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与方法(7篇) -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与方法(7篇)

时间:2017-02-23 02:09:24 来源:论文投稿

第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要:教学改革指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至关重要,已成为当前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与待改善点,需要应用正确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这也要求老师深入应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本文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策略,希望能够切实有效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是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要求老师们持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更为高效地培养大学生三观,为社会培养更多可用之才,从而为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家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于理想

大学阶段当前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等突出问题。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严格依据大学教育顶层设计者所规划的教育目标及教育内容所展开的,这也突出了大学生以及社会人才需求者对社会发展真实化及客观化的需求。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理想化、空洞化,授课老师在平时未对大学生现阶段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的考量分析,过于突出大学生的社会性目标,而忽视了大学生个人价值等实际需求,这也极易产生授课老师过于自傲等问题。此外,在设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时,未重视不同学生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同样也未重视同一学生不同成长阶段所存在的差异性,所设置的教学目标过于简单统一化。基于该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造成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

(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单一

在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突出老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却忽视了学生所应有的主体角色,这也就极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出于自身权威维护的角度,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采取“灌输式”等落后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在思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会更加突出师生间在教学中的不平等性,更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边缘化,难以发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长阶段所应用的教育价值。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在当前大学阶段教学课程大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类似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如此,这也造成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花在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总,过于强化突出理论价值,将思想教育工作简单地等同于理论课堂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热情。再加上思想教育工作者尚未深刻地意识到实践教学所带来的巨大教学价值,学校的教育资金也难以得以保障,多种因素导致社会性调查、劳动实践等实践类教学内容难以走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此外,即使国内部分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内容,但是在实践部分过于突出道德教育工作,忽视了对学生自身政治素养的培养,无法体现出学生未来的成长价值,这样造成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难以体现出其实效性。

二、“以人为本”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对策

虽然在国内大多数高校均已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然而大多数院校均难以切实有效地发挥其教育价值,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树立“以人为本”教学新理念

首先,应该以尊重大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该注重学生与老师间的双方互动工作,学生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更是教学课堂的主体,自身也有着较强的自尊心,渴望老师能够以理服人。因而,在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个人价值实现的需求,不可出于维护个人权威目的而突出自身主体地位,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属性与自身个性,达到保护学生合理权益的目的。其次,坚持教学需求贴切大学生实际需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仅应考虑学生的物质实际需求,还应该满足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等精神需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极易受到外界干扰,教育工作者应该综合评估学生不同层次的实际需求,满足合理需求,矫正不合理需求,积极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此外,坚持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老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应该重视民主法治、人文精神以及可惜精神等方面的素质教育,以持续提升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帮助企业等各用人单位培养更多的可用之才。

(二)整合“以人为本”教学内容

为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技能发展需求,高等院校应该坚持时代性、系统性等原则,努力整合“以人为本”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整合知识传授型教学内容。知识传授型教学内容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目的在于给当前阶段大学生传授具有中国发展特色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及道德规范,深刻地反应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方向与内容。其次,应该重视品格塑造型时代内容。当前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突出了其较强的时代特性,目的在于以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主要包含八荣八耻、网络伦理以及生命观教育等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此外,突出能力培养具体内容。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所具备的个性化,重点在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精神、日常生活需求更为靠近,这也是知识传授型教学以及品格塑造型教学的重要实践渠道,以达到在学生碎片式教育的目的。

(三)创新“以人为本”教学方法

推动思政教学方法创新,是确保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动教育工作者与学生间互动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老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持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以突出思政教育中普遍性与特殊性、能动性与制约性相结合的教育基本原则。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可深入应用网络教学法、沙龙模拟教学法、说理教学法及实践教学法等等。其中,说理教学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地方式向学生传授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而心理疏导教学法,以当前阶段学生的心理特性为基础,通过疏通及引导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改正当前所存在的思想认识错误点,切实达到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目的。

结束语

纯正的思想政治见解,是保持团队作战能力的重要基础。基于社会各界对高级人才的迫切需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基于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教学原则就具有积极的意义,这要求老师持续推动教学方法创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突出大学生在当前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提升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红革,王威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03-106.

[2]吴新业.以人为本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02:44-46.

[3]潘清.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分析——评《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02:123.

作者:刘少英 高岩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吉林医药学院校医院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研究

摘要: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建设重要的人才资源,高校教育中需要对其专业技能及思想道德进行两手抓,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不但需要适宜经济社会进展新变化、处理新问题的真实需求等,而且也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要求而提议的。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制度体系的构建需考虑以下内容:规则体系、内涵体系、评价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构建

思政教育制度化主要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行要求以及对教育对象的根本请求放入公开的准则的系统工程和动态工程中。近些年来怎样建设制度化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目的性,已经成为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的热门探讨问题。然而,我国目前研究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关情况的了解还不是很全面,取得的成就还不是很多。因而,对大学生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道路。是思想教育制度化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一步。有必要对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进行深入研究。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实现,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面临的困境,同时还能够明确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的目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拓宽其创新空间,使得大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此外还可以促进高校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机制,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更多的责任感及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塑造其坚定的思想道德信念[1]。但是就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来说,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严重缺乏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与实际教学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提炼出有效的教学理念、构建系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等成为了我国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研和考察工作,有效提升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效果。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思政教育的实践性

由于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优先性,因此在开展此项工作时需要坚持保持实践性和可行性的一致性。无论在哪个时期中,思政教育制度都存在两种形态,即:制度文本静态形式、实践动态形式。站在现实生活可以得到的意义大小的角度上可以得知与静态的文本形式相比,制度的实践形式产生的作用要大得多,并且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是因为现实的需要。另外,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和方式都有很多不足之处,对其进行改革,既要优化思政教育流程,也要明显地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同时,各大高等院校都是为了培养高素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所培养出的人才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制度化体系中,就必须要树立起确保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理念,从而才能将大学生培养成优秀人才。

(二)公正性和合法性

对公正性和合法性相结合原则的坚持,需要做到坚持的基本的评价标准为坚持以实质公正、形式公正和合乎法律规范,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构建。各大高等院校在建立思政教育制度体系中,始终秉持教育制度化的基本原则。在体系构建中,应先了解大学生思政政治素养实际情况,与青年学生在政治和法律等方面保持着一致的价值取向;全面推动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满足其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有关法律和制度体系保持着高度一致性。唯有按照这几方面的要求进行构建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制度体系,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人性化和生活化

除上述以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还应该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思政教育制度体系构建过程中,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境况和现实需要必须要应充分考虑到,保证建立的制度符合现实情况,使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离不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所以在构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过程中,人性化和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是必须要坚持贯彻的,因为现实社会中的大学生是人性化和生活化的对象。除此之外,因为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导致其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建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时,不同的大学生个体更应该被区别对待。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的主要渠道

(一)建立健全的规则体系

根据我国各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详细实行过程中,必需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当前,我国各大高校为了贯彻国家和地区思想政治教学方向,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教育者的实行准则接触到实行和监督两个层面拟定很多详细准则和规则。实行方面应该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体老师学习,展开思想政治老师与班任一起参加会议,切实处理好学生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总结思想教育活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情况,积极展开评比评优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监督层面主要有教师上课情况和组织开展一些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科学评价和反应,按期公开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和成效,并由家长和学生作出最切实的评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行监督和并不断进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让教育者自觉限制自己的行为,加强教育者的职责感,调整教育者的积极性,加强教育推行的效率性[2]。

(二)建设思政教育制度体系内涵

1.团队建设领先性。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与保障。各单位全体工作者要齐心协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强、办事效率高、思想底子过硬的发展队伍,不定期地举行开办党政思想学习班,认真系统研究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惩罚分明,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带头作用的个人及群体进行实物表扬,认识到职业的重要性,督促他人齐头并进;明确任务,各司其职,等级分明,处理好个人与团体的利益关系,竭尽全力发挥个人的力量。2.经济基础规范化。光靠一张嘴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是一切工作的保证。筹集起来的经办事业支出的费用需有迹可循,设置相关的规章准则,用取有度。常规性的思想理论教育、一些宣讲演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和下乡考察等一系列费用都可以从经费里面支取,此外,理论常识职业培养、现实情况调查、表扬并嘉奖表彰先进人物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提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取费用。与此同时,还需投入在硬件设施上,将一系列公共场所的培训机构、外部环境、内部架构整体通力谋划,并保证物质上的不缺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定要对症下药,依照实际情况来做出详细的策划,每一笔费用花在哪里都有标记,确保明确化、透明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稳定发展。

(三)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中的不足

评价的原则与方法、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程序和评价结果结合在一起的制度被作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评估机制。全力推广各大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评估建设,应当遵循民主性、公平性、客观性、合法性和科学性的准则。在实行评估活动之前,首先要了解评估目标。评估并非是评出一等、二等、三等或者分出更高层次与最低层次。评估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评估能让高校学生自觉提高思想政治成为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应该在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上,依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对评估对象人员作出最客观且最公平的评价,自然,对于评估信息存在的不真实性需要特别注意。由于各高校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法不够科学和严谨,最终将形成结果与实际存在很大的落差,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丢失存在的基础。但是制度化可以遵循多个角度和多个方面来对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价。经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很好的结合等,推进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合法性基础上,还要求着合理性。此外,在科学评价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制度体系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所以必须得有专业人士的参加,专业人士都包括班任、专业辅导员、专业教师,班任和辅导员平常接触学生时间最多,最明白学生们心里想的是什么,对于正确评价学生们思想政治教育,班任和辅导老师应该积极参加,专业老师自身拥有过硬且扎实的理论知识,当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还是修订思政教育制度的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专业性,学生们出现的思想政治问题能够用科学知识进行解析,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不断提高,成为社会上需要的高素质人才[3]。

四、结语

总而言之,根据已经建立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实际情况而言,在实行过程中,有很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并在具体实行应不断创新和增强,提升我国教育制度的公平性和革新性,实时完善和更新,使学生们不仅在实践方面能力突出,而且在思想政治方面更有高的觉悟,以便顺利培育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高文化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路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1(1):15-18.

[2]宇文利.论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48-249.

[3]王成平.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收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3):152-154.

作者:梁会兰 单位: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更是非常重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在新媒体技术下,扬长避短,将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呢?本文试图探讨这一点。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

社会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深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和优化人才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教学载体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不起兴趣,参加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发挥其教育意义。因此,在新媒体技术下,如何依托此项技术,将媒体技术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是当下不可忽略的问题。

一、新媒体技术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措施

1.搭建新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在新媒体技术下,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信息平台几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这些信息平台结合在一起,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凭借这些信息平台的辐射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随处可见、随处可学的政治知识;另一方面,在现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快捷性和主动性,积极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因此,将与时俱进的思想教育知识借助家喻户晓的信息平台,使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见信息,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2.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享受指尖上的生活所带来的便利性。因此,大学生成为拥有新媒体设备、接受新媒体信息最庞大和最活跃的群体,新媒体技术已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抓住自身发展与学生之间的需求契合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尽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3.完善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模式为主,显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下注重教师的主动授课,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不仅导致学生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而且时间久了还会弱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在新媒体技术下,微信、微博、QQ、论坛等已经成为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有效工具,国家教育部门正在不断创新和完善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局面,努力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有效结合在一起。所谓线下教育指的是教师利用课堂、讲座等形式向学生进行授课和讲解的形式,所谓线上教育指的是利用微信、QQ、论坛等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的教育。作为高校教育者,首先要在线下优化课堂教育方法,努力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在线上,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新的教育手段,建立专门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专题、微信公共账号等,形成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让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同步发展,共同进步,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为其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和有效的工具。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多挑战,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高的教育需求和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所以,作为高校管理者一定要认清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和状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扬长避短,将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最大化,并想尽一切办法积极应对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弊端和挑战。1.新媒体技术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性增强。新媒体技术缺乏必要的监管和监督,使得大学生在新媒体技术平台下,所接受的信息呈现参差不齐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些社会信息既有积极的社会文化和思想政治信息,也有消极的、堕落的社会垃圾文化。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浅,不能很好地分辨和理解这些信息,当大学生的思想受到这些消极的、堕落的社会文化的腐蚀时,就大大加大了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毋庸置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但是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缓慢,也正是缓慢的改革速度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严重挑战。缓慢的改革速度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追赶上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也很难充分的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新媒体技术有效结合在一起。失去了新媒体的技术平台加之缓慢改革的发展速度,造成了我国教育理念、教育制度的发展滞后,使得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平台行成一定的冲突和反差,因此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需要与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良好的发展。3.新媒体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新媒体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供了更高的发展平台,同时也优化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模式。所有的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都对教育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大学生要积极主动的适应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积极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另一方面在新的教育环境下,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具备良好的媒体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新媒体环境,利用好新媒体的技术平台,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策略

依托新媒体技术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依托。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得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一定要充分认识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和严重挑战,不断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构建,牢牢抓住新媒体技术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把创新作为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1.强化新媒体的融入,实现新旧媒体的互补加强新媒体的融入是新时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切实需求。首先,重视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依托新媒体的技术平台,在网络上开设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栏,将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都放到专栏中,这样就使得新媒体技术积极发挥了自身的传播作用。其次,利用好传统媒体在媒体渠道,例如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促使这些传统的校园思想引导的过程中积极发挥正面的舆论导向作用。因此,无论是新媒体技术平台还是传统媒体,都具有其各自的优势,所以一定要将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让新媒体技术和传统媒体相辅相成,共同发展。2.狠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在新媒体技术下,大学校园逐渐形成了以新媒体为主要信息平台的新环境。这些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给大学校园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是挑战的同时,更多地要求学生们要主动适应新的网络校园环境。总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把创新作为教育改革的驱动点。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高校施教者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在一起,紧紧抓住多媒体技术带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会,努力扩展思想,积极面对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孙琦.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探析[J].管理观察,2016,(27).

[2]邢璐.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熊舒平.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4]宋欣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5.

作者:栾雁雁

第四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摘要:文章就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灌输与交流结合、显性与隐性教育相合、心灵沟通与思想互感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21世纪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当下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学生日常生活等领域的都出现了巨大的改变,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思想教学环境,直接冲击着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陈旧方法,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将面临强大的挑战。因此,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已经势在必行,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改革的当务之急。本文就如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与交流相互结合的教育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灌输法是比较传统的教育方法之一,而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的系统教育和宣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灌输理论的实质是大学生在没有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意识存在缺失。这种思想政治方面的意识需要从外向内逐步的灌输到学生的思想里面。既然学生不能在自己思想进程中独立创建的完整的思想体系。那么我们只能是从大学生刚走进校园的时候为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体系,或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因此,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思想正在体系需要在不断是学习中逐步的提升。我们应当有目地、有意识的运用灌输的方法使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让好的思想体系给大学生的生活起到一个支配作用,这样才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有着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所以,灌输的方法对于所有思想教育对象都是必要的。在当前社会中,我国的教育主要是实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对处开放的方式,为了避免大学生在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受到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意识的影响。在为了确保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的主导性与纯洁性,灌输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具有真正的意义。伴随大学生的利益观念与自主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自主需求意识越来越弱,这样对于灌输法来说加大了难度。为了能够更好实施灌输法,我们应当采用交流法与灌输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交流法的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休的地位相平等,在教学的过程中信息采取双向流动的方式,教师应重视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反馈。我们应当将开启思想政治需求意识作为着手点,着重分析对于大学生思想影响最多的主客观因素,着重在于对大学生的激励与启发,使大学生可以主动进行自我教育与主动接受教育。克服灌输教育中存在的主体对客体单向注入的做法,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使受教者与教育者可以平等的进行交流,从而达到教育与互相激励的目地。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与隐性教育相互结合的教育方法

我们首先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当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当外界的思想输送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里面时,由于人自身存在意识方面的一种“抵制”情况,因此,内心深处是非常抵制外界思想进入到自己的思想意识里面。因此,这时候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逐步的转化,教师首先要详细了解和掌握学生们的心理特点,重视隐性教育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显性教育,从而在潜移默中逐步的将先进的思想意识慢慢的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心思想中,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其次,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开展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意义的各种活动来达到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如组织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让他们能正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及政策来检验自身,从而让大学生的文明行为能够逐渐的养成,在公益活动中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最后,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各种教育机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敏税的头脑,懂得抓住一切时机,利用生活中各种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渗透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育,往往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灵沟通与思想互感相互结合的教育方法

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做为主体的是在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做为一个客体存在;在授课的过程中,做为主体的是老师,而大学生则是做为客体的方式存在。所以,思想教育过程属于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知识传输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思想之间的交流。只有充分的认识到在学习的时候大学生才是占到主体地位,我们才有可能将大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进行充分的调动与发挥,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在愉快中理解并接受正确的政治思想。老师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与长时间的接触,也能大幅度的提高老师本身的思想与对学生的教育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弥补老师在教育时本身的不足,并且有利于完善与调整教育的实施计划,并更好的取得教育的效果。首行,老师是采用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想好更好的塑造他人的灵魂,应先塑造好自身的灵魂,因此老师对于自已的教育必须做好。作为老师应先行转化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通过自身影响学生进行思想的转化。老师也应在教育的过程中从大学生那里吸收知识,真正做到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互学互帮的双向交流,这也是思想教育的主要特点。所以,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在教师积极性得到完善的同时还应使大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得到激发。只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时能够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就可以使教育活动进行的更加活跃,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就更加显著。

4总结

在当前教学的新形势改革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教育中需要不断的更新与创新,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天地,教师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在校生活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以上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我们通过思政教育的不同的方法之间存在互相补充与制约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分析,并且总结出适合现在改革形式上需要的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以求得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要求。

参考文献

[1]刘贵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01).

作者:张晶 王照雯

第五篇:大学生参与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权力结构是一种以科层制为基本组织形式的“管理主义”模式。在其中,高校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无权地位。然而,随着网络赋权的进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内的权力结构向分权化和平权化的方向发展,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造成严重冲击。因此,应当在高校治理的整体框架内,积极吸纳学生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由单方性的信息灌输过程转化为合作性的价值引导过程。

关键词: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理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从现代的公司到大学直至基层的社区,如果要高效有序的运行,可以没有政府的统治,但却不能没有治理”。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治理”也逐渐成为主导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基本思路的显学。高校治理是“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重大事务决策的结构和过程”,其核心是权力的转移与重新分配。在高校内部多元权力重构的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内的权力结构也必将发生重大变化,并对现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生深刻影响。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权力的基本结构

“教育总是与权力相联系的,实际上,教育的理论(像任何哲学一样)是最终要与权力问题相连的意识形态。”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无论我们如何界定教育的含义,其作为一种施加于人的有意识的影响过程,诸种约束性力量必然客观存在于其中。这种教育本性以及教育过程的单面权力控制性,决定了教育必然具有、也必须具有某种权力性格。超越权力关系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中楼阁。“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权威,而且这一命题是可以直接成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权力是教育权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表现形式。它是一种包括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专业权力在内的混合性权力,并直接受到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的规定与指引。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规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这一规定隐含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权的基本权力结构,即党委系统是政治权力的拥有者,行政系统是行政权力的拥有者,专兼职教育队伍是专业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享有自我教育权。在实践中,这种权力结构表现为党委领导下的科层制组织结构。“科”是权力的专业化组织原则,即按照部门和学科所进行的职能划分;“层”是权力的等级化组织原则,即依据教育和管理权限所形成的层级结构。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整体上形成了一种统一化、中心化、制度化和稳定化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这种权力结构在本质上是一种“管理主义”的结构形式。在上述管理主义的权力结构中,高校占据了主导性的权力地位,而学生的权力则相当弱小。从权力来源的角度分析,学生权力大致可以划分为“职位性权力”与“个人性权力”。职位性权力包括法定性权力、对资源与奖惩的控制或对物理环境的潜在影响;而个人性权力是来自于个人专长或基于友谊和忠诚的潜在影响。与我国高校内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比,学生的职位性权力相当弱小,很难影响学校决策的过程和结果;而其个人性权力则缺乏进入高校内部正式权力结构的渠道,因而也难以发挥其影响力。这种分析与现实中的状况基本吻合。2007年进行的一项针对1000名大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5.7%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学生几乎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2014年针对三所研究性大学300名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有93.48%的学生只能偶尔或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学校管理。笔者于2015年针对四所高校36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高达96.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权完全由高校掌握。可以说,在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中,学生处于较低的权力层级,且基本是作为被规训与管理的对象而存在的。

二、网络赋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冲击

在“管理主义”的大学内部权力结构中,学生权力虽然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但由于其缺少正式认可和制度渠道,因而具有非制度性、依附性和边缘性的显著特征。但是随着网络赋权进程的不断推进,学生在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的非制度性权力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随着Web2.0技术的兴起,互联网的“主动性”与“互动性”特征得到极大强化。用户不再仅仅是信息的“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创者”与“传者”,个性化的“个人门户”成为协助人们进行社会连接的纽带和润滑剂,“内容生产”和“关系连接”发生融合交互,信息沿着社交关系网络以“裂变式”的方式生产和传播。可以说,Web2.0使互联网由“以人和内容的关系”为中心媒介工具发展成为一种“以人和人的关系”为中心新型的社会关系网络,并释放出巨大的社会能量。这是一场由技术变革引发的深刻社会变革,而二者的交汇处则是权力关系的解构与重构过程:由少数权力中心自上而下集中控制的组织体系,转变为由广大用户自下而上集体主导的组织体系,社会的层级结构正在向去中心化、扁平化、分权化和自组织的网络结构转化。Web2.0技术对对高校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Web2.0技术形成的“多对多”传播模式意味高校信息权力中心地位的解构。高校对传播路径和内容进行控制的难度大幅增加。例如,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6.2%的人曾经“翻墙”。其中,61.2%的人一年几次,18.3%的人几乎每个月都翻,14.5%的人几乎每周都翻,6.7%的人几乎每天都翻。在“翻墙”的人群中,浏览新闻者占64.3%,上境外社交网站者占46.0%,查询更全面的百科和历史知识者占44.9%,查找学术资料者占42.3%。可见,在网络空间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认知自由、自主、便捷的寻找、选择和接收相应的信息。这种由互联网赋予受教育者的“信息接近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高校的层级化信息传递结构,而且导致其“把关人”权力几乎完全丧失。其次,在互联网上,所谓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已经开始融合,互联网用户可以很容易的从一个消费者和观众转变为一个生产者,从而成为整个生产体系的一部分。新的网络环境和网络工具使受教育者可以自由便捷的生产和传播对相关“话语事件”的意义解释与价值评判,进而从单纯的“话语消费者”转化为“话语生产者”与“话语传播者。”这些话语“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规模大,更重要的是有关系护航,使其传播的信息具有一种天生的可靠性和‘不可不传播’性。”网络时空中话语权主体的泛化和网络思潮的散播已经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资源的分布。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内的话语生产与话语传播从中心化单向度模式转化成为非中心化多向交互模式,高校“话语权中心”的垄断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被破除。第三,虽然高校可以继续向受教育者传播主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但由于高校已经无法在网络空间执行空间分割、时间编码、活动控制和层级监督等规训技术,因而其已无法确保传播的有效性。意识形态信息的“接收”已经不再意味着“接受”。受教育者可以摆脱高校规训化的灌输,自主的进行信息选择、重组、吸收和内化。这种在网络空间内进行的“自我教育”过程对高校在物理空间内进行的“规训教育”过程具有强烈的弱化、抵消和解构的作用。总而言之,Web2.0时代的互联网突破了高校封闭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瓦解了高校的信息控制权,弱化了高校的话语中心地位,解构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规训过程,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造成严重冲击。这种网络赋权过程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出现新的特征,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由规定性关系向交互建构性关系转变。双方的主客体地位不再固定不变,而是处于不断流变或重构的状态,任何扰动因素都有可能打破原有主客体关系的平衡状态,使双方地位发生转化。“管理主义”权力结构下将学生视为被管理者和教育对象的“单边权威规训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而基于“治理理论”构建参与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成为新的变革路径。

三、大学生参与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本结构

在思想政治教育权力分化、转移与解构的背景下,面对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高校不再拥有知识和资源两方面的充足能力来独自解决一切问题,因而必须深刻反思自身的职能和角色,迅速回应内外部教育环境的变化,在大学治理的总体框架内,积极吸纳学生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由单方性的信息灌输过程转化为合作性的价值引导过程。1.身份:相互承认合作治理者的身份。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来源由“权力的权威”转向“知识(信息)的权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内立基于科层制组织框架和规训性制度体系的原有秩序与根源于互联网赋权的新权力结构之间形成了明显的紧张关系,并进而集中表现为多元权力主体之间的身份认同冲突。因此,高校必须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其自身非中心化的角色转换,采取“回应性”的务实态度,厘清“学生权利”与“学生权力”的不同概念,认同、包容和接纳曾经处于权力边缘地带的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和主体角色,承认彼此相互拥有治理者的身份,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相互信任的情感关系。只有如此,高校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消除学生的漠视和对立情绪,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在教育权力参与和共享的基础上构建双方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2.途径:吸纳多元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参与不是被动卷入,而是主动分享权力。因此,“逐渐建立对话和交流的治理网络,以及为此需要形成的相互了解、信任和共同判断、观点以及共同提出建议,所有这些对于建立与其他行动者的合作伙伴关系来说是一个决定性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放弃或分享自己的部分权力,转而依靠自己的资源优势重新配置既有的关系,并通过信息交流、协商、谈判、达成共识等具体方式发展新的关系、联系和网络,不断增强相互信任与依赖,积极与多元化的学生主体建立各种合作关系,化解双方之间或隐或显的权力冲突,引导各类学生主体与其共同构建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和互动协调的实施机制,以期共同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上述进程能否最终得以实现,在根本上有赖于双方之间基于相互信任的情感关系而进行的有效对话、商谈与沟通。虽然网络赋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众声喧哗”,但是上述情形并未带来主体间性再造所需的理性对话和深度讨论。这是因为互联网社交工具“多对多传播”的特性使其的更加有利于传播而不是参与,更加有利于张贴而不是讨论,更加有利于碎片化的观点而不是深度的交流。人们似乎更乐于通过互联网社交工具对他人说教而不是与他人展开对话。依托于这种不完全化交流而进行的参与式思想政治教育容易陷入肤浅化与不真实化的境地,从而失去其吸引力、感染力与引导力。因此,高校在引导学生参与和合作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深度对话、交流与商谈。无论这种深度交往的形式是什么,其要义都在于激发双方的心理互动和情感融入,增进相互的深度理解并建立充分信任,最终实现相互交换与共享资源的目标。3.规制:构建相互尊重的规制机制。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正面意义又存在风险。它有可能引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责任模糊化等严重问题。因此,“参与”依然需要一定的规制机制为其提供必要的制度和秩序框架,否则参与机制就可能陷入“失灵”的境地。但是传统的“控制型”规制机制显然已不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构建以相互尊重为核心的“协商性”规制机制。这种规制的已经不再仅仅是通过对“越界者”进行管控和惩罚而确保“中心——边缘”结构中的正常秩序,而是通过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平等对话去“诊断”在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并共同决定采取何种应对措施以保证教育责任的有效落实。高校在这一过程中的核心职责在于公正的维护合作所需的制度秩序,并引导、监督合作伙伴履行应负担的责任。当然,高校在此过程中必须保留一定的惩罚性机制,以便在学生主体采取突破底线的行为时,可以进行有效的进行干预。

作者:赵剑鹏 单位: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第六篇: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摘要:注重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原则是21世纪新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基本原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本文认为,个性化发展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一种诉求和意识,它应该被视为是教育体系中的一大课题长久研究下去,而合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规范和强化个性化发展中的非理性因素,提高教育的安定性,帮助学生稳定发展,塑造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能型人才。本文主要以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开题,阐述分析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各种教育途径。

关键词:个性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融合;教育途径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讲求社会本位教育,并不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问题,自然也忽略了大学生所提出的合理需求,这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更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有关人全面发展的基本论调。所以在当今社会及教育背景下,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应该积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明确特征关系,指出问题,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

1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科教兴国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指导思想。所以我国一定要坚持以教育为本,将科技与教育摆在高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强化国家科技实力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这一席话指明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就是要摒弃“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发展转变。在这种背景下,改进和强化高校德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不断优化高校大学生道德、纪律、理想与法制教育才能促成民族团结思维,为社会文明事业发展推进推波助澜。德育的根本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新的基本条件就是人才的个性化,所以将上述定义衍生延展就可以发现,促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就是在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融合,这才是基于德育实现大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本质内涵[1]。

2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点及现状成因

2.1个性化发展特点

当代大学生渴望独立,但也存在依赖心理,这是相当矛盾的。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的个人主体意识得到加强,这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无关系,但是他们的依赖心理依然突出,这是主体性发展不够的典型表现。某项调查就显示,目前大学生最喜爱的人排名第一的是家人,排名最末的是明星。这说明大学生在当今形势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对家人依然是最信赖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虽已成人但依然对家人存在较大的依赖性,心理年龄尚未成熟。而对明星崇拜心理的减弱也证明了他们希望寻求个性独立突破发展,相比传统大学生更加自我了。可以认为,当代大学生是具备较为独立的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的,这是他们主体意识提升的表现,开始敢于否定他人的发展模式,也希望走出社会所筑造的固有模式框架,从潜意识中就流露出一种对个性化发展的强烈欲望。渴望独立也让当代大学生的集体观念淡化,这也是因为他们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教育学者将其称之为“被异化的个人主义”。当代大学生集体观念淡化已经不再新鲜,这是一种对传统观念的反叛心理,也是由于社会给予大学生发展空间的越来越大,淡薄了他们的群体归属需求。大学生个性化主体意识强化是好事,但集体观念淡薄是好是坏还有待商榷。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它已经反映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与网络世界中。许多大学生敢于对社会上所发生的不良现象进行批判,甚至深恶痛绝,立场观点相当鲜明。但在不同意见对立面上的行为批判与见解提出时,如果事情牵涉到自己,这种意识又变得荡然无存。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自我反省精神匮乏所造成的,当主观意识充斥头脑,当事情真正影响到自我立场利益时,所谓的批判意识也就调转了枪口,无形中就变成了一种自我保护意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今大学生略有偏颇,无法客观面对现实的个性走向及精神面貌。

2.2个性化发展现状成因

2.2.1国家社会发展基本特征主导个性化发展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当代社会发展逐渐丰富多元化。信息传播体系也日益成熟,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当今社会,传播工具的非群体化也使人们的思想非群体化。”如果从个人角度来看问题,人们往往要在相互矛盾与支离破碎的表象刺激下来寻求突破,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在这种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发展特征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选择也更多,他们都较大程度影响了大学生的个性化生存发展。2.2.2家庭成长环境主导个性化发展当代家庭对子女的培养偏向于情感归顺化,家长对子女的成长百般呵护溺爱,再加之高校程式化的教育培养体系,这两方面都压制了大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路径,让大学生始终在学校长辈与家庭家长所营造的阴影中发展,不能暴露于环境中接受各种来自外界的挑战。所以,人们常常会看到当今大学生对周围外界的环境是相对排斥的,他们可能自大自我,盲目自负,充满个性化发展欲望,个性心理绝对偏激。而且在面对困难时也缺乏寻求突破与化解难题的勇气动力。换言之,当代大学生是没有详细的个性化发展规划的,他们有的只是个性的冲动与缺乏理智的未来发展臆想[2]。

3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途径阐述

3.1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凸显了人在成长中的必然选择,这与马克思所提出的“在思想进步与生产物化中凸显个体个性特点”的论调相符。可以说,人存在于时间与空间维度中,独特个性的存在是必然的,所以发展个性也不可避免。笔者认为,高校是发展学生个性化的最好契机,因为在大学阶段教育存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它遵循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客观事实,也真正做到了对人发展规律的客观现实反映。这种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人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大学生所最容易接受的。因此,个性化发展与思政教育二者的结合也体现出了高校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它所存在的感染力。在基于大学生信任的基础上发展个性、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让二者形成一种协调的、相互推进、相互弥补的依存关系。

3.2为大学生制定符合个性化与社会化需求的协调发展教育目标

对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要与社会化需求相互协调,做到统一。所以,高校教育不能片面理解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而是应该基于大学生个性引导学生主动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二者同步进行,两全其美。笔者认为,重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定要强调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协调性,应该要求大学生在思政教育学习中明确社会化问题,然后结合自己的个性化发展来审视社会进步,树立一种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使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够推动大学生寻求个性化发展的正确路径,从而完成大学生个体从校园到社会化的转变,并在社会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

3.3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目前高校教育非常注重学生个性的趋同性培养,但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培养,究其根本,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是严重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它没有以大学生个人意志及个性为出发点去考虑问题,所以说单纯的思政教育是缺乏指引性的,是空洞的。高校必须在尊重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来探讨崇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文价值理想,以人本为基本原则来发展终极教育目的,让学生拥有个性化发展的良好依托,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3.4构建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

为适应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必须要建立正确的教育教学体系,本文具体指出两点构建思路。第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课程体系,其中就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要构建有针对性的、以解决问题为主的课程体系,进而调动师生教学激情。更重要的是,新的课程体系一定要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为主,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例来说,首先课程体系中纯粹的理论课程一定要精简,可以考虑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内容整合到一门课程当中,以中国化思想政治历程发展为主线来指导教学。其次,要适当增加专题科目,降低课程教学强制性,以满足学生需求为主来将教学内容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主体个性,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再正确引导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强化教学针对性,同时也提高教学实效性。第二,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单纯理论教学不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也无法实现个性化发展,更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完美渗透进来。所以,大学生应该在更多校内外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寻找并不断完善自我,依靠社会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多可实践教育空间,给予他们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多元化教育的机会。

3.5建立个性化评价机制

建立个性化评价机制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奠定成功基础,它能够起到引导、监督和评价的作用,也能辅助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基于此,本文提出几点个性化评价机制的建立原则。首先,要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集权型评价机制转变为分权型,换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中心要做到下移。这一方面要求学校党政管理部门做好监督指导工作,另一方面也要求大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个性化发展对自身未来成长的重要性,遵守学校所安排的教育计划,努力学习并找到适合于自身成长的个性化发展方法。其次,要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应该顺应大学生思想动态来将传统模式化教育模式一扫而去,选择更加开放的民主集中教育管理模式,让学生通过校内社团组织、学生会等等机构来决定适合于自己的开放型教育模式,这也是高校为大学生创造个性化自由发展空间的重要基础[3]。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无疑是一个全新的、值得深思的课题,因为它涉及到了社会及校园发展的多个层面问题,是一种对人文、教育、社会三方的深层次逻辑思考。本文就是希望在探究了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原则、个性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关系的基础上来明确未来我国高校教育思路,希望高校能够正确定位教育方向,为大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释放他们个性的同时也注重原则,做到传统与现代教育意识的完美结合,使大学生在保有原则的基础上也能敢于创新突破自我,成为有思想、有意识、有胆识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潘加安,瞿翠玲,刘晓平等.21世纪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导向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2):126-127.

[2]关雅梅.人文关怀——当代大学生的迫切需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58-59,69.

[3]吴文斌.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作者:杨璐

第七篇: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思想问题

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工作岗位的减少以及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提高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发尖锐,针对“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说法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变这种现状。通过分析大学生就恶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可以发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本文就思想政治问题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以求找到行之有效的方式来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个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当中,因而社会岗位的数量受到了影响而变得日益减少,相比于参加高校教育的学生规模来说社会对于求职大学生的需求量要少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象越发频繁以至于引起社会各领域的强烈关注。对于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本文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以保证论点的可靠性以及真实性,根据调查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还是十分明显的,大学生在寻找好工作的时候能够拿出更多的东西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高校教育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之间的竞争力,数量巨大的大学生在寻求工作的时候往往是“僧多粥少”,社会对于大学生的需求量与大学生的真实数量完全无法达到平衡。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不只是大学生的数量与社会工作岗位的数量不成正比,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综合分析,可以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分类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无法对自己做到正确的评价定位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只是未来走上社会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与社会没有真正的接触导致学生认识不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一旦在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会自我膨胀,无法根据各种客观因素对自己的整体素质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从而在步入社会之后往往会因为对自己期望太高而收到挫折,失去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信心以及动力。(二)就业价值观发生扭曲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大学生应该首先确定自身的就业价值观,就业价值观决定着大学生的理想工作应该是什么样的工作性质以及是否对自己的整体素质提升有帮助。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温室中的花朵,没有经历过社会上各种艰难环境的磨砺,因此,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往往希望找到高薪、工作轻松、没有风险的理想工作,这与具有正确价值观的大学生心中所想要的工作在本质上就存在着差别,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从一而终的,能够指引大学生找到提升自身整体素质的理想工作,这种理想工作对于大学生的日后发展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三)大学生就业的时候摇摆不定当今社会对于金钱利益的重视远超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也免除不了这种理念的诞生,对于各种工作岗位的挑选首先考虑的就是薪资待遇如何,这就导致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往往会因为金钱的诱惑而失信于已经签约的公司。当遇到薪资待遇更高的工作时就会放弃当前已经签约的工作转而选择薪资待遇更高的工作,就利益最大化以及对生活水平的影响来看,这样的做法也无可厚非,但是从道德素质的角度来看就是高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1](四)除理论基础之外的综合素质严重缺失通过调查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发现一些非智力因素引起的问题,由于不同的高等院校教育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就读于不同高校的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也存在着不同,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在接受教育期间都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混到毕业,因此除了理论知识方面不一定能够达到要求之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与提升。综合素质的缺失会使得大学生一旦参加工作就会出现种种问题,比如:在工作中不懂得团队合作,处理某个问题的时候不懂得共同商议处理方式;对于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按照自己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理论基础来决定解决方式,不懂得向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前辈学习。[2]上述这些问题均会导致大学生在就业面试的时候不能得到主考官的青睐,即使能够侥幸通过面试也会因为缺乏实践经验而无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有效的,能够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二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综合考虑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向所有在校的大学生传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就业价值观,让大学生充分理解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核心理念和就业价值观核心理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这种责任感充分带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对于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来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加强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教育加强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有助于大学生更为清晰地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就业目标,对于当前就业形势以及就业政策的发展变化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社会的不断发展促使各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接受就业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学生可以针对这些变化做出正确的调整,积极响应国家对于就业制定的各种新政策将有助于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能够合理展示自身的优势,避免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二)及时改正大学生扭曲的价值观由于金钱利益的影响,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往往会比较倾向于金钱而忽视工作对自身带来的提升,当前的利益并不能代表长期的发展,舍弃长远的发展而选择当前的利益或许会对短期内的生活水平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于大学生的长期发展反而会形成一定程度上的阻碍。无论是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还是社会的整体发展都需要大学生摒弃世俗的观念,扭曲的金钱价值观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对社会的整体发展以及社会风气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及时改正大学生扭曲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三)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且难以把握的,尤其是在这个网络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更容易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收到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系统的专门辅导,避免大学生在就业受到挫折的时候承受不住打击而丧失寻找工作的自信心,同时也要避免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选择对自身发展有害无益的工作,保证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随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去竞争好的工作岗位,避免出现背后搞小动作、投机取巧的行为出现,保证大学生就业是在一个健康的环境当中公平公正地进行。(四)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水平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水平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得主考官更高的评价,没有任何一个主考官或者公司会钟意于经常跳槽的大学生,大学生在面对金钱或者更好的待遇时需要保持内心的清明,正确判断工作的性质是否有利于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是面对短期内的微末小利就违背诚信道德。不论是就业还是在以后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大学生都应该有良好的诚信,职业道德对于参加工作以后的大学生更为重要,只有诚信度够高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以及上司的赏识,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应该有着系统完整的教育方式。(五)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新时期下社会赋予高校的新的使命,将创业教育加入大学生基本课程体系中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在毕业季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大学生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同样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的“就业难”问题。创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另一条新渠道,符合这个市场化经济的社会特色。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能充分发挥年轻人改于创新、勇于突破的特质,引导大学生将满腔热血转化为实干的动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六)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整个教育生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一生,并且这个学科教育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人的思想想要质变必须首先积累必要的量变,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调整也必须要经历这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贯穿学生的一生,只有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俊峰.试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27.

[2]田爱民.新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自我调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34.

作者:张纵林 单位: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与方法(7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85848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西安医学翻译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相关论文

种子版面费

论文百科2017-03-19 18:01:34

陕西中医药学会

论文百科2017-03-18 18:04:47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石油石化》 《吉林气象》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中华武术》 《党史纵横》 《化工进展》 《天津电大学报》 《文化纵横》 《中国畜牧杂志》 《四川电力技术》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