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对策 - 宗教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对策

时间:2017-02-16 19:33:59 来源:论文投稿

1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全县在退耕区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林下经济产业,资源充足。1)大力发展林茶模式,推广模式为“核桃+茶”,主要分布在田园、温泉、更戛、漭水等乡镇的退耕还林区。2)发展林烟种植模式,推广模式为“核桃+烟”,主要分布在耈街、珠街、鸡飞、温泉、大田坝等乡镇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种植业核桃造林地。3)发展林药模式,在林下种植重楼、天麻、草果、龙胆草等。4)发展林草模式,在漭水、田园、珠街等畜牧业主产区,发展林下种草,促进畜牧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户收入。通过开展林茶、林烟、林药、林草等多种立体林业经营模式,使退耕农户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收益,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2农民科技水平逐步提高

围绕昌宁退耕区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需求,充分发挥科研成果和人才网作用[2],通过开展退耕户就地就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在全县推广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昌宁县“核桃七个一栽培技术”、“核桃增根助长技术”、“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舂洞造林着床技术”已获国家专利。2008~2014年,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225人次,发放技术培训材料33800多份。

3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1扶持政策不够完善,资金投入不足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是一项惠民政策,项目涉及基本农田建设、种植业、养殖业、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技能培训等内容,项目多,投资分散,后续产业发展资金不足。1)后续产业发展必须的化肥、农药、种苗等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提高了种植成本。例如:种植业单位面积上级补助种苗费1800元/hm2,而发展澳洲坚果、茶叶、蚕桑等特色经济林单位面积需种苗费3000~4500元/hm2不等,种苗费补助不足,农户筹资造林较困难,造林质量达不到标准。2)劳动力成本上升,农村劳动力由2008年的80元/工日提高到2014年的120元/工日。3)政策性保险制度缺位,农业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建设长效机制尚未形成。4)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工作经费配套不足。项目建设中的方案编制、规划设计、工程管理、检查验收、档案管理等各项费用和相关工作经费由地方财政配套解决,但由于地方财力有限,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解决难度大,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3.2重造轻管现象突出

造林工程要求“三分造,七分管”,但在实际中,重栽轻管现象仍十分突出。尽管在项目实施中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措施,但管护工作要落实到一家一户难度较大,管护效果也不理想。原因在于:1)产业建设周期长,农民在无收益的情况下,不愿增加人、财、物等管护投入。2)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种植业多属林粮间作,农户重眼前利益,忽视了对经济林木进行中耕、施肥、除草等抚育管护,未能做到有效的以耕代抚。3)管理技术跟不上,对栽植的经济林木缺乏必要的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技术,任其自然生长,导致林木成林慢,影响造林成效。4)林下产业发展规模小,效果不明显。虽然林茶、林烟、林菌、林草、林药等多种复合种养模式在退耕区得到一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收益,但由于缺乏项目支撑和技术支撑,规模较小,收效不明显,长短效应未能较好地体现出来。3.3退耕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退耕还林区大多位于交通不便、山高坡陡的山区和高温、低湿的干热河谷区,退耕区基础设施滞后,制约着后续产业的发展。农田水利设施条件跟不上,防灾减灾能力不强,水利化程度低,在后续产业发展中,经济林果不能适时进行排灌,影响种植成效;农村道路差,坡陡弯急,路面狭窄,路况较差,产品运输困难;退耕农户科技知识普及率低,创新意识不强,在有限的土地上缺乏必要的农作物栽培、养畜等方面科技知识,农业生产综合经营管理水平低,影响后续产业的培植和发展。3.4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昌宁县企业生产工艺设备落后,缺乏精深加工能力,产品附加值低。一方面部分企业生产管理滞后,产品质量把关不严,导致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民收入不稳定。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缺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不具备新产品研发能力,企业生产工艺设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自动化水平低,导致生产成本高、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弱,应对危机、抵御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

3.5科技支撑力量不足

虽然多年来根据退耕区产业发展需要举办了各类科技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基层林业科技人员和林农,但由于退耕农户自身接受新信息、新技术还有一定的适应和实践过程[5],加之一线科技人员不足,特别是围绕经济林引种试验、管理、增产等方面的高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后续产业发展。

4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对策

4.1加强政府引导,完善扶持政策

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关键是搞好后续产业,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根本是解决好农民的生计问题[4]。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规范产业发展资金。建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种植业项目与异地植被恢复造林、防护林建设等项目补助标准统一,由1800元/hm2增加到4500元/hm2;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项目补助标准一致,由11250元/hm2提高到30000元/hm2,沼气池建设提高到2000元/口。2)建立后续产业发展后备专项基金。经调查核实,确因干旱、洪涝等严重自然灾害造成苗木死亡或基本农田建设、沼气池建设等损毁的,上级给予专项补助,及时进行补植补造及重建,确保项目建设成效。3)多渠道筹集资金。围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整合森林抚育,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林下产业开发以及农业开发项目、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弥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4)落实项目工作经费。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逐级落实工作经费到位情况,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4.2合理优化后续产业布局

应做好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后续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后续产业中种植业、养殖业布局,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确定重点发展产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经济、生态效益较好的核桃、茶叶、蚕桑、澳洲坚果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化产业发展路子[2]。把退耕区基础设施建设、后续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农村能源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建立起与退耕农户实际需求相适应的后续产业和增收渠道,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4.3加强科技示范和指导,做好服务工作

科技服务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按照“双向互动、便捷高效、合作共进”原则,建立科技服务推广体系。1)搭建高效的林业科技服务平台,建立林业信息、网络、专家服务平台,为农民技术咨询、了解市场行情和推广先进经验提供便利的服务平台。2)建立一批具有带动性强的林业科技项目和示范基地,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林业科技推广运用影响力。3)高起点培养科技示范户,制定全县科技示范户评定及管理办法,选出50~100个种植、养殖科技示范户,重点进行定点培训和指导,通过示范户的致富效应,带动周边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热潮,使林业科技推广的链条不断延伸。4)组织专业技术服务队提供科技服务。由县林业局及相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服务队深入退耕区,提供林果嫁接、修剪、病虫害防治、林下养殖、种植等方面的技术服务,随时解答群众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将科技送到田间地头,以满足林农“急时用、急时送”的需求。

4.4加强后续产业管理,巩固建设成效

1)要加强基层退耕还林办公室管理能力建设,健全机构,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工作队伍。2)规范工程管理,对设计施工、检查验收、政策兑现等全过程实施质量监督和监控。3)狠抓抚育管护。根据县级自查和阶段性验收结果,指导农户结合补植补造调整或配置经济价值高的树种,同时抓好中耕、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抚育管护工作。4)加强档案建设和管理,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字、图、表档案和数字化档案。

4.5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和品种相对稳定,只要有合适的生产加工企业就能够形成产业链,只有产业化发展才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3]。1)抓好核桃加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完善“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的经营模式,规范加工经营市场秩序,整治核桃抢青行为,全面推广核桃无烟烘烤技术,确保核桃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2)巩固提升茶叶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以昌宁红、龙润为龙头,推进茶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茶和红碎茶加工基地。3)壮大茧丝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种桑养蚕。4)做好澳洲坚果加工企业招商引资工作,随着坚果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投产挂果面积增加,有计划地引进和培植龙头企业势在必行。

4.6加快培育后续产业

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选择具有昌宁特色的经济林树种,建设定向培育、集约经营、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6],形成有规模、有特色、高效益的优势产业。1)加快林果产业发展。制订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以泡核桃、澳洲坚果为主的林果基地建设,扩大种植、加工规模,逐步把地方特色产业打造成强势产业。2)抓好茶叶、蚕桑等特色经济林建设。引进优良品种,加快品种选育、推广,扩大优质茶叶、蚕桑基地建设。3)大力发展草畜产业。确立“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新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型草畜产业,因地制宜地种植紫花苜蓿、红豆草等优质牧草,促进羊、牛、猪等养殖业的共同发展。4)开发林下资源,实行集约化经营。大力推行林药、林草、林果间种等生态经济型造林模式,发展中药材、林木种苗、花卉、森林食品等产业。通过开发林下资源,实现以短养长,增加农民收入。

4.7创新机制,探索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新路子

建立保障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1)转变思想,大胆创新,改变等、靠、要的传统思维方式,在保证退耕农户利益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公司、企业、集体、个体、大户等社会团体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广泛吸纳社会各方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的新机制,提高工程质量和实施成效。2)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允许各种社会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合作经营等形式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3)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或专业合作组织,为退耕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把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做大做强。

5结语

搞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对调动林农积极性,协调国家、地方、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农民的长远生计开辟新的增收渠道,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至关重要。

作者:王桂兰 单位:昌宁县林业局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对策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6325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企业品牌策略研究论文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市场与电脑》 《煤炭高等教育》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 《人民司法》 《安徽水利财会》 《中国质量万里行》 《哲学研究》 《宜宾科技》 《南方国土资源》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