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护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科技论文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高职护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17-02-27 20:19:32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为了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作用,不断探索新颖的校企合作形式、丰富校企合作内涵,增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努力提升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办学的层次和水平,推动我校护理专业的内涵发展,我院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联合,建设“校院循环,实景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开创校院深度合作新局面。目前,市场经济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壮大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加快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打造全新的学生就业局面,才能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树立一面旗帜。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力军,如何培养出满足临床、社区护理工作需求、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优秀护士,一直是护理教育界探讨的焦点问题。通过对临床护理岗位需求的大量调研,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在教育教学、实训实践、实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护理专业课程是护理实践教学活动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个别指导或指导实验占34%,具体案例研究占14%,具体训练时,边讲授边演示占52%,数据表明,目前高职护理教育的教学观念创新不足,实践教学方法陈旧,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整个教学过程还是以教学为主,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的缺乏,主要从教师到学生单向式灌输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索者的作用。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中缺乏有效的资源,高职护理专业课程在高职护理实践中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专业教师教学方法不能有效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由于专业教师缺少具体案例分析研究方面的临床经验,在进行讲授时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具体案例的讲解分析,采用具体案例分析的专业教师仅占14%;近52%的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具体训练时采用边讲授边演示的教学方法。没能很好地结合现代教学元素,学生的个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活动方式单一

1.临床实习在时间安排上相对集中且较晚。结合我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安排的特点,一般来说实践实习安排时间比较晚并且比较集中,临床实习安排在第五、六学期,实习集中安排时间为10个月左右,而且是一次性的行为,由于临床实习的集中、一次性安排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同时,由于临床实习的集中性就造成了学生的应变社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创新实践能力不能有效地得到提高。2.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根据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实践活动情况,学生在校期间(1-4学期)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参加义诊、见习临岗实习等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没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样更不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自身缺少创新能力

2015年和2016年分别对不同的用人单位进行了走访调研,通过统计分析,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见习、实习期间或工作中缺少创新实践能力,护理专业学生在见习实习、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也缺少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学生的诚信度相对不高;同时,高职护理学生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欠缺,达不到学生的需求

在“您的学校在组织实践教学时,经常与企事业单位联系吗?”问卷调查中,长期能够与企业保持联系的学校占30.32%,偶尔联系的学校占46%,联系特别少的占20.22%,调查结果表明了当前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进行校企合作的情况,不难看出,当前高职护理院校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学校组织实践教学不足,使得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于医院的真实工作场景感到陌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完善。高职护理院校学生实习采取的方式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一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目前,由于各高职护理院校在学生临床实习的时间、形式、内容、管理指导等方面不尽相同,给集中或一次性的临床实习带来了诸多问题,这就要求加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未来护理工作发展的需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着手,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过程,我院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联合,建设“校院循环,实景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意识、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护理技术人才。在学校与医院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将学生在校三年的专业学习由医院与学校共同完成。“校院循环”指护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实习实践活动和医德培养由学校和医院共同完成,反复交替,达到协同育人。即第一学年为“认知见习”,加强学生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每周一天到合作医院进行见习,及早接触临床,通过学校和医院共同合作,理论实践反复交替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兴趣;第二学年为“跟岗见习”,即在第一学年“认知见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逐渐接触临床实践操作技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职业信息,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从而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学习;第三学年为“顶岗实习”,本学年,学生的理论课学习基本全部结束,主要是在医院进行“顶岗实习”,在工作岗位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创业创新能力,以提高其职业素养。“实景育人”指学生在医院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实践内容,并联系理论知识反复实践;校内建成高仿真实训室,由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通过学生在医院的实景体验,促使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体验中形成追求的内驱力,并提高职业能力。

(一)以社会实践见习为起点

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学生进入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促使学生从学习者到工作者角色的转换,促进学生自觉学习态的形成,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建构一定的理论知识,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1.感受医院文化。学生入学后即着护士服,第一学期即到医院见习,感受医院文化,使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更清晰的认识;医院创造条件,开阔学生视野;同时,企业负责人亲自到学校做职业培训,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护士的职业氛围,明确学习方向。2.前三个学期每学期共计18周,实现“互联—渐进式”课程框架教学。每周一天,组织学生到医院做义工活动,让学生及早接触临床,了解服务对象。我院安排专门带教老师陪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望得到提高。3.第四学期为临床见习活动。专业课陆续结束后,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加强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临床操作技能。见习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撰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综述》,训练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第五、六学期安排学生到临床实习基地医院进行为期40周的临床强化培训。培养能较系统地掌握护理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意识、有较强实践能力、有良好职业素养的,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护理技术人才。

(二)建立“一核心、三支撑”的课程体系

通过“校院循环、实景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在国家的高职高专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指导思想下,结合我校实际和护理专业学生成长需要,进一步梳理课程内容,建立起以基础专业学习、综合技能学习、素质提升学习为支撑,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一核心、三支撑”的课程体系。同时,通过一定的岗位调研,结合我国护理行业标准与规范,明确了高职护理专业核心服务能力,确定高职教育核心课程。根据目前的岗位需求选取适合高职护理的教学内容,把医院典型的工作案例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成学生在校学习的学习任务,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设置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三)创新“做、学、教”教学模式

“做、学、教”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做”的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师还未“教”时,学生已经通过临床实践中“做”了,在实践的同时又跟着临床“带教”老师“学”了,然后,学生会带着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回到课堂上,有目的地去学,而此时老师再进行相关知识的“教”,我们采用的这种教学模式,践行了“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教学过程”,目前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做、学、教”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与医院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达到“边做、边学、边教”的效果;同时,这种“做、学、教”的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系统性、条理性地讲授重点知识;通过示范性操作等手段使学生能够观察获得更具体、清晰、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并促使学生能够把抽象理论和实际事物及现象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然后通过练习,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保证知识掌握、理解操作的准确性。同时,安排护理专业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进入了合作医院,形成以校院合作为核心的不同阶段学习,进行校内外职业技能实训、认知实习、跟随实习、顶岗实习、节假日社会实践见习等方式,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论

我院护理专业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从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积极探索一条具有特色的适应护理专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校院循环,实景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让学生在入校第一学期就接触临床,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把过去填鸭式被动的学习模式变为现在的带着问题主动进入课堂学习的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校院协同育人。同时,早接触临床让学生感知病人的痛楚,可以激发学生医者的仁爱之心,使其产生一种为早日解除病人痛苦而奋发学习的动力。这种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创新思维的开发,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各种适应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彭玉英,孙亮.医学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新建筑期刊模式施工管理论文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23).

[2]易诚.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

作者:靳磊 单位:郑州黄河护理职业学院护理系


更多科技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高职护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97350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军事历史研究论坛 cdma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电子与网络出版》 《中国质量》 《南方园艺》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管理观察》 《绿化与生活》 《实用糖尿病杂志》 《影像技术》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苏南科技开发》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