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现状
1.1钢铁行业利润明显下降
随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保经济增长,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了4万亿元投资等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计划,更加刺激了钢铁行业的扩张,使国内钢的生产能力不但完全释放,还大幅度减少了钢铁出口和增加了钢铁进口。而钢铁的消费却由于房地产、汽车、造船等下游产业的萧条而产生滞销,出现大量的产能过剩。钢材生产与消费从高速增长转为下滑,钢材价格出现迅速下跌局面。另外,由于焦炭等主要原料价格以及电力、运输费用的下跌幅度远远小于钢铁价格下跌幅度,进口铁矿石每吨价格2011年比2007年上涨75.62美元,上涨幅度高达85.72%,可是钢材价格2011年与2007年却基本是在相同价位,以致钢铁行业的生产成本维持在高位,再加上融资成本高、资金紧张等原因,钢铁行业的利润明显下降,亏损加剧。2007年钢协会员产钢38792万t,实现销售收入19910.74亿元,利润总额1447.38亿元,销售收入利润率7.27%。而在2012年上半年,钢协会员产钢29790万t(相当于年产59417万t),利润总额23.85亿元,销售收入利润率0.13%,企业亏损面高达33.75%,亏损企业亏损额达142.48亿元[4]。
1.2钢铁行业将面临较长时间的困难期
2012年以来,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着比金融危机时期更加严峻的考验。受国内经济增速趋缓、下游发展缓慢等因素的影响,钢材需求持续低迷,主要钢铁产品产量增速继续下滑。但由于中国钢产量的基数巨大,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存在。与此同时,国际钢材需求减弱、主要出口地区钢铁产能扩张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等原因,中国钢材出口受阻。从中长期来看,世界经济形势难有很大的起色,对中国钢材出口继续造成压力;国内进入了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钢铁产品升级的要求更为紧迫,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中国钢铁工业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发展环境,行业总体上将面临比较长时间的低增速、低盈利的困难期[5]。
2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
产能过剩是中国钢铁产业的“第一顽疾”,一方面落后产能没有及时被淘汰,另一方面新的产能又在快速增加。中钢协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末,全行业钢材产量为6.92437亿t,其中不符合产业准入标准的炼铁产能就有1.6亿t左右、炼钢产能有1.9亿t左右,而国内市场粗钢消费量预测只有5.65亿t,呈现产能严重过剩的状况。工信部在其发布的《2012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上半年报告》中指出,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1.6亿t以上。由于钢铁产能的总量过高,加剧了国内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市场价格低位震荡,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低水平、落后产能的大量存在,加之盲目重复建设,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普通钢比例较高,特殊钢材缺乏,特别是性能要求严格的高洁净度、高强度、高塑性变形、高抗腐蚀性能的钢材和深加工、高附加值钢材还依赖进口。
2.2产业集中度过低,缺少国际话语权
中钢协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底,全国的钢铁企业,包括矿山多达8012家,从事钢铁产品经销的经销商多达10万家以上。但是,总体来看,中国钢铁企业属于高度分散的状态,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的43.5%,而美国、日本和欧盟排名前4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在本国的占比均超过60%。由于钢铁产业集中度低,难以形成行业健康发展的合力,导致在资源掌控能力、市场竞争秩序、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技术研发创新、节能降耗减排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上,缺乏行业约束力和自律能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不仅导致产品价格大起大落,还使中国在与海外的铁矿石谈判中长期处于被动局面。2000年以来,中国对海外铁矿石资源的依赖性逐年上升,但在采购谈判中却一再受制于人,缺少国际话语权。
2.3产业布局不合理
中国钢铁工业“北重南轻”的布局长期未能改善,东南沿海钢材供给不足,部分地区钢铁工业布局不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制造业转移的要求。16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都建有大型钢铁企业,已越来越不适应城市的总体发展要求。从区域布局看,中国钢铁业呈现出内地产能过多、沿海沿港地区产能不足,主要产区产能过多、主要消费地区产能不足的特点。随着资源和外部条件的变化,中国钢铁产业对国外铁矿石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制约日益显现,企业生存发展能力下降。事实表明,中国钢铁产业现有布局不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迫切需要进行布局调整。
2.4全行业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能力不强
中国多数钢铁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自主创新基础薄弱,部分关键装备仍然主要依靠引进,对非高炉炼铁、近终形连铸轧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不足。重点钢铁企业研发费用只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1%,远低于发达国家3%的水平,这严重制约了钢铁生产工艺技术的研发,也制约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尤其是高端产品缺少突破性进展,工艺流程性的研发能力也较弱,成套技术基本依靠引进。
2.5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
1)铁矿石供应的增长落后于需求的增长,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不断上升。2000年以来,中国铁矿石消费量年均复合增长20.1%以上,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不断上升,由2000年的34%上升至2007年的53%。到2009年,中国进口铁矿石6.28亿t,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高达62.3%[6]。2)水资源短缺。尽管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85m3,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分布极为不均。按照国标,人均水资源量在500m3以下属于极度缺水,多年来连续居国内钢铁产量第1位的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却只有305m3。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河北省钢铁工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3)能源紧张,钢铁工业节能降耗任重道远。在中国钢铁能源消耗结构中,煤炭占70%左右,电力占20%左右。2006年纳入统计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645.12千克标煤,同比下降7.06%,吨钢可比能耗623.04千克标煤,同比下降6.19%,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随着国家取消差别电价并完成2008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300kW的目标,电力紧张和电价上涨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4)严格的环保要求制约钢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推动能源合理利用、遏制污染恶化趋势,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国家对工业部门控制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大量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家规定的酸雨、二氧化硫“两控区”内的钢产量占全国的75%左右,因此钢铁企业面临的环境治理和改造的任务非常艰巨。
2.6钢铁物流业的制约
由于近几年中国钢铁生产的快速增长,导致钢铁物流业运力紧张、价格上涨,加大了钢铁企业的成本压力。从中国钢铁物流业的自身发展看,其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统筹规划、信息化程度低,并缺乏具有综合能力的物流设计人员、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与现代钢铁物流要求相差甚远,因此运营水平低下,物流成本居高不下[7]。
3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对策
1)严格控制产能和产量的过快增长,要坚持按照国内市场的需求来组织生产;加快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优化调整全行业的组织结构;适时调整行业准入门槛,加大淘汰落后企业的力度,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推进装备的大型化、连续化和高效化;加快新产品开发,努力增加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双低双高”产品,建立层次合理、资源利用价值高、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体系。2)着力提升铁矿石资源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强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建设,为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国内企业和海外矿石企业积极参与平台交易。进一步规范铁矿石流通秩序,逐步将钢铁行业规范企业与进口铁矿石流向挂钩,优化铁矿石资源配置。加强铁矿石预警机制研究,探索建立健全信息监测、咨询、组织网络等系统。3)大力发展钢铁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大幅度降低能源、资源消耗的强度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要严格控制全行业的产量过快增长,继续淘汰落后和低水平的产能,合理地控制全行业能源总量和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大力开发运用二次能源的回收利用技术,以零排放为目标,提高全行业能源有效利用率。4)加快推进科技进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及原始创新能力,着力开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把技术进步与全行业产业调整、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一是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国内市场需求而主要依靠进口的高端产品的研发方面,应该实现新的突破;二是在节能减排工艺技术推广应用方面,以及节能减排的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要实现新的突破;三是在全世界钢铁生产工艺技术方面,特别是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的重大工艺技术研究方面,要实现新的突破。5)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人才培养。重点发展和培养钢铁技术前沿的研发和应用人才、具有专业背景的销售人才及外贸人才、市场分析人才、钢铁信息化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等钢铁企业紧缺的高层次人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对生产力的转化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科研院校的知识和技术优势,建立社会化的“产、学、研”及企业内部的“研、产、销”机制,为企业深入推进技术创新、大幅提升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积蓄强大后劲。6)加快钢铁企业物流的发展,推动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钢铁企业要大力引进和普及国内外先进物流理论和操作方法,注重吸收和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物流人才,并设立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企业物流体制;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实现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不断提升钢铁企业物流的专业化水平。
4结语
中国钢铁工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转换经营机制,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集约经营之路。要加强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工作,促进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高效运用,追求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钢铁工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叶强林 李媛 单位: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