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象征主义的艺术风格
(一)动物的象征意义影片中,蛇的镜头较多,这与山村的自然环境相吻合。蛇在影片中是吉祥与性爱的象征。日本的山神信仰中,将蛇视作神圣山神的使者或者山神本身。[3]540同时,蛇又与性相连,蛇身使人联想到男根。[4]蛇冬眠醒来后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寻偶交尾。蛇交尾象征生命繁殖,如袈裟吉与阿松第一次野合时,同时出现一对交尾蛇,暗示阿松受孕。在日本,白蛇是幸运的象征,而深褐色的蛇则是典型的毒蛇。阿松报告说她已怀孕,随后便出现一条产卵的深褐色蛇,暗示有偷盗习惯的阿松将给袈裟吉一家带来厄运。阿玉过门那夜,一条长蛇爬进房间,辰平见了说是“长虫来打招呼了”,不仅不赶走它,还高兴地和阿玉继续做爱。在辰平看来,此蛇寓意阿玉将给家里带来福气。同时,编剧也在向观众暗示,利助正在偷窥兄嫂做爱。雨屋被抄后,土间地板上有蛇爬出门外,墙根下也钻出蛇来,暗示山神不再保佑雨屋。影片末尾,以一条盘起来的蛇收场,寓意利助乃至整个村子的性饥荒暂时得到解决;而影片开头也有一条盘蛇,寓意蛇已出洞,万物复苏,人类旺盛的性欲也开始萌动(袈裟吉兄弟出门小便),而性饥荒的问题是影片将要叙述的主题。其次,猫头鹰上镜较多。在日本,猫头鹰是死亡的象征,见之不吉(在现代,因与“福”谐音亦说能招来福气)。[4]并且,因猫头鹰在成长期以母亲为食,又称“不孝鸟”[4]。猫头鹰第一次出现,是阿玉过门的当夜。阿玲婆在院子里焚火唱歌,歌意是阿玉过门后她可以安心上楢山休息了。歌毕,猫头鹰出现。此处寓意阿玲婆了结一桩心事的同时亦向死亡之路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次是在雨屋全家遭活埋之时。树枝上,凶神恶煞的猫头鹰抓了一只老鼠,之后雨屋即惨遭灭族。第三次是在阿玲婆上楢山之际。辰平趁着黑夜掩护,背着妈妈出发了。阿玉开门,目送婆婆离去。此处的猫头鹰,带有“死亡”与“不孝”双重寓意。尽管送母亲上楢山是规矩,不能破例,但“弃老”是一种犯罪行为,无论行为背后有多少辩解的理由,犯罪性质却不会变。影片中还陆续出现了一些其他动物,也都有各自的寓意或暗示。如交尾的青蛙、白胸秧鸡、飞蛾、螳螂等。这些动物以交尾状态出场,寓意大都和“性”有关。在日本古代的民族信仰中,人们确信青蛙是田神的使者。[3]880青蛙冬眠醒来后即产卵。青蛙的田神性格寓意通过生命的繁殖实现五谷丰登。交尾的飞蛾则暗示阿玉身上散发的女性气味不仅吸引了丈夫辰平,还吸引了兄弟利助。而螳螂交尾时,雌螳螂吃雄螳螂,暗示袈裟吉将会被坏媳妇阿松拖垮。若不是阿玲婆毅然遣走阿松,未来的袈裟吉与雄螳螂或许堪有一比。(二)民谣的象征意义日本的民谣初始与信仰有关,后来演变为一种娱乐方式,20世纪之前一直在农村流行。其本质是将民众日常生活固有的节奏音乐化。[3]816影片中的民谣,或铿锵有力,或悱恻缠绵,成为剧中人表达心声的道具。第一首是袈裟吉唱的:“中屋邻居运气好,上山之日雪不停。”这种叫做“庭呗”的民谣,乃日本10种民谣之一,是农民在院子里干活时唱的歌谣。[3]817袈裟吉的歌反映了他复杂的内心活动。唱歌前,袈裟吉问祖母年龄,祖母答曰60多岁。而阿玲婆实际已69岁,这一点袈裟吉自然知道。见祖母没有说出准确数字,袈裟吉开始担心,身体结实的祖母会不会按老规矩上楢山呢?自己已经20岁了,该娶亲了,若是祖母不上山,家里添丁进口,粮食够吃吗?于是通过歌声,委婉地提醒祖母该准备上楢山了。第二首是钱屋阿忠唱的,也是“庭呗”。“树桩的阿玲坐在藏衣室,数着她的鬼牙三十三颗。”“三十三”这个数字来自于一首侮辱母亲的黄色民谣。此歌被袈裟吉改编,目的是想让自尊心强的祖母在村里遭人耻笑,让她不堪其辱,早做上楢山的准备。剧情的发展也证实袈裟吉这一招又狠又准。而阿忠翻唱这首歌,也有其用意。阿忠父亲阿又已满70岁,但阿又却不愿意上楢山,这令阿忠很为难。阿忠明知袈裟吉改编此歌的原因,正好借题发挥,诉说心事。后面的几首是在盂兰盆会上村民合唱的“遊呗”。“遊呗”是普通节庆活动中合唱的歌谣。村民们似乎很喜欢袈裟吉的创意,故此处的“遊呗”实则为前面的“庭呗”,旋律欢快,内容大都与阿玲婆有关。最后一首是利助用悲伤的旋律哼唱的“庭呗”:“哪怕是寒冷刺骨,进山不让穿棉衣”。窗外大雪纷飞,利助躺在温暖的草堆中,在母亲的帮助下暂时解决了性饥荒的问题。遥想慈母衣衫单薄,正在雪皑皑的楢山孤零零地等死,利助的心中充满了无法言喻的悲伤。歌声缠绵悱恻,诉说着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二、浪漫主义的审美情趣
浪漫主义注重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强调主观感受以及人在壮丽大自然面前表现出来的敬畏。影片的开头与末尾,都是从雪皑皑的楢山拉开镜头,然后逐渐向村落靠近。然而,两组镜头的效果和意义截然不同。如果说开头是序幕的话,那末尾的一场雪除了情节上的首尾呼应之外给观众带来的更是心灵的震撼。辰平背着母亲,在通往楢山的山道上艰难跋涉,越过七曲七谷,最后攀上白骨成堆的楢山峰顶。攀山越高,越与神灵靠近。辰平是“孝子”,因此再累再苦也要将母亲背上山顶,让相信神灵的母亲实现灵魂得到神灵救助的愿望。然而,辰平自身对楢山神的存在是持怀疑态度的。相反,弃母带来的巨大痛苦一直在啃噬着他的心。30年前因一场争吵枪杀了父亲,致使母亲中年守寡,倍尝人世艰辛屈辱;而今,七旬老母依然康健,却不得不按规矩将她送上不归之路。这对30年来怀着负罪之心的辰平而言,其良心又一次受到沉重的责罚。他渴望逃避。因此,当他喝水转身发现母亲不在之时,立刻如释重负,高兴地放飞了一只雏鸟。然而,喜悦只在刹那间,辰平正欲下山时,母亲赫然出现在面前。别无选择之下,他只得背起母亲继续上山。在峰顶,辰平与母亲依依惜别,泪如雨下。先弑父,又弃母,情何以堪!辰平跌跌撞撞地朝山下走去。走到马背时,天空忽然降下片片雪花。“妈妈,这山上真的有神吗?”母亲点点头。“若是有神的话,那就应当像歌中唱的那样下雪呀!”这是辰平自己刚说过的话,言犹在耳。雪花开始漫山遍野地飘舞,辰平猛然感应到了楢山神的存在,他转身迅速朝山上奔去。他要亲口将这个预示母亲灵魂将得到楢山神救助的吉兆告诉母亲,他要趁母亲还活着的时候,捉住这稍纵即逝的、使自己的良心从沉重的负荷下得到解脱的机会。“妈妈!下雪了!”“妈妈!你的运气真好!”辰平朝母亲大喊,响亮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见母亲安详地端坐在洁白的雪堆中,辰平终于可以放心下山了。片尾的这场大雪,与其说昭示着阿玲婆的运气,倒不如说让生者辰平获得了无限的心灵慰藉。若没有这场大雪,辰平的后半生恐怕一直就要为痛苦折磨吧。正是编导运用高超的浪漫主义手法对剧情进行了处理,不仅给整部电影画上了一个完美而令人心折的句点,冲淡了生与死、爱与痛的忧伤,更使整个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而肃穆的气氛,让人不禁相信冥冥中或许真的有神明、有天意,有一种伟大而超越的力量在注视着人类的生存和死亡,并用它的手抚平阿玲婆一生纠缠的痛楚,给观众以震撼,净化人们日渐浑浊的心灵。片尾的这场雪,显示出浪漫主义高超的审美情趣。
作者:蔡荷 陈梓曦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相关专题:电商对实体店的影响 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