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对薛埠镇东进村和尚墩人类文化遗存旧石器加工场的发掘和考察情况来看,约50万年前,金坛地区古人类的石器雕刻品和刮削器具已经很多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金坛古人类的雕刻水平。从金坛三星村遗址中出土的六千年前的蚕图腾和板状刻纹骨再次证明了该地区雕刻与刻纸艺术文化的悠久。金坛刻纸金坛民风淳朴,人文荟萃,素有“江东第一福地”的美誉,是文化部亲授的“中国民间刻纸艺术之乡”。金坛刻纸历史渊源悠长,艺术价值珍贵,地域特色浓郁,文化影响深远,它于1993年1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身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坛刻纸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的剪刻纸艺术“南秀北雄”,金坛的刻纸与北方的剪纸相比,更显丰富与精秀,被誉为“江南一枝花”。历经多年的传承和创新发展,金坛刻纸已形成超过600个子类型,表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多寓意吉祥,蕴含民风。与其他同类型的艺术形式相比,金坛刻纸的展现幅式更加灵活,创作手法更为多样,刻制出的作品精致、细腻,具有鲜明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与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韵味,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和赞誉。
金坛刻纸大家
朱晓坤、殷卓宁、孙荣才分别被视为金坛刻纸老、中、青三代的代表人物。此三人于1995年同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朱晓坤朱晓坤的线描造型能力很好,而且对历史题材较为感兴趣,尤其崇拜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因而在时任中国剪纸协会常务理事周蕴华的建议下,开始了四大诗人的刻纸创作。初稿更像绣像和线描,剪纸韵味不足,于是在参考了芮金富的一些剪纸作品后进行了修改。这些作品大多反映历史故事,而且都有装饰纹样边框,剪纸特色鲜明。朱晓坤将这一形式充分吸纳并进行了创意发挥,对香草纹样作了详细推敲及数次修改,完成了一套四幅极具特色的四大诗人刻纸佳作。朱晓坤花了数月时间反复研究、修改任伯年所绘的《群仙祝寿图》挂历,运用点线面、黑白灰的构成原理进行详细推敲,最终完成了《群仙祝寿图》这一巨幅刻纸的画稿。随后的朱晓坤在创作过程中大量使用了这种形式,其中最出名的当属《百福骈臻》,这也成了其作品的一种代表性程式符号。《群仙祝寿图》、《百福骈臻》这两幅作品堪称朱晓坤的刻纸代表作。2.殷卓宁已年逾花甲的殷卓宁自7岁开始便跟随专营彩灯、灯笼、龙灯的父亲学习剪刻纸,且长期从事刻纸的实践及研究工作。他在传统剪刻纸领域纯熟的技艺以及深厚的功力完全源自祖传,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他更加追求表现形式的创新。作为金坛刻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及著名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殷卓宁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空刻法”,即在吹塑纸上以镂空刻法进行创作,从而使作品更具立体感,此法在刻纸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为使古老艺术再现辉煌,继镂空刻法之后,殷卓宁奋力探索,大胆创新,又将原来一直以玻璃为刻制平台的硬刻改为软刻。不仅如此,他还以剪、刻、撕等技法以及套色、点、填、染等形式大大丰富了绘彩刻法,不但降低了刻制难度,提高了创作效率,还令作品更为精细。殷卓宁一直主张将刻纸与绘画结合起来进行互通研究,刻纸实际上是吸收了国画、版画、装饰画等多种绘画艺术形式的特点,又以曲、直、锐的线条体现出了自身的造型艺术语言。殷卓宁的刻纸代表作品主要有《打鼓说唱三千年》、《从雅典到北京》、《世博万福》、《五福临门》、《鸿运》等。3.孙荣才孙荣才出生在金坛农村,从小喜爱绘画。他的祖母和母亲剪得一手好鞋样和窗花,受她们的影响,孙荣才从小便对民间刻纸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3年在陕西参军期间学会了剪纸,粗线条的西北剪纸带给了他豪迈风格的艺术熏陶。退伍后,孙荣才在文化站担任了11年的站长,期间的他专心从事刻纸创作,这11年也就成为了他创作的“黄金期”。在向陕西老一代剪纸艺术家学习的同时,孙荣才时常汲取其他地区剪刻纸艺术的优点,博采众长,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其独创的手撕艺术更是一绝。孙荣才的作品构图简洁、线条顺畅、造型夸张而不失协调,洋溢着浓浓的金坛地域特色。《百美图》、《四合院》、《中华魂奥运梦》等一批在国内刻纸界具有深远影响。在国际上也有相当知名度的刻纸精品均是他的代表作。孙荣才的创作专长在于表现农村生活题材,他的《谷场》、《采菱图》、《甘蔗丰收》等作品,画面生动,充分体现出了改革开放初期生产力解放为江南农村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而《秧歌》、《牧歌》、《四合院》等一系列作品,则让观者真切地感受到当代农民崭新的精神面貌。孙荣才的刻纸作品,风格粗犷、豪放,以泥土的芬芳给人以和美的享受。4.杨兆群杨兆群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坛刻纸)的代表性传承人。他长期受父亲的影响,自幼便从事剪、刻纸的创作,在继承传统刻纸表现风格的基础之上,融入了极富现代特色的创新。杨兆群的刻纸作品大多以当代生活为表现主题,形式新颖,构图精妙,风格雅致,形象夸张且线条流畅简洁。他尤其擅长刻,作品内柔外刚,刀法细腻顿挫。他将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对当代生活的体味进行了有机融合,使悠久的传统技艺与当代的流行风格在刻纸作品中实现了近乎完美的结合。《鹊桥会》、《万马奔腾》、《丰收的喜悦》、《从雅典到北京》等都是杨兆群的刻纸代表作品。
金坛刻纸佳作
1.《数学巨星华罗庚》为纪念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诞辰100周年,由孙荣才和金坛市社头中心小学的师生合作创作完成了这幅刻纸作品,整幅画面恢宏的气势与精巧的构图令人眼前一亮。镂空的窗框配上向日葵的花盘,精美绝伦,华老神态安详,端坐其中。他的名言“勤学苦练是一辈子的事”位于其头像正下方的一本书上。背景的竹叶象征着华老崇高的精神,前景中青松和腊梅的盆景代表了他孜孜不倦的品格。整幅刻纸作品堪称巧夺天工,内涵深刻。(如图1)2.《从雅典到北京》《从雅典到北京》是由杨兆群于2004年10月开始创意,并汇集了殷卓宁、谈卫平、佘云祥、刘明等五位民间刻纸艺术家利用业余时间共同创作完成。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这幅作品,杨兆群数次赴雅典、伦敦、巴塞罗那和悉尼等历史上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及城市进行考察。期间拍摄了大量照片,收集了众多资料,并与创作团队成员反复商讨、修改,历时三年多,终于在2007年12月完成。作品以“奥运史诗,世界和谐”为主题,长29米,宽2.008米,寓意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画面中将承办过历届夏季奥运会的18个国家、22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历届夏奥会的金牌和吉祥物、八位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头像以及第29届北京奥运会全部比赛项目等内容以艺术的形式予以再现。作品形象地展现了从1896年雅典首届现代奥运会开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止各承办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风光、地域风俗、人文风情等。2008只和平鸽穿插点缀于画面之中,生动地展现了奥运历程的灿烂辉煌,奥林匹克的丰富内涵以及奥运文化的四海传承。《从雅典到北京》已被国家博物馆以“国家藏品”的身份所收藏。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征集专家曾专门到金坛向杨兆群等颁发收藏证书,专家们这样评价《从雅典到北京》:“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站在东方文化的视角解析奥林匹克运动,探求国际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民间文化思想的融合点。”这幅作品堪称所有以奥运为体裁的刻纸中独一无二的精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剪纸力作。结语从剪纸艺术的发展脉络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民间剪纸旺盛的生命力。认清民间剪纸的发展历史,研究它的生存现状,才能展望其未来的再生。坚持传承传统剪纸艺术造型语言的同时,再对其进行时尚性和趣味性的变化,才是民间剪纸奔向成功现代转型的关键。金坛刻纸这项经典的民间艺术瑰宝,不仅是金坛的财富,更是全中国的骄傲。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金坛刻纸等待着有志之士将其造型语言更广泛地传播出去,更期待着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和欣文学期刊赏它的艺术魅力。
作者:张磊 荣梅娟
相关专题:电商对商业地产的冲击 沥青路面养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