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理论及其对建设实践的启示 - 社科历史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历史理论及其对建设实践的启示

时间:2017-02-10 11:00:47 来源:论文投稿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在人类历史研究领域的成果体现,涵盖“世界历史”概念、世界历史产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最终走向等丰富内容。概括起来,对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如下三方面是其最基本内涵:1.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动力。马克思认为,唯物史观的根本前提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同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1]42-43。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入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开创了世界历史,“它使每一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1]68。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具体描绘了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2]88-89。这就告诉我们:其一,以近代大工业生产为标志的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首要前提;其二,生产力的世界化是促使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根本推动力量。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得“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狭隘地域性的存在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1]39,“单独的个人才能摆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1]42。可见,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要素有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交往活动等,而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决定性力量。2.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过程。首先,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马克思指出,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受落后的生产力所限,自然形成的地域阻碍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由于普遍的交往……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1]39-40。因此,“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3]48”。其次,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自然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2]89。对于从民族历史到世界历史的转变,马克思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1]25。一方面,马克思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全面、科学考察各民族、国家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力的基础上,为我们描绘出科学的世界历史发展图式;另一方面,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形态中抽象出普遍的生产、交换、消费和交往关系,并把这种普遍性的产生、发展看成是“世界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要求,从而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中揭示了世界历史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由此,马克思指出,“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三,应客观看待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在阐述其世界历史理论时,客观评价了资本主义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所发挥的作用。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马克思指出,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就是“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4]252。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使命。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的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这样的生产力呢?”[2]277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2]114。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276;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2]276。马克思在指出世界历史是由资产阶级开创的并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的同时,对资本主义在全世界造成的种种罪恶进行了抨击和揭露。马克思指出,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产生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284。3.世界历史的最终发展方向和目标必然是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人类历史向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转变,第二层含义是人类普遍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的形成为共产主义的生成创造了物质条件、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和最终目标。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2]284,“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2]277-278,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2]278,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太狭隘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2]278。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历史主体,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2]278,“这个阶级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样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独特性已经消灭,这是一个真正同整个旧世界脱离并与之对立的阶级”[1]68,“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2]87。马克思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294。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历史普遍性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内在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特性。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具有普遍性,然而历史普遍性并不能脱离特殊性而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过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揭示的普遍规律,但作为历史普遍规律的实现方式,具体民族、国家所走的社会发展道路则是各式各样的,这也就构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普遍性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之间的内在逻辑。从整体上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考察世界范围内各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状况基础上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的最终发展方向和归宿。马克思从人类社会作为“类”的整体角度出发,指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2]89。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就是要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当我们站在这样的视角看问题时,就会得出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一定是走向共产主义的结论,因为只有“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294。从个体来看,各国如何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则具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5]370。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普遍性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之间的内在逻辑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去把握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各个民族和国家社会历史发展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直接的或间接的、纵向的或横向的)去把握世界历史的整体[6]74-75。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超越问题。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由于世界历史的出现,由于科学技术与生产日益国际化,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产力发展就不仅受本国生产状况的制约,而且也受到全球科学技术和生产状况的影响。这种国际的相互作用便有可能造成不同国家、民族在生产力发展上的独特道路,即有可能使某些国家、民族利用世界先进技术的成果来实现生产力个别发展阶段的超越。这种超越之所以能够实现,一方面是因为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广泛联系改变了生产力发展的重复性,“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1]61-62;另一方面是因为世界历史使得单个人得以“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2]89,从而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2]89。正是由于在世界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封闭状况被打破,才使得落后国家有机会直接引进、借鉴和吸收先进国家最新的生产技术,实现其自身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跳跃。

2.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社会发展都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然而,这一普遍规律在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却是丰富多样的。就单个国家而言,其社会发展是由本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状况决定的。然而,在世界历史条件下,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在世界历史条件下,“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此外,对于某一国家内冲突的发生来说,完全没有必要等这种矛盾在这个国家本身中发展到极端的地步。由于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必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例如,英国工业的竞争使德国潜在的无产阶级显露出来了)。”[1]83马克思明确指出,“当然,在一个国家里,大工业不是在一切地方都达到了同样的发展水平。但这并不能阻碍无产阶级的阶级运动:大工业所产生的那个无产者阶层走在这个运动的前面,并引导着所有其余的群众,而没有卷入大工业的工人,则由于大工业的过错而处于比在大工业中做工的工人更糟的生活境遇中。同样,大工业发达的国家也……(或多或少)影响着非工业国家,因为非工业国家由于世界贸易而被卷入普遍竞争的斗争中。”[1]69在世界历史条件下,随着各个国家和民族间的联系的增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矛盾运动已经超越了“民族性”而具有了“世界性”,“仅仅因为这个缘故,各个单独的个人才能摆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1]42可见,在世界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必然受到国际社会基本矛盾的影响和制约。世界历史时代的国际历史环境赋予了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民族走上富有自身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的条件。

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共产主义事业。

首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告诉我们,世界历史的诞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作为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共产主义不可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其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解放和发展是一个个人不断摆脱束缚、克服自身的片面性、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1]42。在共产主义运动进程中,需要把人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因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活一致起来,而这点又是同个人向完整的个人的发展以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的。同样,劳动转化为自主活动,同过去的被迫交往转化为所有个人作为真正个人参加的交往,也是相互适应的。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消灭着私有制。”[1]77第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出,共产主义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无产阶级自身的努力来完成。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2]87。共产主义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无产阶级发挥自身力量,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来进行。“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了一切旧的生产和交往的关系的基础,并且破天荒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产生的前提看作是先前世世代代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共产主义所建立的制度,正是这样的一种现实基础,它排除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因为现存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1]79无产阶级通过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扩大普遍的世界性交往,消除旧式的社会分工和异化劳动,使自身摆脱异己力量的支配,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自由发展。

作者:葛谢飞 单位:苏州大学 政治与管理学院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历史理论及其对建设实践的启示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4031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市场分析报告 军事历史研究

相关论文

药学做什么最好

论文百科2017-03-27 12:08:19
相关学术期刊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高教发展与评估》 《车辆与动力技术》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 《应用数学》 《哲学研究》 《现代电子技术》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成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