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伴随着教育资源的国际化趋势以及我国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高校正在推进市场化进程。一方面,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长期缺少商业领域中的强制性责任机制,所以建立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新型财务管理模式,是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高校财务普遍缺乏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与其无法提供动态资金的运行情况,致使资金使用存在盲点息息相关。文章试借鉴企业现金流量表模式,通过对高校营运、投资以及筹资环节资金流的跟踪记录与追溯分析,查找导致高校财务风险的资金短缺原因,进而调整决策观念,形成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自有风险防范机制。
目前,作为正规化教育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而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自有资金短缺与财政拨款投入不足的问题,高校只能选择向银行负债筹资,用于扩招重组中改善办学条件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银行信贷等金融工具的支持,需要高校在财务管理中引入金融机制与市场观念,这一过程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些都加大了高校的财务危机。
一、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契机
曹升元(2008)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得出,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的最为重要的三个核心因子是:产权因子、发展战略因子以及外部效益因子。前两个核心因子导致的高校财务风险属于制度性风险,是制度性缺陷在高校财务方面的外化表现;而外部效益因子引起的财务风险,源于高校准公共属性以及非营利性的特质,有待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制的实施与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作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份纲领性文件,对我国现代高校制度做出了相关规定。现代大学制度的主旨是依法办学,民主管理;出发点在于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根本目的在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与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办学体制与现代大学内部管理机制;实施途径为法人治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
二、现有高校财务运行机制是导致高校财务风险的根本原因
(一)财务治理结构缺乏合理性。高校普遍存在“泛政治化”的决策意识。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由校长或副校长负责,重大财务事件由校党委会或财经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教代会和学术委员会无论是组成或是工作安排都渗透着行政的力量。该体制无法保障多元化筹资渠道的利益相关者对高校财务的参与和监督,加之高校财务不公开,高校风险进一步加大。(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围绕经济责任制构建的目标责任体系,其核心是权利与责任的匹配,进而形成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即高校领导作为政府-高校委托代理关系的代理人,运营与管理高校。现行的干部考核制度并未对高校领导及管理者实施责任目标的绩效考核,极易助长高校发展过程中的盲目负债,从而导致高校陷入财务危机,加重政府负担。(三)高校财务缺乏战略化全局观。高校战略决定着高校的发展方向,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保障。战略性财务规划为高校战略提供了规范的资金运作途径与方法,以确保战略各环节的资金供给。而现阶段高校的发展规划随着学校领导的更迭而变化,造成财务资产筹措及投资决策的盲目性,以及预算管理制度的软约束化,进而出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四)财务决策者与部分财务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长期以来,高校依靠政府稳定单一的财政拨款渠道获得运营资金,同时享有国有化资产的使用权,不享有该资产的处置权,亦无需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从而导致高校普遍缺乏财务风险意识。
三、现代大学制度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纵观世界各国大学制度,主要有以法国与德国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教育管理制度以及“法人、董事会制度”为代表的美国大学自治制度。结合我国国情与时代需求,应学习与借鉴国外优秀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一)高校自主办学。实现高校的自主管理,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切实简政放权于高校,最具代表性的应当是取消政府对高校学费标准的限定,现代大学制度应当建立起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为基础的学费制定标准。有效推进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的补偿制度,提高高校成本管理意识与教育服务质量,从而形成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社会化、市场化进程.(二)政府适度干预。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对高校财务干预的必要性。要改变以往对高校直接的行政管理模式,以不影响财务自主权在内的高校自主权为限度;通过法律和经费的形式设立标准与建立导向,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与方向实施调控,使高校服务于国家利益。(三)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监督高校财务。随着高校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形式的改变,多方利益相关者关注和参与到高校的财务管理中来;同时高校管理体制中董事会形式的确立,以及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公开制度的督促实施,拓宽了社会力量的参与途径,促进了高校财务监督与决策机制的形成。(四)特色化发展道路。高校在扩招过程中,往往选择求大求全的发展战略。制度经济学认为,讲综合是要有条件的,大而全往往违背了分工的意义。依据生态位原理,生态位差异较大的高校,相互竞争力愈弱,呈现出相互依存的友好关系;反之,生态位差异较小的高校,相互竞争力愈强,往往濒临生存的危机。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可以确保高校在市场机制中的稳定地位,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分布,从而实现我国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一)机构设置。1.董事会。伴随着高校的市场化进程,高校利益相关者通过董事会的形式参与高校财务管理。董事会成员的多元化有助于扩大决策者的理性边界和决策方案的理性成分。2.制衡与直线职能制。管理会计通过对管理信息的组织管控以及流程优化,消除传统层级部门间的壁垒,实现资源整合与管理的制衡与高效,最终实现管理者责任的价值增值。(二)制度建设。1.加大政府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监管。建立教育主管部门贷款审批制度,并将其纳入高校的常态化管理;国家审计机构对高校财务监管制度化管理,规范财务操作,约束资金使用方向;监控高校非常规手段筹措资金形成的隐性债务。2.强化高校财务管理者的财务风险意识。确立财务决策者和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开展对财务风险的监测,尤其加大对高校建设项目的科学论证,依据预算边界以及学校有效的支付能力确定投资成本与投资规模,从而避免导致高校财务危机的发生。
五、基于现金流量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
(一)现金流量表编制原理。现金流量表是对高校日常运营、投资以及筹资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记载。通常采用趋势分析法以及追溯法,根据相关财务指标间的勾稽关系,从总体上分析高校的资金运行是否均衡,进而查找引起现金短缺的高校总体资金失衡的原因。(二)现金流量表的构成要素。现金流量表反映了高校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流出信息。现金包括库存现金以及随时可用于支取的存款;现金等价物是指持有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变现、价值变动风险小的投资。1.主表。以资产负债表为编制基础,应用调整法,将高校教学、科研以及对外服务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归集为“日常运营现金流量”;自筹资金用于基建项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以及对外投资产生的现金流量归集为“投资现金流量”;高校新增借款以及借入款项发生的本年利息支出的现金流量归集为“筹资产生的现金流量”。勾稽关系应当满足:现金与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等于上述三部分现金流量净增加额合计数。2.附表。以收入支出表为编制依据,将主表中的“日常运营产生的现金流”,分拆为“运营非限定性收支”与“运营限定性收支”,用以反映日常基本收支与专项经费的结余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事业基金、专用基金等相关项目的调整得到“本期运营收支结余”。调整公式为:“非限定性收支净额”+“限定性收支净额”+“未完项目收支差额增加额+事业基金增加额+专业基金增加额+经营结余增加额-本期收支差额”-“拨出经费”=“本期运营收支结余”。(三)现金流量表分析与评价。1.徐明稚等(2012)对73所部属高校的财务报表进行研究表明,高校财务风险占比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日常运营风险、投资风险、筹资风险。鉴于此本文认为,高校财务风险防范应当结合院校自身的风险承受度与特点,有重点、分层次地管理与控制财务风险。同时采用风险组合观,确保局部利益服从于整体利益,致力于将风险控制在总体风险承受范围内。2.高校筹资活动包括当年新增借款以及归还银行到期利息,利息指标比较单一,直观性强,也容易控制。“当年新增借款”与高校投资活动中的“自筹资金用于基建项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以及对外投资”由于金额较大,须经财经委员会集体决议通过。同时董事会制度下利益相关者对高校财务的参与,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贷款审批制度的日常化,都有效地降低了资金活动的财务风险。3.加强风险占比较大的高校日常运营活动规范化、流程化作业审批与执行制度,合理确定预算期现金流入流出的时间、金额,提高现金使用效率;结合“限定性收支净额”“非限定性收支净额”,以及“非限定收支净额与本期运营收支结余之比”指标加以控制防范。
参考文献:
[1]李华军.高校财务治理视角下的财务风险演化研究[J].商业会计,2015,(20).
[2]徐明稚,张丹,姜晓璐.基于现金流量模型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体系[J].会计研究,2012,(7).
[3]曹升元.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8.
作者:刘晓萨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国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