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干预前后结核病知识知晓率、态度、行为变化
健康讲座组干预后学生肺结核知识知晓率为75.2%,漫画制作组干预后知晓率为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6,P<0.01);PPT制作组干预后知晓率为90.0%,与健康讲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0,P<0.01);漫画制作与PPT制作干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结核病的健康态度,健康讲座组、漫画制作组及PPT制作组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漫画制作组干预后,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提高了15.7百分点,干预前与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5,P<0.01);与健康讲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1,P<0.01)。PPT制作组干预后,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提高了12.6百分点,干预前与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7,P<0.01);与健康讲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8,P<0.01)。
2单项知信行情况
“肺结核疑似症状”、“是否免费治疗”、“解除隔离期限”、“规则服药时间”、“密切接触者措施”等知识点以及“身体不适及时求医”与“咳嗽喷嚏捂口鼻”行为见表1。
3讨论
大学生对结核病普遍存在恐惧心理,但对我国目前结核病疫情情况关注的人数并不多[5],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不同人群分类中的最低[6],据调查,有75%的在校学生从没有接受过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7]。提高结核病知识知晓率是消除学校结核病暴发流行的重要途径之一[8]。学生属于特殊群体,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因此对学生进行结核病健康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9]。我国高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是在传统模式上建立起来的[10]。大学生获得结核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广播、宣传页、张贴画、卫生展览等大众媒介,而专业途径相对较少[11]。此次干预除了安排专业人员进行传统的健康讲座外,还结合了学生专业特点,采用了学生自制结核病防治漫画和PPT形式的参与式的健康教育干预方式,结果表明,漫画制作、PPT制作与健康讲座干预后,学生结核病知识知晓率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漫画制作及PPT制作干预效果均优于传统的健康讲座。说明符合学生心理及专业特点的健康教育是结核病干预的有效方式,更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漫画制作及PPT制作干预后,学生的肺结核健康知识知晓率在90.0%以上,高于严秀丽等[12]的研究。结核病人的发现方式主要是因症就诊和转诊,通过实施健康教育使公众知道具有哪些症状就是结核病的可疑者,到哪些专业的结防机构就诊,而使结核病人做到早发现、早治疗[13]。因此,在学校开展包括结核病防治在内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在出现结核病可疑症状时能主动、及时就诊,同时可提高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并建立相应的健康行为,可使其终生受益[14]。此次干预发现,“肺结核的疑似症状”、“是否免费”、“治疗解除隔离期限”、“规则服药时间”、“开具复学证明单位”、“密切接触者措施”等具体知识点,漫画制作组及PPT制作组知晓的学生较健康教育组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漫画制作组及PPT制作组学生“身体不适及时就医”、“咳嗽喷嚏捂口鼻”行为形成明显,与健康教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采用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漫画制作及PPT制作干预方式,比传统的灌输式的健康讲座更能让学生掌握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改变不良行为。综上所述,建立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学校的沟通机制,共同拟定宣传计划[15],及时进行符合学生兴趣爱好、富有创意的有效的结核病健康教育干预,提高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和行为,是控制校园结核病疫情传播和蔓延的关键所在。
作者:沈旭娟 张宝津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