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性教学的文艺理论论文 - 管理论文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文学性教学的文艺理论论文

时间:2017-02-17 08:23:42 来源:论文投稿

一、重返经典文献,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文学性魅力

长期以来,学生大多在政治或哲学课程中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经典理论家的理解基本趋于政治化、哲学化的维度。这种单一的政治化、哲学化的定型理解,无形中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的丰富性,也造成了学生课堂接受的审美疲劳,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学的难度加大。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文艺思想主要见诸卷帙浩繁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著作、文集及书信当中。因此,引导学生重读、细读和精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文献,亲身体验经典文本历久弥新的魅力,是学好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的必要门径。只有在全面熟悉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发掘经典理论家的文学性,才能突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的特殊魅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诞生于十九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德国小资产阶级倾向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自然主义文学等文学艺术实践的具体研究之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素养。以马克思本人为例,他年轻时深受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在官方的文件中被称之为“文学家”。即便是和恩格斯合作的《共产党宣言》,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同样堪称文辞优美、逻辑严密的典范之作。文章开头一句便脱离理论文章枯燥抽象的“八股味”:“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用奇特的比喻来喻示共产主义的兴起已成为欧洲瞩目的现象。文中用诗意化的语言,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深刻批判,认为“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授课时,如能结合19世纪欧洲的文学经典名著,如巴尔扎克《高老头》、司汤达《红与黑》的主要情节进行对照性分析,不难看出马克思深刻的洞察力和高超的理论概括能力。同样,马克思对于“金钱的万能”批判,也是通过丑男、跛子等具体喻证,来揭示货币“使一切人的和自然的性质颠倒和混淆,使冰炭化为胶漆”的奇异能力。《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更是充满对文化专制主义的强烈批判,对新闻自由的激情呼吁。可以说,马克思的理论文章无论是从语言的审美性,还是逻辑的严密性,都是值得称道的。因此,同时代的莫塞斯•赫斯曾如此评价马克思:“将最深刻的哲学严肃和最辛辣的幽默结合在一起”,“集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于一身,集者并非胡乱混在一起。”可以说,通过经典理论文本的文学化解读,我们不难体会到马克思的文学性魅力和深邃思想,感受到马克思激情浪漫的一面,改变了对马克思的刻板印象,还原一个真实的鲜活的马克思,无疑会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当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大多亲身参与过文艺批评的实践,他们所创作的批评文章,更是提供了直接参照学习的范本。如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歌德、巴尔扎克的文艺批评,列宁对于托尔斯泰的文学批评,本雅明对于波德莱尔、布莱希特的文艺批评,均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重要经典文献,需要细细揣摩、认真解读,方能有助于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准确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精髓。

二、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鲜活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非是高高在上、脱离现实的玄虚之论,而是具有鲜明实践品格的伟大学说,马克思曾将自己的世界观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长久不衰的魅力正在于其强烈的现实批判性。我们绝不能效仿某些庸俗马克思主义者,“以虚张声势的做法使人们远离真正的问题,同时却诱使大学中的某种知识分子话语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因此,授课中需要把握文学艺术发展的时代脉搏,从马克思主义的视阈观察现实,通过分析解决文艺实践的具体问题,向当代大学生展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充盈的生命力。如分析当下比比皆是的“文学商业化现象”。由于消费社会普遍性的商业化逐利行为,精英文学的式微与大众文化的兴起成为不争的事实,精英文学的边缘化与大众文化的庸俗化成为理论家忧心忡忡的问题。其实,对于消费社会中艺术何为的追问,完全可以援引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进行解答,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关于艺术生产与消费两重性的分析,关于艺术产生与物质生产的联系与区别,在历史和逻辑统一中看待艺术生产的论述,都可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这一现象。同样,细察西方当代兴起的诸多文艺批评范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仅成为其直接或间接的理论资源,它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性。正如学者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阶级理论”“真实论”等,对西方女权主义批评给予了重要的启发和动力。同样,马克思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批评、与后殖民主义批评之间也存在互通共生的结合点,也能构成有效的对话关系,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先进性。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文艺实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深刻变化。当代文化的视觉化转向,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文学经典的通俗化都给文艺活动带来新的议题。而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文学、人学的相关理论,对正确认识文艺的社会定位和服务对象,正确把握文艺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提供了有效的回答。因此,把握时代的脉搏,追踪学术前沿热点,通过理论与现实的密切对话,既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也有助于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当然,理论的阐发必须辅之以丰富的案例进行,便于学生的理解与吸收。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案例教学,注意文本分析与原理讲解相结合,将抽象的原理用形象的方式进行展现,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文本分析和理论阐释的能力,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三、保持理论开放性,不断地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出发,为观察和研究一切文艺现象提供了系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恩格斯提出“美学的历史的观点”这个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总原则,把美学的观点视为分析作品的艺术性尺度,将历史的观点作为考察作品的基本方法,强调关注文艺生产的具体历史语境,为正确开展文艺批评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此,美国学者韦勒克和沃伦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在其揭示一个作家的作品中所含蓄或潜在的社会意义时,显出它最大的优越性。”但毋庸讳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人并非纯粹意义的文论家,作为诞生于19世纪的总体性科学理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未曾预料到20世纪以后文学艺术日新月异的丰富实践,或者说对20世纪以后文学艺术领域的新鲜议题未曾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再者从批评模式而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偏重于宏观的社会—历史批评,对文学的内部规律、文学的形式、审美心理等基本问题无暇顾及或关注不够。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无不殚精竭虑,相继不断补充、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如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科学总结列夫•托尔斯泰等人的文学实践经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普列汉诺夫则提出了“五项因素公式”,强调社会心理的桥梁作用,有效沟通了经济基础和文学艺术之间的联系。由此,我们同样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坚持开放性的理论视野,赋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更大的包容性,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在精神。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多元的发展格局中,流派纷呈,歧见杂出。西方学术界有所谓“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更有“西马非马”之争。相对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偏重于政治经济层面的政党斗争,西方马克思主义则另辟蹊径,强调和关注文化的革命功能,把文化艺术视为超越一切的最终力量,所以在美学、文艺理论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理性探索,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脱离了现实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大多属于头脑中的风暴,文学艺术因此成为一种审美意义的救赎乌托邦,很难完全符合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同时,要避免机械静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加强与当代西方文艺思潮的对话与融合,要大胆接纳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新成果,在批判中理解和吸收其精华,不断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必要的拓展与深化,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文艺实践。由此,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样可以展开诸如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身份政治、生态批评的热点问题讨论,在不断开放当中拓宽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立足中国现实,及时总结和阐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不懈努力,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东方世界传播的重要路径。这意味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过波澜起伏的曲折发展,已经开始充分展现自身的独特魅力。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与中国的文艺实践相结合;一个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理论、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过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成长始终紧密相连,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发轫,左翼文学、延安文艺时期的逐步建构,到新中国文学的深入发展,终于成为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讲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必须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坚持论从史出,力戒晦涩,尽量用平实的语言,总结归纳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思想。例如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的大众化等问题的阐发,就是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要成果。同时,不必讳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中曾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如曾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简单化、庸俗化理解,将文艺从属于政治,认为“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对新中国的文艺理论建设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授课中,都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语境,进行客观公允的分析评价。特别是当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更需要积极借鉴西方的文艺理论思想,继承和改造中国的传统文论,及时反映中国文艺事业的崭新实践,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文艺实践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建设,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作者:胡贤林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更多管理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文学性教学的文艺理论论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65388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花炮科技与市场》 《钢铁》 《文物春秋》 《江苏蚕业》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英国医学杂志》 《全国商情》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中国经贸》 《岩性油气藏》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