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高等教育论文 -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我国高等教育论文

时间:2017-02-15 02:09:18 来源:论文投稿

一、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担当高等教育历史使命

(一)着眼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深刻分析高等教育阶段特征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20多年的大规模扩招以后,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而有序发展的阶段,即马丁·特罗所指的大众教育阶段。从当前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虽具备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过渡的认识基础和科学内容,但在大众化教育向更深层发展背景下,如何做到形成与现代化建设全局紧密联系,能够广泛适应各种不同需求,并成为当前不断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说到底,它实际上关乎到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的渗透及变革,这也是办成人民满意大学的方向性问题。在过去,我们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采取的是摸着石头过河,依照走一步看一步的发展路径,没有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清晰的定位,其结果不仅导致学科发展缓慢、视野狭窄、学科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强,也与“人民满意大学”的办学宗旨发生偏离。作为一个将长期存在的发展阶段,大众化发展阶段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此阶段的发展规律,结合不同的教育形式不断地总结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深刻认识其阶段性特征,破解高等教育发展难题。

(二)着眼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处理好教育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的关系

“办人民满意大学”必须遵循当前自身发展规律的思维,让教育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在此要求下,就是要处理好教育与市场的关系,在教育与市场中协同共进。一方面,必须强调高等教育的基础目标是育人为本,依照人的全面发展来培养人。高等教育如果一味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为自身的发展要求,忽略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要求,单纯地依附于“商品意识”的培养理念,造成的结果势必会形成人才过剩和资源的浪费,因为市场总是先于教育的变化发展速度。在此条件下,就应该注重教育的内化功能,把教育形成的生产性劳动包括知识、技能和教育服务,经受教育者内化后,转化为相应的生产能力,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这也是马克思指出的“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的认识要求。高等教育当前阶段的发展规律,就是“办好人民满意大学”,这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立足点,决不能丢弃。另一方面,要强调“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发挥市场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虽然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表明的是教育活动中的客观必然性,相较于市场经济规律反映经济运行中的不同变量关系及其发展态势有着本质不同,但两类规律共同隶属于整个社会,都是以社会发展为关键要素,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而同时,市场经济规律又通过若干中间环节与教育规律发生着联系。由此,当前坚持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整体思路应着手以下内容,即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自身发展的同时,结合市场经济规律,促成高等教育的深层改革和协调发展,特别强调高等教育的外部规模改革与发展,如积极筹措办学资金,加大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引入竞争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利用利益分配机制,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等。

二、审时度势,科学谋划高等教育发展思路

办人民满意的大学,须审时度势提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创新高等教育发展思路,着手当前高等教育管理方式、价值定位和发展方向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转变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去行政化”管理方式

尽管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在世界各国或地区各有其不同的表现,但是大学有其普适的发展规律,即以人为本、文化多元、协同并进。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长期受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思维影响,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领域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行政人员官员化、管理方式行政化、教师边缘化等行政管理的各种陋习[2]。这种因高等教育管理领域行政权力的扩大和滥用导致我国目前高等学校功利化严重,大学精神日渐沦丧。对于在民主文明和权力保护意识不断强化的今天,特别需要政府转变其对高等教育直接进行行政干预的传统管理方式,实行未来高等教育实践管理中的“去行政化”形式。这里的“去行政化”并非意味着不要行政管理,而其中关键在于“化”的解决方式上,形成在学科研究中按照科研发展规律展开研究,让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公众参与到教育决策中,从实质上实行决策民主化,让公众有序参与到教育决策中来,使得最终的决策真正体现各方的意见和要求,从而形成教育中的公平与正义,拒绝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行政的角色是管理、是服务、就是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谋划高等教育发展上的“生态文化”价值的定位

21世纪将是生态文化繁荣的时代,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同样需要不断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特别是生态文化的熏陶,增强其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崇尚和谐精神的生态文化品格。[3]大学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荟萃场所,其教育发展既有共同的总体目标,也有个体发展特性的追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要符合“生态文化”价值观作为指导原则,它注重整体、兼顾个体、强调特色发展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追求上需要把握的目标要求。高等教育要求走“生态文化”发展之路首先应体现在高等教育管理章程上,在内容上要做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在综合能力上,包括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的目标追求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生态文化管理手段;从方法和效果上,“生态文化”价值理念抛开以往过多地关注整体,强调个体教育对象的特色发展模式,更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生态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生态位”,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条件,但这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整个生态系统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适时地做出调整,不然个体在其中就可能面临丧失“生态位”的风险[4]。这些理念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同类型的高校应该秉持契合自己的办学定位,适时调整在发展中的空间和条件,既要明确发展内容,又要强调综合化能力乃至方法和效果的协调并进,同时在自己的“生态位”上发展谋划,争创“生态位”上的“首位”。只有如此,让不同的高校在各自的“生态位”上科学谋划、高等教育的协同并进,才能突出特色,形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循环共生”。

(三)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上的“内涵式发展”

近10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一直是以注重有形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虽然这种发展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其应有的时代意义,但由于此种模式下对生产要素过度依赖性,导致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缺乏对高等教育发展品质的观照等众多后遗症,致使现今高等教育面临诸多的信任危机。结合现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强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其根本要求就是要改变过去偏重规模上的扩张和数量上的增长形势,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及打造内在软实力为内涵的发展道路。相较于过去的“外延式发展”,以提高有形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使用结构的平衡为立脚点,高等教育中的“内涵式发展”则更加注重无形生产要素的使用。在有形生产要素的使用中更多地以发展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品质为发展方向、更加广泛地关注无形生产要素的挖掘和利用,用综合先进的理念、高效合理的管理制度、完善科学的学科课程、深厚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科学的办学结构等全方位、立体式地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三、突出特色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场和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日趋强烈,使得办学特色愈发成为高校办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高校必须把办学特色放在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并努力形成和凝练自己的特色优势。在此特色形成的过程中,既要处理好满足社会需要和开发高校自身潜能的关系,同时也要兼顾学科发展规律与特色优势凸显上的关系。

(一)处理好满足需要与开发潜能的关系

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提法,但并非仅中国的大学才需要这么做,其实,它对世界上的一些著名的大学在管理和办学中都具有普遍意义。大学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家长的需要、政府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①。这些需求实质上反映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教育观念的改革所带来的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克服不利因素积极努力的探索等方面。因此,为达到满足需求,一方面必须结合现实需求,摒弃一窝蜂地追赶潮流、盲目攀比的做法,立足于自身和外部环境,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应该有开放的、包容的胸襟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借鉴和吸收时代发展中合理成分,创新原有的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无外乎于适应两条基本规律,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人才以及适合社会外部环境发展需求。从个人的角度讲,每个受教育者都是有差异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不同的需求。教育就是要针对不同的个体,充分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为其提供成长的土壤,充分开发其潜能,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此种需求以社会分工为背景,必然会对人才的培养规模、学科专业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以此来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注意到,“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也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中,若某些学科领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优势,确立了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同样也会惠及其他学科的改造和重塑,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

(二)处理好人才培养模式与求真务实的关系

“办人民满意的大学”要从教育实践出发,强调教育结构的协调,突出教育质量,并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同时,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承载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必须认真思索、潜心研究,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发现新真理,构建社会的理想模型。为达此目标须从人才培养模式和求真务实两方面下工夫:一方面,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发展方向,探索自身发展的特色,最终为培养特色鲜明的人才和促进社会外部环境的发展服务,达到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谋优势,在发展中确立个性化办学理念、在服务中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在比较中凸显自身特色,在教学的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方面锐意进取、大胆革新,确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方式和途径,形成独具一格的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应当把“求真务实”当成办学特色道路上的首要精神驱动力,是学科教育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指引着人的精神世界,以批判的精神塑造和引领先进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有利于营造优良的社会办学环境,促使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只有“求真务实”的教育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作为思维定势和氛围存在于一所高校群体中时,其实它已成为一股力量支配着“满意大学”的发展方向。

(三)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育发展理念

创建大学办学特色绝不是偏离大学教育中最本质、一般性规律和普遍性规律而标新立异去搞另一套东西,大学教育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能,如更多地关注学术性、追求教学的科研的创新、始终着眼于长远利益、注重基础性和前沿性科技的探索和发展、注重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等,而不能急功近利,这是教育发展中普遍规律和一般属性,是不可放弃的、“不可为的”,也是大学教育发展中的根本和核心。而办学特色则是建立这一般性规律和普遍性规律之上的,由每个大学根据自身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和办学优势,形成鲜明的个性。大学的办学特色说到底就是一个大学文化问题,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的文化。英国著名学者阿什比曾比如大学就好像一个有机体,各种类型的大学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遗传和环境。大学的传统文化就是这一有机体的遗传属性。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就是在继承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借鉴先进思想和经验而不断创新的一种文化,这是“有所为”的。若在办学中抛弃“有所为有所不为”理念,搞胡子眉毛一把抓,其结果是不仅不能凸显办学特色,也体现不出办学优势,也远离了“人民满意大学”的办学目标,最终定将会淹没在大众化办学形式的浪潮中!

四、结语

“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体现为教育事业的业绩与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期望之比值基本吻合或较为接近。它体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表明了医学论文撰写教育工作努力的根本方向。[5]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来说,“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是实现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前提,是大学办学价值的终极追求。

作者:曾易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我国高等教育论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59550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 电子阅览室建设方案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医杂志》 《港工技术》 《自然科学进展》 《汽车与安全》 《物理化学学报》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中国建材》 《成人教育》 《人口与社会》 《河北农业科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