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探讨3篇 - 自然科学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探讨3篇

时间:2017-02-10 13:32:30 来源:论文投稿

第一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内涵的逻辑解读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研究,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要分析和解读话语的逻辑内涵。一般来说,话语(discourse)主要是指“作为对时代主题的一种理论回应,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力量。话语是思想统治权的实现的具体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话语权是思想霸权、思想支配权。这种思想霸权和支配权靠两方面维系:一是创新性,一是坚定性。话语与其所依托的硬实力不同,它的力量主要不是通过强制性显现的,而是通过具有吸引力、渗透力的新鲜话、流行语发挥作用。”[2(]P68)从这段论述来看,话语是时代主题回应的理论形态,以实现特定的思想统治权为目的。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阵地和主要路径,其话语体系也应当科学回应时代主题、满足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需求,在多元文化的交织与渗透中体现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应当对时代主题做出科学的理论回应。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P203)在当代中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必须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时代主题,其话语体系应当能够表达与激励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与自我发展的自觉追求,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在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发挥着“生命线”和“中心环节”的作用,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之间的张力越来越大,一些传统的概念、范畴和理论表达方式越来越不被广大青少年所理解,它所承载的价值内涵与传递的信息准确度在一定程度上呈下降趋势,因此,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的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应当满足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需求。在当代中国,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体系建设必须依据的基本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4]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作为学科还是实践活动,都必须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品德。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武装群众、引领群众的“理想意图”。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应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其话语体系的吸引力、凝聚力,主要依靠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力量,其话语体系建构应当真正凝聚人心,引领社会思潮,真正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这就要求学科建设“一方面要紧扣时代主题进行思想理论的创新和话语更新,保持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新鲜活力;另一方面必须看到,着力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基本词汇、基本表达、基本精神,结合新的历史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度阐发,是最为重大的理论创新,切不可舍本逐末,盲目地追捧新词、丢弃老话。”[2(]P69)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不是“盲目地追捧新词、丢弃老话”,而是着力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基本词汇、基本表达、基本精神的时代阐发,进而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理解、认同、接受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从而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对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断增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体系的转换维度

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来看,其话语体系在应对多元文化的价值挑战和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的确存在滞后现象,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转换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转换,不是要否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及其相关概念,而是要在批判继承传统话语体系合理性的基础上,依据时代主题转换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适用场域和应用空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其话语体系深深地打上了时代与阶级的烙印,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体和服务对象的变化,其所维护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的阶级主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转换,主要是指意识形态的变革和话语转换,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转换,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回答新形势下中国的实践新课题,是在确定的前提下讨论新话题、说新话。”[5]这种话语体系转换,既要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学科建设中的主导权和领导权,又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与战斗力,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转换可以从话语思维、话语指向和话语功能等维度展开研究。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转换,要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思维。正如阿尔都塞所指出:“为了认识一种思想的发展,必须在思想上同时了解这一思想产生和发展时所处的意识形态环境,必须揭示出这一思想的内在整体,即思想的总问题。要把所考察的思想的总问题同属于意识形态环境的各思想的总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断定所考察的思想有什么特殊的差异性,也就是说,是否有新意义产生。”[6(]P5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崭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土壤和独特的意识形态环境,它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也不同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转换,应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思维。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转换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要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历史条件使用和阐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词汇、基本表达、基本精神,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由抽象的理论走向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由主导价值观的灌输与传播转化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产品的自觉追求。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转换,要体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话语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概念、知识和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该学科的话语体系在问题框架中的自我转换和生成过程,是作为具有特定话语指向的媒介、载体与传达方式而存在的,其话语指向由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决定。因为“话语作为一种理论前沿》杂志简介详见.)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体系的转换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逻辑地根植于社会与人的发展诉求之中。所谓“逻辑地根植”,似乎有实证主义的嫌疑,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话语体系转换必须符合现代社会和人的发展逻辑。这里所强调的“逻辑”,“并不追问事件的实在基础,它关注的是认识的基础。逻辑的真正首要的问题是:我们对于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创造者的人能有所认识,应该归于什么样的认识模式?”[9(]P153)正如《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通知》(学位【2005】64号)这一文件中所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根据这一文件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体系的转换思路,应立足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转换,必须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话语体系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价值,引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转换,要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属性,有助于培养人们形成坚定执着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其话语体系具有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力量源泉。当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转换的过程中,教育者所运用的话语“不是那纯粹的模仿,而是富有创造性的。它惟有在这种创造性的功能中,惟有在这潜在的功能之中,才能证实并显示出我们称之为‘思想’的另一种功能。”[9(]P110)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建构,必须有助于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著名学者顾明远教授指出:“社会科学概念的实质并非在于它的逻辑形式或主观意义,而是存在于创制和使用它的客观历史过程和社会实践之中。离开了对这种概念创制和使用的客观历史过程的回溯和对相关的社会实践的分析,人们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一个社会科学的概念及其所要表达的丰富思想。”[10(]P6)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是阐释其教育实践活动内容与方法的基本表达方式。为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压服或束缚人的思想之嫌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转换,必须有助于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在话语运用和概念创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其价值关怀和人文观照理念。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转换,既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实际,也要积极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借鉴其他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打破条条框框,不断完善学科的概念、范畴、知识体系和理论建设,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民族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应用到学科建设中,在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过程中巩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精神生产和意识形态建设重要学科的基础地位。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建构,必须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旨在提升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水平,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形成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和谐关系,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开辟道路。然而,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民族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的张力不断拉大,不同价值意识、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之间的碰撞与冲突愈演愈烈,再加上一些人自我教育程度不够,由此产生了“在大多数时候,现代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或方式去行动,因而,原有大一统的伦理标准和价值目标正逐渐瓦解。这种现象也说明了现代社会个人化发展的趋势”[11]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转换,通过其新鲜活泼、充满时代感的话语体系及其传递出的科学性信息,吸引人、塑造人,引导人们在掌握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张国启 王忠桥 工作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第二篇

一、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作用

1.提高音乐教育者的育人意识。音乐教育者是教育战线的一个重要群体,理应有很强的育人意识。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音乐教育者仅仅满足于做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只注重受教育者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接受状况,而不太注重音乐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他们认为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灵魂的塑造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这种现象在音乐教育实践和现实生活中十分有害,音乐教育者往往只重视音乐教育形式的选择,而不太注意音乐教育内容的精选,一旦音乐教育内容思想内涵不够,那么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无法彰显,使音乐教育由培养人嬗变为制造音乐工具,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是片面发展的,音乐知识丰富、音乐技能精湛而人文精神不足、思想境界不高,与音乐教育的本然宗旨相去甚远。所以,要充分提高音乐教育者的育人意识。提高音乐教育者的育人意识,需要多方面努力。其一,在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环节,要在音乐教学法中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作为一个重点内容来讲,使未来的音乐教育从业者重视音乐教育培养目标中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其二,教育主管部门要纠正音乐教育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将音乐教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摆设或者是升学的工具。其三,对现有音乐教育师资的培训内容要优化,使其认识到音乐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意义。

2.精心选编教材,优化音乐教育内容。音乐教育者应该在音乐教育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精心选编音乐教育教材,按照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优化教育内容。教材是音乐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参照,好的音乐教材教育理念先进,教育内容体现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既有审美价值,又有教育价值,有经验的优秀音乐教育者往往十分重视教材的选择和编写。要精心选编教材,使音乐教育内容得到优化,就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音乐教育教材编写者要有主体意识、审美意识、开放意识、民族意识、现代意识、德育意识,做到思想意识领先,理念领先,以利于教材形式和内容的选编。其二,精心选择和组织教材,教材内容要体现艺术精品性、思想内涵性和现实生活性,教材体例结构要在内容结构、形式结构方面做出精心安排。艺术精品性是指教材内容要选择那些经受历史锤炼、得到公认、堪称精品的古今中外音乐作品。思想内涵性是指教材内容要选择那些具有较高思想境界、具有深厚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现实生活性是指教材内容要选择那些贴近受教育者生活实际,具有时代性,使学生感到亲切的音乐作品。教材内容结构是指教材中不同教育内容的搭配要合理、适当,既要体现感受、适合鉴赏,又要富于表现力和创造力。教材形式结构是针对教材不同教育内容,呈现各不相同的方式,尽量体现人情味、生活味,增强音乐教育教材的实践性和活动性。

3.深入研究音乐教育方式,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与上述音乐教育教材的人情味、生活味、实践性和活动性相一致,音乐教育方式也必须做到富有人情味、生活味,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活动性,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努力做到“情“”趣”“聚“”励”,从而提高音乐教育的德育功效。所谓“情”,就是指以情感人。音乐教育者在音乐教育中以饱满的热情来感染受教育者,增强音乐教育的人情味、生活味,使受教育者能够以主动的态度投入音乐教育内容的学习中去,进而能够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所谓“趣”,就是指通过新颖、灵活、形象的教育方式,推进音乐教育的实践性和活动性,激发受教育者学习音乐教育内容的兴趣,使之能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接受,进而增强受教育者的自学意识和创新意识。所谓“聚”,就是指通过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的聚合,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程度整合,克服教学上客观因素的障碍,尤其是在当前的网络社会背景下,应尽可能地利用网络平台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所谓“励”,就是通过榜样激励、过程激励和目标激励等方式,鼓励受教育者主动学习音乐教育内容,不断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2]

二、思想政治教育借力音乐教育

除了发挥音乐教育自身的育人作用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外,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借力音乐教育,主动借助于音乐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借力音乐教育的吸引价值和感化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价值教育形式,单靠理论的魅力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做到情理交融,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使受教育者乐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力音乐教育的吸引价值和感染价值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一,借力音乐教育的吸引价值,就是借助于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是生硬、古板、僵化的,而应是鲜活、充满生机、灵活多变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懂得音乐艺术,提高音乐修养,可以借力于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生动的音乐作品和鲜活的音乐教育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使受教育者产生亲近感,主动配合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其二,借力音乐教育的感化价值,就是借助于音乐教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情感人、以“境”化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是其功能性地位的独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复杂的,对相关思想问题的解决也是极为不易的,绝对不应该千篇一律,更不能以硬性的外部灌输来解决问题,而应该始终灌注真挚情感,创造不同的时空情景,可以采用音乐剧、音乐演唱等形式,与受教育者同台表演,真诚对话,使其感受真情、真理,化解情绪,解开思想疙瘩。

2.借力音乐教育的载体价值和思想折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尽力扩大覆盖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音乐教育能够承载和传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够折射思想道德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借力音乐教育的载体价值和思想折射价值,这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又有利于音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将音乐教育作为活动载体,通过音乐教育活动承载和传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采用歌词比赛等形式发挥音乐教育的载体价值,以达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深入系统挖掘音乐教育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音乐教育的思想折射价值。这主要是利用音乐教育内容,包括歌词、音乐剧、音乐创作者的感人故事等,感受这些音乐教育内容中折射出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理想信念等等。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组织受教育者学唱红色歌曲、进行记歌词比赛、欣赏音乐教材和音乐剧等教育活动,可以很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思想折射价值。例如,冼星海先生在《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中写道:“船到香港,喜悦和愤怒一齐起来了。喜悦的是一别七年的祖国已在望,愤怒的是香港的那种建筑一律是殖民地式,连颜色也一样。以前未到欧洲不知道此种耻辱。到过了巴黎,看过殖民地展览会,和亲眼看过非洲及安南等地的建筑后,这种愤怒是不能不起来了。等到印度巡捕故意和我们为难的时候,更加忿恨。以后到了上海,除像香港所得到的不快外,还加上码头工人的破烂的刺激,比起在巴黎影片里看到的更使我难过。”[3(]P8)当受教育者读到这段话时,会因从中折射出的爱国主义情感而触动。

3.借力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与智育、体育、美育共同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些教育形态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受教育者健康发展。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在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着力于实现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当然也需要提高受教育者审美素质,这就可以借助于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以更好地促进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培养。其一,借力音乐教育的形式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十分重要,“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不搞任何活动,不借助任何载体,就不会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亦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无法体现”[4]。借鉴音乐教育的形式美,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美的形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手段创新,从而产生生动、新鲜、活泼、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作用。其二,借力音乐教育的内容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算有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当然也就不会有任何效果,相反还会引起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产生的危害甚至比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不做任何工作还要大。”[4]由此可见,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还需要借力音乐教育内容美,将音乐教育中的音乐作品、歌剧内容、人物故事等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为丰富,更具说服力。其三,借力音乐教育的和谐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不适当时,当然不会有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适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适当时,也不会有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当,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不适当时,仍然不会有思想政治教育效果。”[5]“要知道只有当既有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又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相互适应时,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有效果。”[6]所以,必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容、形式的和谐,使思想政治教育形质兼备,产生良好效果。这就要借力音乐教育的和谐美,引进音乐教育的和谐元素,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做到真善美的统一、情理形的统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合力

音乐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除了分别发挥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单方面力量外,还要发挥两者的合力,起到合力育人的效果。之所以要发挥二者的合力,是为了推动二者的综合最优,这种综合最优,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与音乐教育者从主观上积极合作,并肩作战,依托音乐教育共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最终实现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挥两者的合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在下文中,笔者将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进行研究分析,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素质教育活动中的合力,又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和音乐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合力。

1.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合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合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通过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结合,共同实现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合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运作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格局。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与部署下,由主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领导牵头,建立由学工部、校团委、各教学单位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将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纳入校园文化活动创建之中。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邀请音乐教育者共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举办红歌会、合唱比赛、文艺汇演、卡拉OK大赛、器乐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成立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器乐团、管弦乐团、与音乐有关的学生协会和兴趣小组等,使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以实现。其三,音乐教育者主动邀请思想政治教育者参与音乐教育文化活动,尤其邀请那些擅长音乐表演、具有一定音乐专长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其音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互动,通过富有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的有效展示,既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多才多艺的一面,增强了其人格吸引力,又彰显了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促进了音乐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2.素质教育中的合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素质教育的合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共同参与素质教育之中,通过两者的通力合作,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实现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素质教育着力于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而要促进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提升,单靠一种教育力量显然是不行的。同理,要促进受教育者某一种素质的提高,单靠一种教育力量也是不行的。这就需要多管齐下,使各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以共同促进受教育者一种或几种素质的提升。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合力,无疑要比只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要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素质教育的合力,就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音乐教育携手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可建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和音乐教育者在内,由多种教育力量共同组成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通过制定统一的素质教育方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通过发挥音乐教育在共同促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实现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3.教育者素质的合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呈现出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双重发展趋势,人才素质发展也趋向于这两种趋势。一方面,人才要接受专业教育,另一方面还要尽力拓展知识面以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专业分化的需要,现代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素质越来越单一,具体表现为很多人只熟悉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知识,而对于其他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专业分工导致的这种结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和音乐教育者身上均有体现,而两者共同的育人任务又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与音乐教育者必须在素质方面形成合力。这种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有音乐素养。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力量,既要有高超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无论是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上,还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上,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音乐素养。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音乐素养,就可以形成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就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的时候实现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其二,音乐教育者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音乐教育者必须要多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掌握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技能。这样使其在音乐教育中能够更好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工作,增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实效性。其三,音乐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做到素质互补。现代社会专业分化的客观现实,使得大多数人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内,知识面较为局限,我们鼓励各专门人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音乐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分别有着一技之长的人,当然也可以进行合理搭配以互相取长补短。这就是音乐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互补的客观必然性和合理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与音乐教育者都要有合作意识、取长补短意识,在合作与互补中促进各自素质发挥综合最优,这样做,无论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是对于音乐教育者,都可以在客观上促进音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者:赵继伟 袁晓辉 工作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第三篇

一、自媒体环境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

“哲学一向是探求宇宙‘最高原理’的,担当着为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的任务。哲学的这种性质使它必然要和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联系。”[1](P394)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是受近代主体性哲学指导的,它与传统的计划经济相适应,受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制约,构建的是“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教育模式,即是“自我”为中心或单子的主体。教育者以拥有比受教育更丰富的教育资源、经验、信息等为优势,可以根据个人需要组织、驾驭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影响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是不平等的,受教育者被当做物一样看待,成为教育者塑造和征服的对象,不能发挥出受教育者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近年来,一些学者把主体间性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如张耀灿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界定:“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所谓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2]

基于网络技术的自媒体环境极大地促进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的现代超越,从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方面和现实条件催促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首先,自媒体环境特点呼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于自媒体最大特征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基于个人事实和新闻的、基于全球知识体系互联的。只要有公共服务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成为广播体,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渠道和新闻源,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些类似的公共信息场进行信息发布和交流,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信息源广、良莠不齐,表现形式多样,内容支离破碎、虚虚实实。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介体和环体共同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彼此相互影响。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采取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展要求的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自媒体环境下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其次,自媒体环境消解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限制在“主体—客体”框架内,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者改造的对象,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这往往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育者很少承认受教育者的平等地位,把受教育者物化,师生间是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基于网络技术的自媒体发展,它打破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不平等关系。自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自主、自由地表达对身边事物(件)、现象的看法。网络的开放性,使每个人通过自媒体分享的信息成几何倍数增加,开阔了所有参与者的视野,丰富了知识,也使受教育者缩短了与教育者在知识方面的距离,从而使教育者在教育信息、知识拥有方面不再处于绝对优势。自媒体消解了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拥有的教育资源多寡不同而建立的传统主客体关系,教育者不再是当然的主体,主客体关系不再事先预设,教育者的主体性在减弱,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却在增强。最后,自媒体环境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交流方式。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师讲,学生听”,受教育者充当教育者“美德袋”的角色。教育者把经过严格筛选和整理好的教育信息灌输给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意志预先设计好的模式进行,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是单向的。自媒体的广泛运用,打破了教育信息的可控性,使教育者不得不摒弃各种形式的“话语霸权”,采取与网络去中心化的交往方式,以“你”“我”平等的身份与受教育者对话、交流,信息共享,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自媒体,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不同观念、价值立场和知识智慧有个自由、理性讨论的平台,在平等交流和思想激荡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

二、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向面临的现实障碍

基于网络技术的自媒体环境虽然加速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但是由于受到现实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转向生成还受制于现实障碍因素,表现在:

1.受教育者主体性不足。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没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也就无谓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自媒体环境下的受教育者,其主体性虽然得到了很大地升,但是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在此环境下,受教育者更多地把自己看做是自媒体的积极使用者和推动者,而较少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角度上深刻认识到自己是与教育者共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体,个体的主体性有余,共同体的主体不足。自媒体信息传播的交互影响性特点与主体间性思想教育强调主体间的共在关系是一致的。每个自媒体信息发布者不影响其他人信息发布,但又受到他人发布信息的影响,同样,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个人主体性为前提,但又受制于群体的共同性。主体间性是个体和群体的有机融合,期间的个体主体性,既可能使其他个体主体性得到加强,也可能使其他个体主体性受到制约的主体性。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使网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积极性、主动性更加增强,但是由于大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其自身认识水平、能力及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等原因,很容易使他们迷失方向。在虚拟的世界里,他们很容易受到别有用心人的蛊惑和诱导,往往把感性的需求当作理性的东西去追求,畸变为脱离现实、偏离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观性行为,或丧失价值判断和独立选择的能力而无所适从,甚者出现人格心理的异化。

2.教育者网际交往能力还需提高。主体间性的生成依赖交往实践的存在,交往理论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主要思想基础。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弱化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其主体性作用发挥受到了抑制,弱化了对教育信息和资源的掌控和支配的地位。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还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其带来的冲击,还没有摆脱传统单向线性的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单一,缺少网络用语,说教明显,所发布的自媒体信息缺少吸引力。没有吸引力,自然没有交往互动;没有交往互动,也自然谈不上思想引领。再加上还有不少教师不能熟练使用自媒体相关网络技术,所发布的自媒体信息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都没有吸引力,出现“点击率”和“互动性”双低的现状。由于教育者漠视受教育的存在,不能放下架子,使用网络语言与大学生们交流互动,网络交往能力遭遇到挑战,吸引不了大学生们的兴趣,在网络环境中常常表现为“失语”和“缺位”,导致需要传递的主流声音常常呈现“独白”的尴尬局面。

3.自媒体环境还需优化。自媒体因其传播便捷、互动性强,不受时空、地域和条件限制,极大地迎合了广大网民信息传递和交流需要,特别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成为推动其快速发展的生力军,形成强势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媒介传播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媒介环境的巨大改变。在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所有触网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表心得、体会、观点和事件等信息,打破了传统媒介时代传播者对信息的垄断。和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无疑具有多项不言而喻的优势,但是,我们也同时深刻体会到自媒体环境面临的一些新问题。一是信息接触追求极端化易导致侵权问题。网民追求信息极端化的猎奇心理和无休止地人肉搜索行为,往往易给当事人造成心理伤害和侵权问题。二是信息解码偏差导致传播偏向。由于自媒体信息传播源头的多样性和公众素质的良莠不齐,往往易滋生谣言,特别是有悖社会主流价值观虚假信息的过渡渲染传播,很容易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三是信息传播的低门槛易引起网络安全问题。通过自媒体,网民可以自发评论身边社会现象,甚至成为别有用心的人散布极端及反体制信息的集散地,煽动网民非理性网络围观,引起网络暴力和威胁,诱发网络安全问题。

三、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实现对策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转换自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从对象性思维转向关系性思维,从封闭性思维转向开放性思维。只有思维方式变革才能带来主体间关系转变。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所言:“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3(]P330)思维方式有着巨大的能动性,“思维着的精神”曾被恩格斯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有与时俱进的良好品质,只有积极适应自媒体环境下思想教育素质需要,不断更新网络知识水平和能力,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熟悉网络语言表达方式,与学生建立真正的平等对话、真诚互动交流,消解独白,引起共鸣,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实现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失语”,不“缺位”。

2.提高受教育者的交往资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间性的生成依赖于交往实践的存在,交往主体交往资质的欠缺是主体间性转向的主要障碍。“交往资质”是指交往的人都必须具有掌握一般交往规则的能力。[4]因此,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应该深刻认识到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知识、能力、素质不断提高和“三观”逐渐稳定的重要阶段。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虽然使大学生们有了一个更为自由、开放、包容、平等的交流平台,回归了本应属于他们的一些话语权,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们,也应该意识到师生是两个存在差异的主体,要承认教师由于知识或技能上存在的思想引领优势,要尊重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依托各种形式自媒体平台,与教师、与同龄人建立平等对话和互动交流,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体现主体的自觉意识。同时,还要积极培养大学生们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学会克制,做到慎独,养成具有崇高理想、独立思维和批判精神的理性人,能够对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通过建立起自媒体环境下师生、生生、师生社会之间等不同主体的平等对话、合作交往和信息反馈机制,正确发挥和引导大学生的话语权,从而实现教育者的思想引领、价值导向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

3.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媒体平台。自媒体环境下,人们实现了信息的平等共享和去中心化对话交往,体现了主体间性的本质要求。论坛、微博、博客、手机短信以及虚拟社区等各种形式的自媒体,除了承载信息传递外,其本身也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者道德品质发展和养成。因此,如何优化、创设、利用多种形式自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高校不应该在以微博、博客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上失语,应充分认识到自媒体在信息传播、思想碰撞中的优势,利用自媒体在学生中的影响力,积极构建能够散发主流思想、主流价值的多种形式自媒体平台,如专题网站、手机报、官方微博、各种论坛等自媒体平台,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幽默风趣、草根化的网络用语传递主流声音,积极抢占高校思想教育与德育的新阵地。

4.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性。自媒体环境下,个体自由变得十分突出和活跃,个体自由的随意性逐渐增大。同一媒体平台的不同个体相互影响非常明显,彼此互相依赖,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正因为自媒体语境场有着如此特点,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不能只讲个体满足,对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袖手旁观,也不能片面强调社会价值观,强行布道灌输,而应做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把个体的言论自由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将其融入到大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之中,增强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筛选和辨析能力,引导他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扩张和价值渗透的本质。加强对自媒体语境场话题等信息的管理和控制,特别是对越境自媒体信息流的监管。对于有益的信息要采取措施扩大影响,促进形成“意见领袖”,使更多的大学生从中受益;对有异议的声音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促进分流转化;对有害的信息要坚决、及时回应和处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自媒体语境场中的思想引领作用。

作者:岳宗德 工作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学生处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探讨3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40767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创造性思维方法 会计电算化论文摘要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车辆与动力技术》 《涂料工业》 《安顺学院学报》 《摩托车信息》 《统计教育》 《中国种业》 《塑料包装》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