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窥文化差异视角下旅游资料英译 - 人文科学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管窥文化差异视角下旅游资料英译

时间:2017-02-08 21:11:48 来源:论文投稿

一、旅游资料中东西方差异所导致的翻译障碍

语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方在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在给各自的语言打上深深烙印的同时,也给这两种语言间的互译造成了障碍,给旅游资料的翻译带来了重重困难。

1.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造成的障碍

由于文化上的显著差异,使得两种语言出现大量的不对应现象,造成了词汇空缺或词汇冲突等障碍。如“粽子”一词是汉语所特有的词汇,蕴含一定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有着深厚的渊源。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人们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为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常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而在英语中却难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因此,在译成英语时,如何成功地传达该词的文化涵义是值得译者细细考量的。此外,汉英两种语言中有时同一物质蕴含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如“白色”一词在中西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西方文化中,白色常常是积极、褒义的。如:whiteman(有教养的人);whiteknight(正义的骑士);whiteday(吉日);whitehands(援手),即使是“白旗”也表示请求和平、磋商的积极涵义。而在中国文化中,该词并没有什么积极、美好的意思,多数情况下都含有消极的意思,如“白忙”“白字”“白条”“白色恐怖”等。可见,词汇空缺或词汇冲突给翻译带来许多不便,常常需要特殊的处理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2.语篇及修辞方面的差异导致的障碍

由于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大不相同,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谋篇布局、修辞手法的差异。在介绍旅游景点时,汉民族一贯主张神韵、境界,习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强调神似重于形似,因此大多使用言辞华丽、文笔优美的翻译手法,同时多使用排比和对偶等平行结构,以求行文工整、声律对仗,达到音形意皆美、情景交融的效果。与此相反,西方哲学一贯主张理性及抽象思维,这就决定了英语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反映在语篇上常常是句式结构严整,行文注重逻辑性,措辞简洁明晰、自然流畅,重视对旅游资源信息的传递,而对风光景色等的描述却着笔不多。无疑,这些差异要求译者在翻译旅游资料时,采用灵活、具体的翻译策略以求既能符合西方人的审美标准,又能很好地展示我国的文化特色。

二、旅游资料英译的原则及策略

针对以上重重障碍,我们在翻译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适当的策略以取得最佳翻译效果。

1.旅游资料英译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目的决定策略,旅游资料英译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坚持以中国文化为取向。外国游客来华旅游不单单是为了欣赏我国的大好河山,更是为了领略神秘的东方文化,更多地了解我国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因此,传播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译者的重要使命。在进行翻译时,应坚持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尽可能保留我国特有的文化特色,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

(2)连贯性原

则连贯性原则就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必须能让接收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坚持翻译目的,还要充分考虑目的语接收者的因素,追求译文在译语环境中的被接受程度。

(3)忠实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语际连贯一致,即译文应忠实于原文。但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者的目的及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所决定。因此,在旅游资料的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坚持以上三项原则,既要在尽可能忠实的前提下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又要达到让外国游客读懂、看懂、能接受的目的,从而激发其兴趣,对其产生感染和影响。

2.旅游资料英译中文化处理的方法和策略

旅游宣传资料的目的就是要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料翻译的意图就是要让国外游客读懂看懂并喜闻乐见,从中获取相关的地理、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信息。因而,翻译时掌握一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把握翻译的基本原则,采取多种翻译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变通和处理,才能使译文达到最佳效果。在翻译时,可以遵循以下几种翻译方法和策略:

(1)音译、意译或音译意译结合法

景点地名可以说是游客接触的第一道风景线,其翻译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游客的兴趣。一般而言,由于景点地名涉及的文化内容较少,不会给游客在理解上带来障碍,因此可采用音译法,完全用汉语拼音来翻译,如北京(Beijing)、西安(Xi’an)、南京(Nanjing)等。然而,中国许多名胜古迹的名称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信息,仅采用单纯的音译法,无法反映其真正的含义和其中的文化内涵,此时可采用意译法,如寒山寺(ColdMountainTemple)、三潭映月(ThreePoolsMirroringtheMoon)、拙政园(GardenofHumbleAdministrator)等,这种译法不仅能使外国游客获得直观、形象的感受,还能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此外,在对景点和景区名称的翻译中,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也较为常用,如把“中山陵”译为“DrSunYat-sen’smausoleum”,不仅能使游客更好地把眼前的景色和历史人物结合起来,而且能更好地增进游客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2)增添法和删减法

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其对外宣传资料中势必会有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内容,如介绍文物古迹或文化景点时,常会涉及许多历史人物、事件、地名、朝代或典故等,如果仅将其名称简单地翻译出来,不做任何解释说明,那么游客根本无法真正领略其中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译者采用增添法对资料中的有关信息补充一定的背景知识,使外国游客能够充分了解和感受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如在翻译著名的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寺时,就可适当增添些背景信息,译作“ShaolinTemple,thetemplefamousforChinesemartialarts”;又如在翻译“昭君出塞”这一景区名称时,有必要对这一地名的由来及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做简要的说明,可将其译作“WangZhaojun’sMarriagetotheKingoftheXiongnu”。与增添法相对应,删减法就是只抓景点实质、具体的内容,摒弃描写景物时的华丽词藻,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一种翻译方法。众所周知,中国人在介绍旅游景点时常常喜欢有感而发,加入一些主观的情感及思想,这种方法虽然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但在西方人眼中往往显得过于拖沓冗长,让人不得要领,从而影响游客的观赏兴致。因此,在翻译时应注重删减法的作用,采取符合外国游客的表达习惯,删减掉汉语里不必要的行文形式,保留能够直接传达源语意图的内容,使译文达到功能最大化。如大观园里的“太虚幻境”就可删除外国游客无法理解的信息,直接译作“theLandofIllusion”,这样既省去了游客理解上的麻烦,又保留了景点名称的内涵。

(3)文化类比法

文化类比法也可理解为文化借用,即在翻译时可借用西方文化中比较知名的人物或事件来解释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内容。如在译文“JiGong,RobinHoodinChina,robbedtherichandhelpedthepoor”中,译者将济公比作外国游客非常熟悉的罗宾汉,不费笔墨就可让外国游客清楚地了解济公这一人物的形象。又如,把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把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比作埃及艳后,把中国的鱼米之乡苏州比作意大利的威尼斯等。由上述例子不难看出,通过类比法,在遇到有关中国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的翻译时,不需要长篇大论就可把难以表达的概念或道理清楚地传达给外国游客,且这种译法不仅有助于外国游客克服文化之间的差异;相反,还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游客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异国文化,从而加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三、结语

旅游资料具有鲜明、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其翻译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翻译活动,更是一种沟通,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充分发挥“文化使者”的作用,使中国的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因此,在翻译实践中,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来处理翻译资料中的文化差异,使译文达到功能的最大化,使游客心生实地游览的向往,激发更多外国游客的观光兴趣,从而促进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使我国成为旅游强国。

作者:刘佳 单位:安阳工学院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管窥文化差异视角下旅游资料英译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33458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大连海事大学 前程无忧

相关论文

材料导报编辑部

论文百科2017-03-21 12:13:59
相关学术期刊
《重庆与世界》 《中国光学》 《宇航计测技术》 《大豆科技》 《中国发展》 《中国人造板》 《健康人》 《上海翻译》 《中国马铃薯》 《华东电力》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