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高职与文化产业论文 - 社科学术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广西高职与文化产业论文

时间:2017-02-10 14:49:31 来源:论文投稿

一、广西高职教育的发展及与文化产业人才现状分析

据《2014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统计,截至2013年12月,广西设置高职类院校38所(含两所国家高职示范校、三所国家骨干校),除玉林、贺州和防城港之外,其余设区市都布点有高职高专院校,全日制在校生数为33.1万人,毕业生10.8万人,全日制招生规模达11.4万人;专业覆盖19大类,专业设置总数为355个,专业布点约为1850个,2013年认定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9个,全区示范性高职实训基地151个;2013年,广西共有21门高职类课程获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设置合理、建制完整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这些年来,广西各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和“以就业为导向”指引下,针对广西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按照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类的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建设,从2009年到2013年间广西高职院校在文化产业及相关专业设置方面总体呈积极发展态势,专业布点由2009年的其专业点数量由389个增长到2013年的656个,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在服务区域文化产业方面成绩斐然,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与南宁海外旅行社、明仕田园、三亚文华东方酒店、深圳龙岗珠江皇冠假日酒店、北京金融街洲际酒店、广州广交会威斯汀酒店等多个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就业范围包括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三亚、厦门、杭州等旅游发达城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贸易与旅游管理系以培养“三产”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以经济、贸易、旅游、酒店类为办学方向,开设有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酒店管理、旅游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共7个专业,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8个省、市、自治区的16个城市建有顶岗实习基地,并以“两会”和“十八大”上的专业服务得到了北京深圳大厦、北京新大都饭店、北京国谊宾馆、北京梅地亚中心酒店等四家酒店的高度赞扬。总体上看,广西高职在文化产业的对接方面发展较为迅速,特别是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繁荣下,文化产业广阔的就业前景和人才层次的要求对广西的高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目前广西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比较艰巨,据2013广西统计年鉴和广东统计年鉴统计,在文化产业所有从业人员66659人(广东为228266人)中,艺术业3031人(广东为18203人),图书馆业1467人(广东为4237人),群众文化服务业4827人(广东10234人),艺术教育业164人(广东为758人),文化市场经营单位50737人(广东为179982人),文艺科研156人(广东为90人),文物业2021人(广东为3931人),其他文化产业4236人(广东为10831人)。全区文化系统在编在职人员中,大专3297人,占36.04%;中专及以下人员占37.99%。可以看出广西文化人才总量严重不足、文化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依然很突出[2]。

二、广西高职院校对接文化产业的不足与局限

广西的高职教育由于自身的传统与地理优势,在文化产业方面涉入较早,并且已经取得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如文化旅游、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但随着文化产业不断向高端、宽泛、灵活发展,广西的高职院校由于办学理念、基础设施、产业前景分析等方面的局限,在主观客观上都有不足:

(一)客观方面:文化产业的“宽”影响了人才培养的“专”

没有一个单独的学科可以涵盖,同时每一专业又多或少有所涉及,这就给文化产业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即使是像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这样专业的高职院校也难以确切地针对文化产业的实时对接,尽管该校开设影视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动漫学院、文化旅游学院等八个二级学院,具有显著的文化产业特征,但从其开设的专业和课程来看,与其他高职的一些专业也大同小异,如该校的动漫设计与制作(动漫技术与管理)作为本校的特色专业,开设色彩、素描、速写、影视基础、动漫画艺术修养、动画原理、表演、动画的材料技术应用(包括:木偶、布偶、粘土、剪纸等以及新材料技术和综合技术)、数字技术(软件基础-包括photoshop、flash、Animo、Maya、3dsmax、D-Fusion、Shake、Premiere等)等专业课程,这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此类专业大致相仿,并没有显示专业的“个”性,还是注重“宽”和“广”,在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很难突出“专”的特色,这是目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二)主观方面:认知不清造成了“热点”

专业建设的盲从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较为迅速,广西作为文化资源丰富的大省,这方面资源得天独厚。但目前,广西的高职院校大多对于文化产业的学科认知是零散的、拼凑的、不成系统的,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学科来讲,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独立的话语体系,处于现有学科的边缘。许多高职对自身缺乏清醒认识而一味的盲从,对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学科构架没有解决,只能依据经验或市场来进行“热点”专业的建设发展,这从《2014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出,广西所有的高职院校没有任何一所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把文化产业当作学校的重点建设之一,最多是作为相关专业建设的延伸或补充。从而在这一类专业建设缺乏产业论证,造成人才培养体系的“一窝蜂”,如在旅游方面,几乎广西所有的高职都有涉及,但在实际上却并不能真正实现开班的初衷,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除英语相关性较强以外,其他的教师所学专业无一与此对应,从中国知网统计,自2012年1至2014年8月,该系教师共发表14篇学术论文,没有一篇涉及这个专业的研究。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更是滞后,至2012年,广西拥有6个国家级、51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基地,但没有一所高职与之建立明确的校企合作关系。

三、广西高职院校对接文化产业的措施和途径分析

《广西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成为对东盟文化交流的枢纽、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成为我国西部文化产业高地和北部湾文化产业圈,成为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这对于广西高职教育的对接提供了发展的依据。

(一)明确文化产业及与高职教育对接的方向文化产业由于涉及面非常广泛,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就可以针对广西文化产业的区域重点,选择与自身相近或具有一定基础的方向来进行主要的对接,《广西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发展六大重点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文化娱乐演艺和美术工艺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动漫、文博和会展节、创意设计和广告、网络和休闲软件游戏等新兴文化),实施七大重点工程(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精品生产、骨干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示范点建设),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因此,广西的高职院校就可以依据各自的办学区域重点,利用各种优势推动文化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才能有效实现高职教育与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3]。

(二)打造适应对接广西文化产业的专业群组文化产业就业宽泛、灵活,但市场变幻较快,专业需求也会随之出现一些变化,但由于专业建设总是滞后于市场的变化,因此,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就应当考虑其后续的发展,而文化产业有具有相通、接近的一些特征,在面对市场的变化时,适当调整就可以进行有效的对接。所以,广西的高职要针对所处区域和文化产业的建设特点,建立文化产业对接的长远规划,设置调整专业方向,选择引入必要的师资,及时完善好各类实训基地,特别是对应编织工艺、民族织锦、铜鼓、坭兴陶等广西传统工艺产业和民歌、舞蹈、建筑、医药、饮食等广西特色民族文化,建立40个集民族工艺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4]。在保持提升本校的传统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各高职院校要根据文化产业的人才需求,及时设置调整对接的专业重点,不断完善,突出特色,逐步形成自己特色和优势的专业群组,为广西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较为充足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建立高职教育与文化产业展相适应、相促进的长效机制2014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在《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制,完善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转制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有文化企业改制重组;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抓好核心演艺区、文化保税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重点项目,促进新兴业态发展”。这决定使得广西的高职教育和文化产业的对接具备了强有力的对接基础,在确立高职教育与文化产业对接的层面上,通过相应的法规来明确政府与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并监督和约束产教结合过程中各方的行为[5];文化产业专业相关教师到文化产业企业进行挂职、学习和培训,高职院校通过技术或其他科研成果对文化产业企业进行智力支持或人员培训,双方共同建立实训或实习基地,企业收获经济利益,学校获得教学利益,从而实现真正的“双赢”[6]。

作者:唐述荣 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社科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广西高职与文化产业论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4099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代写文章 青岛理工大学校报

相关论文

材料导报编辑部

论文百科2017-03-21 12:13:59
相关学术期刊
《大豆科技》 《上海翻译》 《中国发展》 《健康人》 《宇航计测技术》 《重庆与世界》 《中国光学》 《中国马铃薯》 《华东电力》 《中国人造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