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血糖受损患者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某部IFG 124例,男91例,女33例;年龄(34.5±4.9)岁。均为年度体检中发现的IFG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空腹血糖水平等方面均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方法,进行个人健康知识宣教,发放有关宣传资料。在患者就诊时进行健康教育,包括空腹血糖受损与糖尿病的关系、饮食控制及运动的重要性,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
(2)观察组采用单位支持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内容包括:①以单位为依托建立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信息、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家族史、慢性病史、疾病认知度、饮食习惯、烟酒嗜好和运动情况等。②根据健康档案,邀请所在工作单位查体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健康管理方案,根据各单位工作特点与患者的实际情况,安排适当的单位集体体育活动;患者食堂午餐保持低糖、高蛋白、高纤维素,总热量控制在每天所需总热量的2/5。③组织医院医护人员到所在单位进行疾病预防健康知识宣教(每月1次),派发健康教育手册,对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④单位查体管理部门组织每月更新患者的健康档案内容,并组织集体定期监测体质指数(BMI)、血糖、三酰甘油。整个干预过程采取电话咨询与访视相结合,同时定期对饮食、运动、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干预周期为1年。
1.3效果评价
(1)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两组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对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包括糖尿病发生、治疗、护理等相关知识[2]。
(2)对比分析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前后患者的认知水平、治疗依从性和空腹血糖水平。评估两组治疗依从性(即遵医行为),指患者在求医后其行为与医嘱的符合程度[3]。依从性评估标准:理解并自主改变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坚持运动;通过定期监测血糖,血糖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完成以上3项为治疗依从性好,否则治疗依从性差。对比健康教育前后空腹血糖水平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2血糖受损患者结果
2.1两组对空腹血糖受损相关知识认知度比较
两组对空腹血糖受损知识即糖尿病发生、治疗、护理等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
2.2两组接受健康教育前后空腹血糖水平比较
经过单纯健康教育或患者单位支持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后,观察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经过单纯健康教育或患者所在单位支持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后,两组接受健康干预的依从性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3血糖受损患者讨论
IFG存在空腹、餐后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分离状态,是一组有别于糖耐量受损(IGT)的糖稳态受损人群。其在临床并不少见,如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则可能转变为糖尿病。对此类患者应结合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来控制血糖。有研究证实,IFG人群糖尿病发病率较高,而生活方式干预能促进IFG转归,延缓或减少显性糖尿病的发生。《美国胆固醇防治指南》中也明确指出,IFG是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从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防治角度出发,对IFG状态进行干预治疗非常重要。规律运动可改善IFG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初始病变血管内皮功能[4],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空腹血糖受损的重视程度,促进患者积极参与到运动中;同时注意合理控制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至关重要。
本结果显示,两组接受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1年以后,观察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采取单位支持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效果优于单纯的健康教育。IFG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时期,此时进行有效的医学干预,可显著降低IFG到糖尿病的转化,从而减少糖尿病的发病。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糖尿病教育包括饮食控制、合理运动等生活方式的行为干预,是减少糖尿病发病率的关键点之一,将患者体重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其机制认为是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改善[5]。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治疗的重点内容。有研究结果显示[6-8],及时发现血糖异常人群并进行行为干预后,部分人群血糖水平可降至正常。本结果显示,经过单位支持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观察组合理饮食、坚持运动的比例更高,治疗依从性更好。
综上所述,经过IFG患者所在单位支持的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包括监督、组织和随访,使患者更加重视合理膳食和规律运动,保持较高的治疗依从性,有助于延缓糖尿病的发生。但由于本研究涉及病例数量有限,且部队单位执行力较地方单位有所不同,因而对于单位支持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的推行尚待进一步的探讨。
作者:韩卉 郑宏 周瑾 马辉娜 孟小红 单位:解放军第316医院门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