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世界历史的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展开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首先是从社会制度(即社会所有制)的发展的逻辑的层面展开的,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高级形态为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最根本依据就是社会所有制形式,马克思对社会所有制的初步论述,主要是在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资本主义制度整个发展的实际考察中做出的。马克思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即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固有矛盾的激化,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至共产主义的到来,以及那时的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与全人类获得解放的自有时代的这样一个过程。另一方面,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又是马克思以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相统一的角度展开的。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是相伴而产生的,首先,14至15世纪,由于新大陆的发现,西欧各国纷纷加入新航路的队伍,历史向世界历史便拉开了序幕。但由于当时各种因素资本主义发展还十分缓慢。直到新航路开辟后,人们交往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马克思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以及随之而来的交往活动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使历史慢慢转向了世界历史。新航路的开辟同时也是资产阶级资本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产阶级是及其惨暴和冷酷的,他们采用暴力和血腥的手段发动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采用武力掠夺和极不公平的商业贸易手段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广大地区建立各自的殖民地,使殖民地的人民沦为他们创造物质财富的机器,为资本主义源源不断的提供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比殖民掠夺更惨绝人寰的是罪恶的奴隶贸易,这种罪恶的行为方式,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而资本主义的发展正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物质前提和根本条件。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的方式极其残暴,但是它对世界历史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即我们通常评价这一历史时,说的破坏性和建设性两个方面,破坏性是在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的过程,殖民者带给殖民地及其人民深重的精神与物质上的灾难,如果没有这个沉重的灾难,亚非拉国家“能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殖民者也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人类历史带向了世界历史,使世界历史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就是其建设性的体现。以上就是从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去看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的。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分析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时代发展的最主要潮流,当今世界的面貌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嬗变。全球化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反映,纵然人类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世界,但当今的全球化世界依然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宰运行的,因为全球化的本质未变,所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依然是我们研究应对全球化的理论向导。(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发展的理论意义自世界近代历史以来,资本主义一直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下,资产阶级也总是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主导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35年的改革开放,成就了我国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奇迹,环顾全球中国也是唯一能和资本主义制度并存的社会主义大国,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潜伏的危机也很多,收入差距过大,道德滑坡现象存在等,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必须在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形势下创创造性地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具体地结合时代和实践向我们提出的种种问题,去积极地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但前提是要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依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世界历史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在它的指引下,不断继承借鉴,发展创新,社会主义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促进世界历史进一步向前发展。(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要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考擦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探索出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在全球化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实现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向社会主义世界历史的转变,成为我国能否在21世纪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为此我们应该做好如下工作:首先,大力发展生产力。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应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根本的任务。“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不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就没有话语权。自历史转向世界历史后,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解放和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资本主义主宰的全球化时代,因此,我们应该把握机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其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现在最大的国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全面建设学习型国家,借鉴发达国家的一切先进技术和经验,真正做到“洋为中用”。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飞跃的发展,这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世界各国的联系空前密切,相互影响加大,所以为了使中国在更广泛地领域中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必须进一步全方位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前景
资本主义内部固有的矛盾,决定了当资本主义发展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容纳这种生产力和和无法调和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时,资本主义就必然会走向灭亡。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今仿佛用法术创造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说明“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激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会必然灭亡,而历史将以怎样的社会形态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描绘了人类社会美好前景。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废除私有制,消灭了剥削,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人消费品的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方式,真正实现人们共同富裕。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在共产主义社,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的基础上的发展,也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发展,是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是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四大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继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我国现存的生产力水平与未来共产主义的社会水平还有非常大的距离,为此我们要继续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发展先进生产力,使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都得到充足的物质基础,使人人在衣、食、住、行、医疗等方面的基本生存权利都的到切实保障,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每各中国人民的“中国梦”。总之,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人类创设的宏伟蓝图。马克思恩格斯是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中研究世界历史的而却研究世界历史的着眼点是个人的命运,个人的自由和解放,也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四、结语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立足于物质实践及现实的人类历史活动,从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物质前提、动力、目的、发展趋势等各方面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正是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的需要,突显了其与时俱进性。历史发展到今天,全球化已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突显了其当代意义和发展前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是指导我国建设与发展的理论武器,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应在社会实践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当下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者:夏慧芳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第二篇:世界历史理论及价值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合理性提出
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的存在是有条件的,不是抽象的,有其自身形成和演变的内在规律,具体来讲,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科学阐释了世界历史产生的社会性根源及其深远影响。马克思认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80综合来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提出主要来源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人类交往的不断扩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人类交往空间不断扩大,继而带来了生产力、技术的持续更新和人类交往方式、深度的不断拓展,人们需要进一步互通资源、技术、人员等生产资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交往”概念,并以此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交往是指人类为了实现变革世界、改善生存环境形成主体间互相作用、往来、联系的各种活动与关系的有机统一。伴随着交往范围的日益扩大,交往内容也不断深化,并遍及世界,进而形成了世界交往。马克思认为“,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1]124第二,世界历史自身所具有的动态发展特质。世界历史归根结底属于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状态,是一个趋势和过程。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历史过程本质上“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产过程。”[3]13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经济全球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中期,经济全球化开始启动,这一阶段的全球化程度比较低。第二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科技革命使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由于受冷战的影响,完全意义的经济全球化还未出现。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新科技革命进入信息革命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全球化程度空前提高,世界历史进入了瞬息万变的新时期。第三,世界历史面临着的问题日益增多。当今世界历史形势更为复杂,内容更为深化,而日益增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新的理论创新。究其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之后,世界历史产生了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1]286世界历史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进一步扩大,导致了阶级对抗和冲突的世界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难置身事外。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平等,导致国际无产阶级受到剥削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虽然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提高福利等方式缓解阶级之间的冲突,但这只是一种表面意义的缓和,而实质上二者之间的对抗正日益加深“,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1]89世界历史正是在自我推进发展的过程中跨越了资本主义,从而真正实现个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特质
首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体现了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建立在人的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形态,是实践性和理论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构成了世界历史,没有历史活动,便没有世界历史的存在。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因为只有人才具有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才能创造生产力,推动历史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67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人类首要的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其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反之,如果没有为历史提供现实基础,那么也就无法形成科学的世界历史观,科学的世界历史观的形成是建立在物质和现实基础之上的,是实践的。有的学者将其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认识论基础;二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4]。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吸收了以往哲学家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其中包括17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的哲学思想以及19世纪圣西门、傅立叶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派的世界历史思想,扬弃了康德和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完成了从思辨的哲学思维方式向唯物的世界历史观转变。从理论层面,马克思通过深入分析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系,进而发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化大工业产生的一般历史规律。社会化大工业创造的便利交通工具和世界市场控制了资本主义商业,进而“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了工业资本”,促进了资本流通和资本集中[1]114。正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打破了原有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依赖,实现了实践性和理论性的有机统一。其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坚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体现了鲜明的科学性。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们的世界历史性不是地域性的存在,而是经验性的存在[1]86。这表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与黑格尔等人的观点有着根本性的区别。黑格尔用绝对精神来界定世界历史,即认为绝对精神是人类历史全部现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部世界历史无非就是绝对精神的运动史。而马克思强调,世界历史正是“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描述了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是“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1]73。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一般规律。只有确立了这种科学的唯物史观,才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过程客观考察人类历史的本来面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关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彰显了人文性的理论特质。个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个人的价值尺度是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得以确立的。马克思论述了个人在生产、分工、家庭中的转变,以及个人开展历史实践活动、创造世界历史的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1]86也就是说,正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造就了个人特征由地域性向世界历史性的根本转变。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彼此有明确分工的单个人间相互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从而导致与所有交往的共同利益相矛盾的单个人利益或单个家庭利益产生了。家庭在历史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从历史的最初期开始,第一批人出现时,就在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马克思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自由、解放放在崇高的位置,人可以自由能动地选择自身历史的发展道路,从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使人获得完全自由和解放,体现出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再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体现了世界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在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和联系的基础上最终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是通过一定逻辑路径实现的一个发展过程。有些学者认为,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实现世界性转变的中介,即历史通过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这两个中介环节转变为世界历史,其关系为历史——世界市场——世界交往——世界历史[5]。马克思指出,由于受到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分工等诸因素的影响,各民族原始的闭关自守状态会随着世界性交往和联系的发展而日益得到彻底的解放,“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88。正是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引起近代工业革命,并造成了分工和交往的世界性,从而使民族国家日益摆脱以往地域性的存在而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鲜明的民族性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又一个特征。马克思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1]68。体现各民族自身的重要历史作用,并不会因为世界市场的扩大而淡化了民族的概念,更不能因为世界历史的发展而忽略了本民族的自我发展,体现出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正确指导人们科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和世界观,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根本理论原则。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不仅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视角,而且把关注民生等现实问题有机融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历史主题,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新范畴。首先,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提供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视角。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如何改造世界。”[1]136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不仅要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而且要具备改造世界的全面能力,即创造能够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便利条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最大历史功绩就是指明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即全球化发展。全球化发展促使地球日益成为“地球村”,各民族逐渐连为一体。一个民族如果要获得更快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全球化”现实,即从世界历史的现状出发,把发展的舞台延伸至整个世界,而不仅仅局限于本国。鉴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和中华民族的崛起,需要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需要全世界的资金、技术和资源的大力支持。需要以更积极地投入到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潮流中去。根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共产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取代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这一发展过程必须借助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才能够得以实现。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必须具有理论自信。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全球化如一把双刃剑,要善于汲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正确研判世界格局,科学自主地抉择我们参与全球化的进程、深度和途径,既要着眼于当今,又要放眼未来。其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敦促人们更加关注民生问题。马克思认为,社会成员间的全面依存关系及其自发形成世界历史性共同活动的最初形式终将作为异化劳动而约束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1]8990。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基于阶级斗争视角深刻披露了资产阶级“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指出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的对立上面,资产阶级依靠手中的财富控制无产阶级,使无产阶级生活愈来愈艰难。因此,“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94基于此,马克思提出了消灭城乡对立,提倡社会和谐等一系列的主张,可以看出,改善民生问题,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题中之义。再次,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随着历史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面临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和自然条件发展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根本观点和结论也要实现与中国具体国情的有效对接,即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该当作行动的指南”。“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6],可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尤为重要。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发展遭遇重大挫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或者结合地不够紧密,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不够清晰,对本国的定位不够明确,才导致了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损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成功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处理好世界历史同本民族发展的辩证关系,努力提高本国的综合实力。总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并未过时,对于认识当今世界仍具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必须积极有效地推动理论创新,增强理论的实践性与科学指导作用,才能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更具实效,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作者:韦斌 唐伟锋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第三篇:世界历史理论的价值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主要内容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最重要也是基础性内容即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理论内容科学揭示了人类在进入近代以后向这个方向前进所具有的普遍性、永恒性以及必然性。这一内容一方面明确了世界历史形成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性;另一方面,其又揭示了人在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所处地位,揭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与人发展之间关系。(二)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物质根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还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决定性原因是物质的事实,它不能够由神或者谁的意志决定,换言之,它取决于以下事物发展,即生产力发展、分工发展以及交往发展。具体来说,生产力不断发展造成社会上越来越普遍的分工,与此同时,其也造成交往不断发展,并逐渐具有普遍性。(三)世界市场的形成标志着世界历史形成世界历史是何时形成的?对此,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给出了明确答案,即世界市场形成时,世界历史也形成了。世界市场形成,伴随着世界市场形成,全球范围内生产活动以及消费活动都具有世界性。而原本分散历史也在这过程中联合成为世界历史。换言之,世界市场不断发展完善,则历史转变成世界历史也越来越深入。(四)世界历史的实质是资本的扩张同时,世界历史产生不仅仅是由于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资本不断运行也最终导致世界历史形成。某种程度上,世界历史形成过程即代表着资本发展过程。因此,马克思对于资本也进行了较深层次发展,其通过对资本发展过程进行研究,进而研究世界历史形成过程,换言之,这两种进程是自内结合在一起。对此,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资本不断发展从而带动世界历史不断形成。(五)世界历史发展的核心是人的解放和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核心即是人的解放和发展,可以说,马克思所有理论研究最终落点都在这里。马克思世界历史发展理论为什么深入分析世界历史,原因在于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后,论证其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高理想必然性,从而从中寻找解放人类方法。因此,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作为一种体系,时刻做到以人的解放和发展为核心,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为内容深刻阐述世界历史。(六)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归宿是共产主义马克思进行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是要在研究世界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征基础上,论述世界历史未来发展方向,其观点认为,世界历史发展最终必然在多样化中体现统一,其方向必然是共产主义。其世界历史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世界历史,但是世界历史发展必然是共产主义,这是必须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所具有价值
(一)世界历史理论是奠定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础总体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最核心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真正自由。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自由发展并不单单是理想愿望,其具有实际性,历史不断发展必然会带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要依靠人类解放运动来实现,只有通过对人全面解放,例如经济、社会、文化等,人才越能拥有自由,越能实现全面发展。当然,人的全面发展又能反过来促进人类解放运动,只有通过人类各方面发展,才能为解放运动带来现实力量,从而做到顺利进行。综上所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必然是一个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还需要分阶段进行,并且这个过程与人类解放运动相呼应。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则是人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最基本条件和前提,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二)世界历史理论是当代及未来共产主义运动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出世界历史形成是必然发展趋势,是由生产力和交往普遍发展所决定的,同时,还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历史之间关系,即前者必然要被后者取代。换言之,共产主义实际上是全世界都在进行的一项事业,而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要让世界历史转变成为社会主义世界历史。要实现全人类解放以及全面发展,就必须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同时,无产阶级要实现自身解放就必须做到解放全人类,因此,对于共产主义认识必须要具有世界性,而不能将其视作某一地区或者国家目标。目前世界发展趋势是全球化,而这一趋势已经由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做过预测,这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的先见之明。同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还帮助我们解决了以下问题:目前资本主义发展呈现这样一种趋势,一是全世界范围内都有资本;二是资本主义无处不在;三是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前所未有,在这一种趋势下,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措施去实现共产主义,并且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共产主义前途在哪里。对于这两个问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明确回答:世界历史不断发展结果必然是共产主义,换言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现代共产主义运动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三)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赖世界历史理论我国经过几十年不断奋斗和努力,最终建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逐渐取得了傲人成果,从原来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渐发展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而中国特色社会之一理论体系即由理论与实际结合形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结晶。同时,这一结合过程也是将中国整个民族历史联结到世界历史过程。换言之,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依赖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只有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转向社会主义世界历史进程中,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国一直在建设事项,虽然一直在提起,但实际上很多人对其理解还存在误区,主要误区有:认为我国目前国情即是中国特色;混淆中国特色与中国特点概念;将中国特色等同于民族主义。而要避免这些误区,就必须要在世界历史观点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解读,并且只有正确解读,才能真正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总而言之,没有世界历史就没有中国特色,只有立足中国国情以及世界历史才能真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利用世界历史理论可以做到审时度势发展自己根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历史未来发展结果必然是共产主义,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必然要被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所代替,这也为我们发展自己提供重要指导意见,因此,我们要做到:1.要处理好开放性和主体性之间关系。当代全球化发展趋势前所未有,其在规模和程度上较之近代全球化发展都大大加深了。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当代全球化核心是西方发达国家,其主导者全球化进程,因此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游戏规则制定者。对此,我国在发展时必须要自足世界历史角度全面考虑自身发展,一定要切实处理好开放性与主体性之间关系,尽可能把握好自身发展节奏,从而有效避免失去控制情况发生。2.在战略实施上要具有可持续性。我国目前基本国情一是发展中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因此,我国在战略制定上一定要具有可持续性,对此,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基础上,要注意以下两点:(1)不再走先发展后治理之路,这条路不具备可持续性,因此我们要探索出一条符合可持续性的新路;(2)先发展后治理之路也不符合我国国情要求,我们只顾发展后果很可能是没有机会进行治理,因此,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发展唯一之路。只有理解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类解放运动等思想。而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必须要在宏观层面牢牢掌握世界历史理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在建设中不会走错方向,从而实现改革进一步发展。
作者:李卓异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第四篇: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一、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在当代世界,迅速发展的中国正在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中国立足于世界大势,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也就是以负责任大国身份,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同应对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致力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发展的和谐世界。中国大市场蕴藏的规模经济力量来自于世界,又能反哺世界。事实证明,秉持“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理念的中国大大增强了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和平与发展因素,日益成为促进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且已经还将继续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不懈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和实践的光辉结晶,体现了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因而不仅是中国的,也具有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打破了普世现代化即西方化的神话,破除了“西方中心论”的迷信,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曾指出:“我们在本世纪还要用十几年时间,下世纪还要用三五十年时间,继续向人们证明,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1](P206)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使“中国道路”成为“世界的经验”。“中国道路”的根本之点,就是在改革开放中立足本国国情积极探索、敢闯敢试、大胆实践,逐步形成一条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适应本国具体国情的发展道路。作为多种发展模式之一的“中国模式”,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性,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有益借鉴,无疑有着筚路蓝缕之功。邓小平曾经预言:“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1](P135)事实也正如此,中国道路的成功使世界多了一条道路、一种制度和模式的选择,为正在制度危机陷阱中的西方和非西方国家提供了一种借鉴。不仅如此,中国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西化”以外的道路选择,丰富和拓展了世界发展模式。如从发展生产力维度看,应自觉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势,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自觉接受现行规则,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即有选择地借鉴别人经验,有选择地适应外部世界,有步骤地对接国际规则,有目标地参与国际经济治理,有序推动国际经济体系变革,并按这一体系的规则推进自己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走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市场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施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与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联系起来,深刻洞察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动的强劲推动,深刻揭示了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路。又如,从调整生产关系维度看,我国适应经济市场化这一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不断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行政管理体制,开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先河。再如,从完善上层建筑维度看,主动适应世界政治文明走势,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我们党始终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理念,“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P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建设经验表明:民主是文明进步的试金石,是激发人民创造性的力量源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体现;实现民主的道路是多样的,民主的进程是渐进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依据国情特征有计划按步骤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当然,“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为世界奉献出一种新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是从辩证法的意义上说,体现了每一个特殊性对自己内在普遍性价值的肯定与自信。换言之,中国道路是在中国国情之根上生长出来的发展道路,体现的是对自己国情、本民族的特殊性的自信。“中国道路”是根据中国的国情、特点、发展阶段等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条发展路径,它并非僵化停滞不动的,而是不断完善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国家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就,有些做法可以被其他国家所借鉴,但不能作为一套模式照搬或完全输出。它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为人类的共同价值添加了更多的元素资源和标记,折射出世界多元性而求得广泛国际认同,让世界各国从中国的成功中找到自己的因素,从中国的包容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增强其对中国的认同感,将“中国威胁论”转化为“中国机遇论”。
三、开创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彰显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振兴的曙光。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它使社会主义从一度的低谷中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境界,使人们从社会主义在中国“跨越式”发展中看到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振兴的璀璨曙光,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前进方向。一方面,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逐步走出低谷注入了强大动力。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现实运动,经历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其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挫折的惆怅;既有取得成就的经验,也有遭受挫折偏差的教训。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有关“社会主义历史已经终结”的思潮犹如黑云压城、甚嚣尘上。但在这极其严峻的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处惊不乱、沉着应对,经受住了苏东剧变、国内政治风波、各种经济风险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严峻挑战,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积极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彰显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30多年来,中国在国内和国际事务中的一系列卓越表现,特别是2008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独有的竞争力、高效率和适应性”,使许多外国政治家、学者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合理性,认为它“凸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如西班牙的中国问题专家胡里奥斯认为,摆脱“危机证明了中国具备足够的应对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中进行发展模式转变的手段和能力”。而这也恰恰验证了邓小平曾经提出的“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的英明判断的正确性和真理性。另一方面,重新认识和矫正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长期共存是当今世界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党正视当代“一球两制”以及资本主义在“两制”中占居优势的现实,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与先进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融合、与世界共同发展相契合的发展之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多模式、文明多样性的历史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单纯以意识形态划线、把意识形态关系等同或取代国家关系的纯政治思维和惯性做法,破除了长期以来人们在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问题上非此即彼“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应当看到,两种不同制度国家的交往,意识形态的差异是不容回避的,但这种差异并不完全意味着过去那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在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前提下服务于维护本国的生存与发展的求同存异、互惠互利。法国前驻华大使德赛茨认为,改革使中国与资本主义市场的“狼”共舞,并创造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奇迹。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在世界大发展大变动大调整的宏观格局中营造多种文明相互拥抱和相互对话、交融互鉴、共同发展的和谐国际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系列重大外交活动,立足中国与世界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新态势,多次阐释理念和主张,且知行合一,积极践行,彰显出中国与世界各国共赢互动的新态势,体现了中国国际战略新擘划,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贡献力量。
四、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提供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用自己的方式快速化解国内贫困的难题,而未来这个东方大国又将会走怎样的不同于西方主流国家的发展道路来实现现代化,必然也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兴趣和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自己的特殊方式创造“世界历史”过程,对其他发展中国家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中国道路的成功在于一边坚决拒绝外来干预,一边主动地学习吸收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先进经验,坚定不移地根据本国的国情,提出自己的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的方案,坚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设计决定自己的制度,从而使世界上出现了非西方式的发展成功经验。正是由于中国是在拒绝了外来干预的情况下,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主动学习国外经验而取得成功的,中国没有也不会向外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不会通过任何方式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而是相信,具有同等智慧的世界各民族人民都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所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实际上,中国这种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实际需要,决定对国际经验的取舍,并创新自己制度的发展道路在世界上确立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地位。毛泽东早就指出:“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3](P41)所以,经验应当有取有舍,学习应当是相互的。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模式推广的世界价值。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有些国际经验看上去是具有普遍性的,例如工业化和现代化,但是对于这些外来经验的吸收和消化却总是个体的和特殊的。有些经验适用于中国,有些经验却只适合于印度或其他国家。因此将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的做法应当为国际规则所唾弃,而尊重其他文明的态度应当得到广泛提倡。江泽民曾经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讲话中说过,“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4](P110)一些非洲国家乐见中国道路的成功,因为它证明了,发展并不是发达国家独享的特权和专利;任何国家和地区只要道路正确,发展是可以预期的,而且是可以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作者:刘芳 单位: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部队政工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