去心爱女孩的悲伤情绪。以“时态和语态”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片段,在播放过程中,关闭声音,保留中文字幕,之后引导学生根据中文字幕进行翻译,并给予点评,重点讲解翻译时的时态、语态问题。最后,在完成翻译后,播放英文原声,让学生跟随着原声读音,之后将英文原声关掉,让学生给这部分电影片段配音,且不拘泥于对英文原声内容的重复。由于学生已经影片情节有所了解,就会从理解的角度进行自主配音,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语法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为以后时态和语态的运用奠定基础。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活动情境,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了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2.加强实际联系,创设生活情境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同的语法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并且在不同生活情境中,其应用也各不相同。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创设符合语法知识运用的生活情境,实现语法知识和生活实际的有效融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进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should(not)havedone,ought(not)tohavedone”这一知识教学中,教学重点就是将其代表的“对过去发生事情感到后悔、遗憾等责备情感”的语用功能传授给学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有关友谊的生活情境,回顾讲述自身学生时代的往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此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语言运用,创设话语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用语言组织教学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然而,不同教师的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各不相同。所以,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言本身内涵,创设相应的话语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进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情态动词表示虚拟语气”教学为例,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直接给出“Ifhehad_______(work)harder,Jackwouldhave_______(pass)thefinalexamina-tion.”这一句子,让学生根据所给单词进行正确填空,可能会出现不理解的情况,所以,教师可先设计一个话语情境,介绍相应的背景,进而让学生在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完成上述题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对传统教学模式与手段的改进,利用多媒体创设活动情境,并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同时利用语言创设话语情境,以此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与综合能力,使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此外,浙江职称还要检验医学期刊注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以此保证教学全面展开,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作者:李兰梅


更多电工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情境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运用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274615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形容内涵的成语 水中捞月的故事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黄金时代》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四川地质学报》 《江西电力》 《中国造纸》 《广东茶业》 《科学发展》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湖南包装》 《中国心血管杂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