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认识 - 国内经济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认识

时间:2017-02-22 03:05:48 来源:论文投稿

一、民族文化传统现代化概述

社会的现代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社会体制的转型、外来文化的渗透和人们价值观的改变等,使得传统文化面临十分巨大的挑战。例如,我国的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现代化活动的不断推进,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再如,国际旅游行业的逐渐火热,促使很多国外游人来中国旅游,从而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民族文化传统甚至被很多人遗忘。还有一些传统的技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很多人涌进城市融入现代化的钢筋水泥生活中,从而忽视了传统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等,这些都对民族文化传统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当然,现代化给民族文化传统带来的影响不仅是负面的,也有正面的能量。如果传统文化只是一味地封闭,不接受先进的文化、教育等,而是遵从古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这种民族文化形式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久而久之,只会被社会淘汰。现代化给民族文化传统的正面影响,是让传统文化显得更加广泛,更加宽容,结合最新的元素,才能被社会人所接受。例如,当前很多民族地区都会对自己的文化传统进行保护,但是也不会完全封闭不让人参考,反而是会接纳外界的人们,让更多人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了解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从而促进该文化的逐渐现代化,更有利于文化多彩的发展。

二、如何在现代化社会中保护民族文化传统

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化,是要科学地对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不可一味地排外和排现,也不可一味地全盘接受外来文化的渗透。在现代化社会进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保护民族文化传统。其一,要对文物典籍、传统艺术样式等进行整理和保护。我国十分重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例如,近年来多项民族文化申遗成功,对我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好的保护。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在进行文化保护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各个民族的文化典籍等进行必要的搜查挖掘和整理工作,以便后世阅读参考。贵州省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大省,该省不断推进对少数民族的各项典籍进行整理存档工作,促进了当地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文献资料的整理收集,不仅能为当地文化发展保留一定的依据,也能促进当地文化在世界文化范围之内的发展和传承。例如苗族的《苗族古歌》,布依族的《布依古歌》,水族的《水书》,仡佬族的《仡佬古歌》,土家族的《土家族哭嫁歌》等,这些传统文化的搜集整理存档的过程,是促进不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其二,要大胆地借鉴其他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就是一个保持原有文化精髓,吸收其他文化优秀之处共同发展的过程。其他的现代文明和文化形式对传统文化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文化发展应该大胆地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之处,只有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才能产生新的文化形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使得传统文化发展成为现代文明。文化的创新有时可以和实际的产品结合起来,在产品中融入文化的元素,通过宣传的方式,能使得传统文化被更多人认识接受。因此,民族文化传统的发展只有不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才能真正在现代化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得到弘扬和发展。其三,民族文化传统的发展,要利用现代化的教育和科技,创新发展的模式。人是文化的创导者,也是文化发展的促进者,传统文化要实现现代化,与现代化的教育密不可分。很多时候,发现民族文化的保护面临一定的难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育上缺乏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方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文明程度是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可以加强对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为民族文化培养继承人和传播者。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中,有很多传统技艺是值得我们去学习传承的,但由于当前很多民族区域教育稍显落后,没有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导致民族文化传统失传现象频频出现,因此,为了传承民族文化传统,需要加强现代化的教育。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灵魂所在,是人们的精神慰藉,随着现代化程度不断加深,民族文化传统的发展也受到一定威胁,同时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发展也是一种促进,在现代化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不断加强民族文化传统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

作者:赵兴亮 单位:龙口市徐福研究办公室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认识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81084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黑河学院 溶洞

相关论文

材料导报编辑部

论文百科2017-03-21 12:13:59
相关学术期刊
《重庆与世界》 《中国光学》 《健康人》 《中国人造板》 《宇航计测技术》 《上海翻译》 《中国发展》 《大豆科技》 《中国马铃薯》 《华东电力》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