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研究 - 人文科学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研究

时间:2017-02-12 10:54:19 来源:论文投稿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抉择。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只有把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真正体现在体育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这一主渠道作用,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否则素质教育的实施将流于形式,收不到实际效果。基于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寓素质教育于课堂气氛之中

素质教育尊重天性,让孩子快乐学习。面对今天的教育对象,我们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为素质教育拓展空间。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应加强发挥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应该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亲身体验技术动作。现代教育发展形势已充分证明,和谐的双边活动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做练习,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它与启发式教学相对立,与素质教育观念相悖,严重束缚了学生自由自觉全面充分的发展;它掩盖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既不能反映教学规律,又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最优化。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寓素质教育于课堂气氛中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与启发式教学思想是一致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教师一味地教和学生一味地学的局面。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内外因相互作用原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及原有的知识水平都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教师的教是学生学习的外因,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启发式教学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娱乐中掌握知识技能。

第二,多种教法有机结合。注重教法灵活运用,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变化,教学对象生理心理的变化,以及各种教育手段因素和影响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以求使教学方法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既教师教得灵活多样,学生练习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在最佳的课堂气氛中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寓素质教育于身体练习之中

体育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身体练习,如何使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接受素质教育是摆在体育教学面前的关键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练习方法和技巧问题,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讲解清楚,示范准确,动作优美,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为了使学生练习有明确目的,教师可用挂图等直观教具来演示动作技术,用好简单的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等,使学生直觉地感受到动作的角度和幅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身体练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安排练习的内容、数量及方法,要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练习动作技能。要多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另外,为排除学生练习中的心理障碍,可以适当降低动作的难度,加强帮助和保护等措施。这样,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脑通过尝试、实践获取技术技能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做到了学会、会学。

三、寓素质教育于教法及发展学生个性之中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兴趣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采取最佳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讲究方法和艺术,学生就不可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就没有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质量自然也就不会理想,同时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巧于点拨,精讲精练,做到“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动脑、动手、动身去探求知识,学会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如篮球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素质能力分成几个小组,运球组、传球组、比赛组或游戏组进行教学,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用“武”之地,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满足、一种快乐,最终达到愿学、乐学的境界。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是有章可循的,这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只要我们转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切实加以引导,就一定能使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开花结果。

作者: 杨立新 单位:大安市叉干镇中学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48813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农业论文范文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官网

相关论文

太和医院规模

论文百科2017-03-21 09:02:07
相关学术期刊
《实用手外科杂志》 《润滑与密封》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台声》 《青海环境》 《信息网络》 《数理统计与应用概率》 《运筹与管理》 《党政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