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建筑格局对环境影响研究 - 社会科学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城市建筑格局对环境影响研究

时间:2017-02-19 19:04:36 来源:论文投稿

1建筑格局对山地城市微环境影响模拟分析

1.1行列式格局

近地面风速模拟结果(如图2),在不考虑山地地形影响的情况下,建筑区平行式布局时气流受建筑物阻碍向建筑物两侧和中部廊道绕流,风速得以加强,两侧风速最大处可达到3m/s。与此同时建筑区内部和下游区域尾部风向发生偏转形成多个涡流区,导致气流滞留,大部分区域风速在1.5m/s以下,对通风不利。建筑布局在迎风坡时(如图3),气流遇到山体发生爬升和绕流,将建筑区两侧和通风廊道的气流更多地引入到建筑区,建筑区内部的涡流区减少,与此同时通风口处的“狭管效应”变弱,局部高风减弱。但因台地阻隔,建筑区局部风速放缓,形成局部气流死角。从平地建筑物温度分布情况来看(图6),在平地情况下建筑区两侧受绕流影响高温得到缓解,整个建筑区内部温度呈中间高、两端低的态势,两侧大部分温度在29.8℃左右,中间高温区可达到31.5℃。同时,后排建筑比前排建筑显示出更高的温度。从迎风坡建筑物温度分布来看(图7),相较平坦区域高温区有所缓解、平均气温稍低,但台地迎风面与建筑体背风面之间显示出较高的温度。从背风坡模拟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受山体阻隔背风坡风速明显放缓,同时受背风坡绕流、台地综合影响,建筑区两侧和通风廊道形成滞留区。温度分布显示,相较平坦区域、迎风坡气温上升较为明显,通风廊道和建筑区两侧显示出较高的温度。

1.2点群式格局

近地面风速模拟结果(如图8),在不考虑山地地形影响的情况下,建筑区点群式布局时建筑迎风面小、建筑间距大,气流经过建筑区的情况与单体建筑差别不大,建筑区通风效果好,同时建筑风影区较小。建筑布局在迎风坡时(如图9),从中可以看出靠近坡底处受山体阻挡气流有所放缓,但随着高度的增大气流爬升产生加速,整个建筑区内的流速普遍比平地大。近地面风速模拟结果(如图12)温度分布图显示,点群格局对建筑区及下游区域的高温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在当建筑布局在迎风坡时(如图13),山地地形下点群式格局对建筑区及下游区域的高温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从中可以看出受山体阻隔背风坡风速明显放缓,形成多个涡流区,受两侧绕流影响建筑区内部通风得到一定缓解。温度分布情况显示,相对平坦地区、迎风坡而言,背风坡建筑区整体气温升高,出现两个明显的高温区。

1.3综合分析

通过不同建筑格局对山地城市微环境影像模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城市气流遇到建筑物受阻而壅塞形成向上下、左右各个方向的偏转气流,顶面、两侧风速加大,并诱导背风面气流形成漩涡。(2)城市山地对气流同样有阻碍作用,气流受到挤压后产生加速,山顶及两侧空气层风速增加显著,而在背风坡形成回流死区。(3)周边式格局的风影区较大,气流受建筑物阻碍向中部廊道和建筑区两侧绕流,局部风速提高;而建筑区内部风速变缓、产生旋涡,导致气流滞留,对通风不利,温度显示建筑区内部温度较高。(4)行列式、错列式格局比周边式格局稍好,气流从两侧通风口进入建筑区从而对内部通风有一定改善,这种情况错列式的效果更为显著。(5)点群式格局比行列式、周边式、错列式格局的通风条件好。点群式格局建筑相互挡风较小、风影区也较小,同时解决了其它格局无法克服的地势局限问题,可根据地形、地势和朝向等条件灵活布置,是一种山地城市适宜运用和推广的建筑布局形式。(6)山地城市台地布置会改变气流方向,在一定区域内改善气流滞留情况,但同时会形成新的回流死区。地形对行列式、错列式、点群式格局的建筑区有降温作用,而周边式格局的热岛效应反而更为显著。

2结论与讨论

本文主要围绕建筑格局与山地城市微环境的关系展开研究,城市建筑与山地城市环境息息相关,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山地城市微环境产生影响。本文提出山地城市微环境模拟的数字化方法,在建筑格局对山地城市微环境的影响方面做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为了创造良好的山地城市微环境,结合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山地城市的建筑布局形式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考虑:(1)在建设项目与山地地形的适应性方面,建设项目宜采用背山面水的居住模式,这样的居住模式有利于形成舒适宜人的微环境。由分析和模拟可知,“背山”———能降低山背后的风速,阻挡冬季寒冷的北风,同时朝向南方又能享有充足的阳光;“面水”———由于水面和陆地吸热及加温速度不同而形成水陆风,这样就非常有利于建筑的通风散热,特别是炎热夏季的晚上,常有从水面吹到陆地上来的凉爽的水陆风。(2)在建设项目内部的具体建筑布局方面,建筑的迎风面宜垂直于夏季的盛行风,前排建筑宜采用点群式、前后错列、斜列、前短后长、前疏后密、底层架空等形式布局低矮和体量小的建筑,从而有利于夏季自然通风。(3)在建设项目的设计和审批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相关微环境模拟软件或本研究成果对建设项目的建筑布局、高度、体量等进行模拟和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不断修改和完善,以达到充分利用山地地形和自然通风目的,使建筑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作者:陈国慧 邓仕虎 单位:重庆市北碚区城乡建设委员会 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


更多社会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城市建筑格局对环境影响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7395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英语口语翻译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相关论文

药学做什么最好

论文百科2017-03-27 12:08:19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哲学研究》 《应用数学》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成功》 《现代电子技术》 《车辆与动力技术》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高教发展与评估》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