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大学生就业是当前高校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大学扩招使得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改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学校在就业工作中必须大力加强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保证高校毕业生能顺利、及时、充分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双丰收。”[1]近几年,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分析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很有必要。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
何谓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和对职业目标追求和向往的趋向性标杆,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在就业中的体现。[2]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以驻蓉本科院校大三和大四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26份,由此问卷的有效率为98.26%。数据已达到问卷调查的一般规律与基本标准,因此具有推论分析的意义。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如下。
(一)求职心态较为理性与自信目前,就业局势日趋紧张,通过问卷分析,46.9%高校大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局势很严峻,并且70.35%的学生对国家大力倡导的“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先就业再发展、以创业实现就业”的“求择就业”理念持认可态度,“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已逐渐形成。另外,53.54%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的去向是自主就业,虽然考公务员、读研、创业与出国还是占到一定的比例,不过“考研热”和“公务员”不再被盲目热衷追求,整体求职心态趋于理性。同时,大部分学生对自我优势认识把握准确,其中,36.7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求职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是专业知识与技能。
(二)求职意向趋向现实与稳定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选择到内地省会城市或大城市就业的学生比例占到58.85%,占着绝对的优势比例,选择就业的地区意向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化倾向。因考虑到发展空间、生活压力与生活成本、社会竞争力等因素,虽“孔雀东南飞”的现状不复存在,不过大部分学生对于“西部与基层”仍是趋之若鹜的态度。当然,基于求职困难的现状,52.65%的学生还是表示愿意接受去小城镇或乡镇单位就业。可见,当代大学生毕业就业意向趋于成熟与现实,不再盲目跟风,眼高手低。另外,选择就业的单位性质意向为“事业单位”的学生比例占36.28%,可能与参与调查的女性比例占多数有关,求职意向趋向具有稳定性的工作单位。
(三)求职途径呈现网络化与多样化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愈发丰富,传播频率愈发快速。加上当前高校大学生为“90后”群体,成长环境与网络媒体息息相关,促使其求职途径呈现出网络化与多样化的趋势。通过调查显示,75.66%的学生主要通过求职网站获取就业相关信息,69.03%的学生通过学校就业信息发布平台获取资源,而传统校园招聘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减弱。另外,学生对职场规则或面试技巧等学习的途径也体现出多样化与网络化的趋势,虽然64.6%比例的学生认为面试技巧的学习帮助主要来自于学校的学习就业指导课,不过学校就业信息指导平台的功能也发挥显著,网络媒体、电视求职、微视求职等也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与热捧。
(四)求职目标追求个体价值实现就业价值目标最理想的状态是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相结合,以服务社会为主要责任。当前,大学生自我风险意识与竞争意识不断增强,超过63.72%的学生在就业时首先将职业与实现自我价值结合,呈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对社会价值的关注度不高、服务社会的奉献意识较为弱化。不过,大部分学生在择业时不再将工作薪酬作为首选目标,而将“发展前景”作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同时也将“作息时间规律”、“工作环境自由”、“工作富有挑战性”等因素作为职业选择考虑的主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就业择业更注重其长远的发展前景,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诱惑,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这将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公平的竞争观念与环境。
二、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教育对策
(一)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不盲目求高,脚踏实地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对“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特别是本科毕业生缺乏成熟的思考,就业价值目标定位过于理想化,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以2014年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例,去年研究生就业率为84.97%,高职高专生为91.40%,中职生为97.23%,而本科生就业率达到最低,为81.77%。加上“90”后大学生年轻气盛,生活压力普遍较小,致使他们树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与工作挑战的价值目标,而往往容易忽略切合实际的需求。因此,大学生应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正确把握就业需求,合理定位自身发展。
(二)多元形式并举,全方位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由于子女在意父母的评价,我们就有理由相信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期望值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子女自身的就业期望值,毕竟与很多因素比起来,家庭影响力的分量大小是不言而喻的。[4]因为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榜样与崇拜的对象,父母长辈对其就业价值观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承担者,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专门机构。基于此,家庭与学校的责任凸显出来,作为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学校更应通过丰富就业指导的形式、适度增加职业规范、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建立网络化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等,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三)宏观调控相关教育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一岗定终身、求稳定、求保险的就业观念、编制情节等保守就业观念在农村大学生中表现的比城市学生更为突出,而依靠托关系走后门找工作的求职方式更受城市学生的认可。[5]一直以来,大学生对于“公务员”青睐有加,不仅是社会舆论或家庭观念施加压力所致,更是相关医疗、教育等政策保障的诱惑。而伴随着高校扩招带来大学生数量的持续膨胀,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已是非常严峻,宏观调控相关政策已是大势所趋。应完善与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的就业创业的鼓励政策。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还漫长,大学生就业择业观还需多方的努力与引导。
作者:刘晓 王佳政 杨丞 吴磊 单位:成都大学 成都文理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