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经济学在职业教育的应用 - 自然科学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区域经济学在职业教育的应用

时间:2017-02-14 17:58:00 来源:论文投稿

区域经济学认为,区域经济发展选择的依据,除了交通条件、自然资源、农业集团化、地区产业集群化等规模经济以外,劳动者的知识、技术及能力是区域发展的决定因素。掌握了技能、知识、经验的劳动者带来的投资收益率,将会远远超过劳动者以外的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在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开创性研究的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说:“人力资源质量的改进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想要改善人力资源的素质,跟提高人力投资,促进教育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可以说,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中关键的因素是区域人力资本的提高。而职业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力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知道,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非均衡性,而且很普遍,而与之相配套的职业教育,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区域差异。在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应当作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以便能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内形成这样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得区域职业教育既能分工又能协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区域的地域优势。如在模式的选择、专业的设置以及发展层次与布局上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必然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和理论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在充分研究和借鉴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实施职业教育发展。

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借鉴国外的区域经济理论,我国初步的形成了系统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此分别做简要分析:

1.1优区域开发理论

各地区的资本、自然资源、经济的发展条件与开发潜力等之间存在着差异,站在国家发展的角度,经济的发展应该在条件较优越的地区优先开发,令其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区域济经的发展。该理论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应用,如实施沿海开放城市、有选择的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地区政策。不难发现,与这些政策相适应的是,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也高出了很多,于是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配套区域的经济发展。

1.2梯度推移理论

该理论认为,地区之间经济技术的发展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上已形成了经济技术梯度,从而使得空间推移。要想达到生产力的空间推移,就要让经济发展良好的的高经济技术梯度地区,引进掌握先进技术,优发展第一步,逐步向处于第二、第三级梯度的经济技术地区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的速度越来越快,逐步缩小地区间的经济技术差距,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平衡。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性,对人才需求的技术水平也不相同,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与其所在梯度相适应的要求,即应该使其具有区域间的差异性,发达的区域经济,就会要求发达的与之匹配的职业教育相适应。

1.3产业聚集理论

对于一个特定区域,产业聚集对各类人才具有吸引作用,从而产生一种区域人力资源快速积累效应。如果相关产业或者是同一种产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地方产业氛围,使得该区域人才对产业的相关知识与信息保持高度敏感性,就为本区域的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从而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1.4区域主导产业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1963年所编的《由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中,最早提出了区域主导产业的概念,该理论认为,区域发展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应选择不同的主导产业。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应该以区域发展所处的阶段作为,构筑这样的体系:与相关联的产业配套、支柱产业或者主导产业作为核心,基础产业作为保障。充分承担上一级区域分工又发挥本级地区优势的准则。由于各区域资源优势不同,决定了各自区域的支柱产业,不同的产业需要与之相配套的人力资源,使职业教育模式专业设置的市场化和区域化的特征非常明显。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建国后实施均衡发展战略、到20世纪90年代前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的协调发展战略阶段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从整体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中部、东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三大经济区域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东西部地区经差异十分明显。从局部上,即使在一个经济发展区域的内部也存在地区之间差异,则于一个区域内部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发展战略等主客观因素差异。依据区域发展理论,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确定了相应的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从而通过产业的转移带动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支柱产业以及产业集群的确立,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面指明了方向。

2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及实践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应用

2.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布局进行总体规划

通过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不难发现在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总体上,我国职业教育应根据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水平和需要,在综合的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了非均衡的职业教育分区发展模式,使得能够优先发展的地区使其优先发展,能够快速发展的优先快速发展。

2.2以区域经济的发展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科学的确定职业教育体系和层次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在中、低经济技术梯度区,不主张追求体系的完善和全面,而应该根据地方经济情况和发展的需要,建立相适用的职业教育体系。因此在中、低经济技术梯度区范围绕内,职业教育应当注重初等及中等职业教育方面的发展。而在经济技术梯度高区域,则应该建立相对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较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发展。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层次确立方面,由于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方式主要是原始手工操作,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低,该地区的发展应以初、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而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相应较高的要求。再加上东部地区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水平本身就比较高,因此在该地区应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处于东西部之间的中部地区,由于处于中间地带,且带动和辐射作用较大,因此,中部地区更适宜发展职业教育,应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区域。此外,在同一经济区域内,由于各地的经济资源、教育资源、自然资源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即使在同一区域内,各地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系和层次也不必强求统一。

2.3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对职业教育专业进行灵活的设置

世界上的人才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流动,保持人才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同步流动的趋势,而作为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就应该有与之相配套的专业结构,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方面,应以能够保证本区域支柱产业发展为基础,确立“技术”与“职业”方面,以确立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基础。职业教育与传统学科性教育相比较,更注重对职业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培养,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主要受该区域经济结构影响。这种教育的专业设置应通过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新型经济领域对人才的基本需求,以地方经济发展和职业需求市场为导向,以职业分类为框架,灵活设置专业。

2.4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对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恰当选择

中国地区教育的专业结构没能与区域产来结构相协调。中西部的职业教育并没有与地方经济结构相适应。因此恰当的选择职业教育模式显得很必要。在宏观上,分别处于低、中、高经济区的机电安装论文区域可以根据各自经济技术梯度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分别采用“技术扶贫型”、“技术开发型”以及“技术导向型”三种模式来发展职业教育。

作者:李慧珍 单位:安阳同心工程造价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区域经济学在职业教育的应用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58184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当代体育科技 造船技术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文山学院学报》 《理论界》 《兵工自动化》 《统计科学与实践》 《水稻科学》 《船海工程》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中国政府采购》 《天津航海》 《西南金融》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