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滨海大道综合开发的必要性
21世纪,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全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如何做到在保护环境中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发展中亟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也是辽宁省开发战略的基本目标。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严格控制在大自然可以再生的能力范围之内[2]。针对这一要求,目前为止相关的量化方式共有环境可持续性指数(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Index,ESI)、能值可持续指数法(EnergySustainabilityIndex,EnSI)、生态足迹法(EcologicalFootprint,EF)和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SustainabilityEvaluationusingIndicators,SEI)等4种方法。不同方法各有利弊,以生态足迹法为例,经过不断完善已经成为各个地区、不同行业衡量本地区发展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犈犉=犖·犲犳=犖·狉犼·∑(aai)=犖·狉犼·∑(犮犻/狆犻)狉犼=犱犼/犇(犼=1,2,…,6;犻=1,2,…,狀)(1)式中:犈犉为总生态足迹;犖为人口数;犲犳为人均生态足迹;犼为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狉犼为不同类型生物生产面积的均衡因子;犻为消费项目的类型;aai为犻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生态足迹分量;犮犻为犻种消费项目的年平均消费量;狆犻为生物生产面积第犻种消费项目的全球年平均产量;犱犼为全球第犼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年平均生产能力;犇为全球所有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年平均生产能力。生态足迹是指在一定经济和人口规模下满足这些人口所需的自然资源和消纳产生的废弃物所需的生物生产性面积[3]。通过查阅近几年的《辽宁年鉴》所给出的数字,结合以上计算方式可以得出2000-2007年辽宁省的生态足迹情况(表1)。由表1可以看出,2000—2007年辽宁省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加,从2.8521hm2上升到2007年的3.7235hm2,总生态足迹需求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从11794万hm2增加到15756万hm2,为同期中国平均人均生态足迹的2倍(如,2003年中国的平均人均生态足迹为1.6hm2),纵观近几年的数据可以发现辽宁生态压力在不断加大,人均需求严重超支。从各市人均生态足迹和总生态足迹来看,发展极不均衡(表2)。综上所述,辽宁省生态足迹以时间为轴,总体呈现出人均生态赤字逐年上升的特征。这说明辽宁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承载力,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其影响因素为化石能源消耗大、耕地面积减少、建筑用地逐渐增加等[4]。而以空间为轴则可以简单地将辽宁滨海大道作为分界线,滨海大道涉及区域海域生态盈余较高,石化燃料用地较少;而未涉及地区则海域、化石燃料用地都呈赤字状态。在“Z”字形的滨海大道中,上半部耕地呈盈余状态,下半部呈现超载状态。林地与草地各地区并无显著差异。由此不难得出以下两点:①从时间顺序上来看,辽宁人均生态赤字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现有的发展模式亟待转型;②从空间顺序上来看,综合开发滨海大道可以将各地市的优势与劣势充分结合,互通有无,为辽宁省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老工业基地转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这一全省乃至全国最长的滨海经济大动脉应有的作用,将之构建成为生态、旅游与现代工业的经济走廊,需要实现其原有功能的五大战略转变(图1)
2单一串珠状城镇转变为生态城市走廊
合理的政策引导,可以将地缘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特别是沿海、沿河城市之间,会相互扩散、相互集聚,通过产业互补逐步由单一的“点”成为“线”,进而扩展到“面”,从而形成众多的沿江、沿海的经济带或城市群。其中以日本京滨-阪神-中京-北九州太洋带状工业区以及美国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太平洋沿岸经济带、最为典型[5]。基于此,我国在2009年7月,通过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标志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滨海大道建设之前,辽宁省沿海6个城市、7个县级市、4个县、21个市辖区,25个大小港口、133个旅游景点和228个工业园区呈串珠状散落在黄渤海沿线,其外形像一只展翅翱翔的海鸥飞向大海。大连是海鸥的头颈部,西侧的营口、盘锦、锦州和葫芦岛是海鸥的左翼,丹东则是右翼。但多年来6城市一直没有形成整体开发之势,虽然拥有长达超过2900km的海岸线,“海鸥”却无法展翅翱翔[6]。从地缘关系来看,辽宁滨海大道将这些城市、工业园区以及旅游景点连接在一起,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驱动链条和经济大动脉。另外,滨海大道还将不同产业集群衔接起来,为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产业升级提供了契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就作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予以发展,因此第二产业的产业基础相较其他开发区优势显著,石化、装备制造、冶金和农产品等产业较为发达,但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也较为突出。从2000—2010年各市的统计年鉴来看,沿海6市经济结构呈现出如下特点:丹东、锦州、营口3个城市的第一产业发展较好,水平较高;大连、营口两个市的第二产业总体上发展水平较高;锦州、大连、营口等3市的第三产业基础较好、竞争力较强、发展速度较快。从产业结构来看,营口、锦州、丹东等市的第一产业竞争力较强,第二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尤以大连、营口两市较为突出,营口、锦州两市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7]。滨海大道建成之前,各个城市呈珍珠状散落在辽宁沿海各地,相互之间辐射困难,尽管互补性强,但是限于空间隔离,使得各自为战,影响到整个地区的发展。通过滨海大道,可以将他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由串珠状转变为生态走廊,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效链接在一起,构成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由老工业基地转变为综合型生态工业走廊
新中国成立之初,辽宁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吸引了当时国家领导人的注意力,将之作为重工业基地予以发展。其中沿海6市更是依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工业化工和工业制造的走廊,创造了新中国的无数个第一,为我国经济的崛起提供了坚实基础。辽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化石资源、化工为主的第二产业群,迄今为止,第二产业在各市中所占比例仍较大。但是随着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很多城市如盘锦、鞍山以及营口等各类资源已经日益枯竭,以往单纯地依靠资源出口的发展模式势必难以为继,构建新型的生态工业集群成为未来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型生态工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在追求目标、选择方式上都有鲜明的区别(表3)受地质影响,辽宁滨海大道及附近县市集聚了大量的矿产、石油和煤炭资源,如杨家杖子矿务局曾是世界最大钼矿企业;鞍山钢铁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型钢铁中心;丹东凭借本地丰富的风电、火电资源成为辽宁发电第二多的城市。但总体而言,不少城市资源面临枯竭,不少大型企业产能低下,污染严重,环保压力大。因此,要积极谋划产业转型,加大企业科技更新力度,降低环境污染,构建绿色、和谐的工业集群。尤其是充分利用滨海大道,将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上、中、下游产业群,尽量使资源得以循环综合利用,提高持续发展的能力。依托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和锦州开发区构建“五点一线”和“以线带面”的生态工业走廊。
4由传统产粮带转变为北方新型的鱼米之乡
辽宁滨海大道处在119°12′E-124°22′E,39°55′N-43°26′N,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淡水资源较为充沛,适宜农作物生长。另外,沿海地带渔业丰富(表4)。从单项指标来看,滨海大道各市区渔业产值远远高于种植业产值,农作物中以水稻为主,其产量占全国的46%,尤其是盘锦水稻产量约占全省水稻产量的20%[9]。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渔业环境日益恶化,沿海经济带每年向近海海域排放各类污水约3亿t,使得渔业生态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另外,加上过度捕捞等问题,使得渔业总体呈现衰退态势。另外,农作物多重视产量提高,深加工企业不足,尽管辽宁省农业科研人数在国内位列第四,但成果转化等方面有待提高。沿海经济带的农渔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由单纯的产出地向现代新型的鱼米之乡转型。首先,提高环保意识,打造蔚蓝海岸线战略。近海污染已经成为影响沿海经济、旅游和日常生活的重要问题,长此以往,竭泽而渔的方式势必会加剧环境的恶化,进而导致渔业的枯竭。因此,要加大环保力度,提高环保标准,切实提升水的质量,恢复原有生态。渔业发展逐步由近海滩涂向外部深海发展,培植新的渔业增长点。其次,借势“农场”和城镇建设的浪潮,将农作物由粗放产出向集约型深化加工转移。20世纪安徽凤阳农民承包责任制的试点意味着生产力的解放,时至今日,各户的农田条条分割,使得大型农业机械难以普及。而且,每个农户种植农作物的盲目性、随意性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民在市场上总是处于最低端,缺乏话语权。因此,要借助当前城镇建设和建设新型农场的浪潮,积极优化布局,建立综合的生态生产基地,以市场为导向,以滨海的优质资源为基础,构建和延长农作物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出效率。
5由战略要冲转变为经贸桥头堡
自古以来,辽宁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区位优势极为明显,地处东北经济区与京津冀都市圈的结合部,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与日本、韩国、朝鲜隔海邻江相望,邻近俄罗斯、蒙古,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欧亚大陆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通道[10]。正是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国的战略要冲。随着国内外形势的转变,和平与发展成为目前世界的主旋律,因此必须实现新的转变,即由战略要冲转变为经贸的桥头堡。51独特的地缘条件与逐步健全的海陆空交通体系是转型的硬件保障辽宁滨海大道将东北亚经济圈与环渤海、黄海经济圈有机联系在一起,沿途6市10县,其中,宜港海岸线达1000km余,现有港址38处,港口5个,万吨以上泊位103个,与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通航,货物吞吐量达3.02亿t,是欧亚大陆桥运输的理想中转港,依靠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石油液体及化学品最大的集散地和东北地区最大的货物转运枢纽港,承担了东北地区70%以上的海运货物和90%以上的外贸集装箱运输[11]。除此以外,通过近几年的交通建设,已经与滨海大道衔接、构成了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特别是哈大线高速公路的建成与通行,已经将整个东北纳入到商贸圈之中。52老工业基地升级与国家开放政策是转型的软环境支持进入21世纪以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对辽宁省,尤其是沿海6市由战略要冲向经贸的桥头堡转变制订了相应的政策。200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包括“加强港口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大连口岸的开放度,增强吸收外资和聚集航运要素的能力”“研究扩大大连区港联动试点的范围。对外商投资的大型港口码头、鼓励类的临港工业和物流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并予以优先审批”等29条政策措施。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2009年7月,国务院批复《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将“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地方政府也积极谋划转型,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沿海开放、提高经贸的文件,主要包括《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沿海港口发展的意见》《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的通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沿海重点发展区域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政策意见》《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人才整体开发战略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促进条例》《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设立辽宁省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决定》《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的若干意见》《辽宁省政府与国家海洋局签订〈关于共同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等[12]。这些政策的颁布必将促进辽宁滨海大道成为辐射东北亚,链接环渤海经济区的主要经贸桥头堡。
6由单一水域风景区转变为综合文化观景走廊
辽宁省位于38°43′N-43°26′N,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多样的自然特征使其具有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自1991—2005年,辽宁省入境旅游人次从14.8万增长到130万人次,总数翻了8倍多,年平均增长率为18.32%。旅游外汇收入由1990年的0.86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7.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7.9%,居全国第8位。这已远远高出辽宁省的GDP的增长速度[13]。高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的问题同样严峻,比如景点开发单一,以滨海大道为例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客源国外所占比例过高,国内市场开拓不足;旅游景点开发规划不科学,宣传和投入都有待于继续加强等问题成为未来辽宁旅游发展的瓶颈。特别是沿海6市,更要实现由单一水域风景区向综合文化观景走廊发展。以国外滨海景区开发为例,由单一向综合发展是现代旅游开发的主趋势。如,法国最著名的“蔚蓝海岸”,其景观开发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搭配,整个设计体现了法国文化厚重的历史内涵,文化艺术、历史古迹、帆船码头、阳光沙滩、自然风光、美食、休闲高尔夫、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使游人领略到自然风光的同时更享受了整个法国的文化和历史。另外,除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大洋路”旅游带、美国加州黄金海岸和新加坡的圣淘沙滨海旅游地等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的开发过程中都凸显滨海旅游区的主题概念之外,更注重旅游产品由单一向多元化方向转化。将传统的水域景观向交互式娱乐产品开发转变,同时注重交通系统等配套设施的规范与完善[14]。相比之下,尽管辽宁拥有较长的海岸线,沿途景点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沿海6市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4A级旅游区23个。但是由于开发过程中,各自为战,相互之间难以形成综合竞争优势,使得各个景点成为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另外,各地仍以单一的水域风景为主,历史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帆船码头、民族风情、美食等人文景观开发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足,因此要实现滨海大道由单一水域风景区向综合文化观景走廊转变。61明确滨海主题,综合各地优势要实现单一水域景点向综合旅游景区的转变首先要明确滨海旅游这一主题进行的整体定位,沿滨海大道各地市应树立滨海旅游发展的战略地位,利用滨海大道交通优势,明确滨海主题,对滨海旅游各个景区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避同类资源的浪费与重置。将辽宁滨海大道景观带进行整体形象重塑,改变以往各自为战的习惯,共同打造别有特色的东北亚滨海旅游形象,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影视、网络会议、电子资料等形式,对滨海大道各景区进行包装、推广,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滨海大道生态景区在国内外同类旅游点中的竞争优势。62整合相关旅游资源,侧重生态开发辽宁滨海大道有着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整合各种资源,特别是打造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沿滨海大道文物古迹众多,既有距今30万年的营口金牛山遗址,又有秦、汉、魏、晋、辽、明、清的历史遗迹,还有丹东、大连等地的近代战争遗址。同时,还有以满、朝、蒙、回、汉为主的民族风情居住区,将三燕文化、辽代文化与清朝文化有机的串联起来,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最后要着力发展新兴生态旅游,如康体生态旅游、工农业旅游、商务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科考旅游等,不断丰富滨海大道的旅游形式,促进生态环境与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构建生态、绿色生态旅游走廊。
作者:于萌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