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提升 - 科技论文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提升

时间:2017-02-08 14:33:32 来源:论文投稿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文化自觉之间的关系

(一)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又会产生不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中华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传承性,以儒家思想为主脉的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血脉,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和人生观。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形成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情感纽带。正因为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所以它成为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能量源泉,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旦失去精神支柱,在精神上无所依托,陷入荒芜,这个民族必然会走向衰亡。因此,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文化问题,更是关系中华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要实现民族复兴,必然要涉及文化的复兴,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显然不能成为发展中的短腿。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来说,传承传统文化、凝练民族精神正是“文化自觉”的一种体现。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在是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

(二)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是树立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最直接动力

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专业业务能力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与锻炼都得到了很大提升。然而,社会对于大学应届毕业生在企业中的认可率却普遍不高。其中主要反映在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感评价过低。形成的总体评价是:专业素质不低、文化素质不高。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2],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忱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具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儒家思想,尤其关注个体的修养,强调健全人格的培养对于当代大学生极具现实意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己及人,强调相互理解与沟通的思想对于指导当代大学生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有价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则阐述了儒家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这对于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的关系提供了哲学依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为大学生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阐述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抵制社会上一些人鼓吹的拜金主义。充分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资源和人文智慧,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才能摆脱大而空的口号式说教,促成大学生认识的内因转化,实现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提升。没有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停留于表面的理论灌输和道德训化是不可能实现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

(三)提升大学生文化自觉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伴随着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提升,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也会随之提高,从而进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存在偏重政治斗争、强调经济发展,轻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建设的问题。“文革”十年浩劫,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巨大断裂。“文革”过后,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伴随着西方经济大潮涌入的西方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使得如今的年轻一代,本身就生活在一个缺乏民族精神的文化氛围里[3]。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却未必说得出中国的八大菜系;他们知道去“星巴克”喝咖啡却未必分得铁观音和普洱茶;他们知道什么时候是“万圣节”什么时候是“圣诞节”却不能清楚地说出当年的中秋节和端午节是哪天。大学校园里的“洋节”越过越多,西方的流行音乐,好莱坞动作大片,韩国的连续剧充斥着大学的业余时间。潜移默化中,外来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一些大学生“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反而怀疑甚至开始否定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4]。文化自觉的提升能够使当代的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自发地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产生主动传承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随着文化自觉的提升,学文科的学生能够主动地选择如训诂学、音韵学一类较为冷僻的传统文化专业,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学理工科的学生能够在专业领域内自发地产生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如:在城市的建设中,实现保护历史建筑与改善道路状况之间的平衡,在环境规划中,实现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建筑功能的结合等。大学生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在他们的身上实现文化自觉的觉醒,才能够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真正形成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进而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

二、高校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文化自觉不足正是由于传统文化教育跟不上造成的,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改变这一局面,应从教育模式内部着手,探索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调整课程结构,强化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最为重要的场所,也是大学生获得知识最直接的途径。因此,要强调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就要从课堂教学着手,改革现有的课程结构,适当加大传统文化课的比例。我国现阶段高校普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5]。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相结合,实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如在讲解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时候就可以介绍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在说到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时,首先应该介绍它的出处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其次应说明这一思想虽然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底层百姓的一定程度的“关爱”,但这不是本质,就其根本其实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的一种统治手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正是采取扬弃的态度,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在思想品德课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如在说到步入社会,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就可以说说儒家所主张的“仁、义、礼、智、信”。将传统经典作品纳入公共必修课,在传统的蒙学教材、儒学的“四书”、“五经”以及先秦诸子的文本中选取出经典篇章,纳入教材,将对经典作品的学习放到与《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化中宝贵的财富,它们体裁各异内容丰富,其中既有诗词歌赋又有小说散文。通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研讨,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历史,对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越来越习惯于不规范、符号化的表达方式,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非常注重“炼”字,用语简洁优美、意味深长。这对于规范当代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都极有帮助。除此之外,合理安排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授课体系。传统文化课程的授课内容应涵盖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宗教、民俗以及所具备的现实意义等。每学期保证在公共选修课的备选课程中滚动开设2到3门传统文化课程,并按照年级的递进将传统文化课程形成一个系列,供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同时,在专业课的课程教学中要科学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任何学科都不是一个孤立系统,而是人类文化成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专业课与传统文化必然存在着结合点。如: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博士生导师隋允康教授就坚持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工科课堂中,数年不辍。他带领博士生和硕士生们学习了《弟子规》、《中庸》、《大学》[6]。

(二)立足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自古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环境在个人的发展中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涂又光先生将环境比作泡菜坛子,认为一个人在不同的“泡菜坛子”里泡过后就会有不同的“味道”和“品格”,会形成不同的价位观和精神追求。对于生活在校园里的大学生来说,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经过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一种人文环境,就是“泡菜坛子”,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也有着直接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大规模的高校合并,许多大学都面临用地紧张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整体搬迁、新建分区、原址扩建。整体搬迁、新建分区都意味着要大规模的新建校区,然而新校区的建设大都受西方高校模式的影响,现代化有余而人文气息不足。原址扩建则存在更大的问题,或是为了满足现代化教学和生活的需求,肆意拆毁古老建筑,或是出现校园建筑商业化倾向。如:2011年北京大学出现的“真维斯楼”。在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上,我们应秉持着和谐发展的理念,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取得平衡。同样以北京大学为例,赫赫有名的博雅塔,其实是20世纪20年代北大为了解决供水问题所建造的一座水塔,当时为了使之与未名湖畔的风景相协调,校方向当时的社会名流征求意见,参照了通州的燃灯塔,建立这座塔式水楼。博雅塔与未名湖交相辉映,成为百年北大的象征。在新校区的建设和老校区的改建上,应效仿此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寻找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点,在满足高校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同时,不忘营造高校内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国传统书院很重视园林景观的营造和影响,讲求“近山林”、“择胜地”,设于“文物荟萃之区”,高校可以以此为借鉴,在适时之处建立一些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古代名人雕塑,从局部着手,建设出学校的传统文化氛围,在图书馆、宣传栏、教室宿舍的楼廊墙壁布置一些中国传统格言警句或是书法、国画作品,将校园内的建筑物、道路等命以文化韵味浓厚的名字等。使学生于抬头低头之间都可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硬件环境建设之外,校园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更多还要仰仗于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近年来,相对于西方外来节日的强势来袭,传统民族节日则处于前所未有的失意状态。因此,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挖掘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现实价值,实现传统节日文化历史与现实的文脉相接就显得很有价值。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有的文化符号,帮助大学生在活动中解读这些文化符号,才能使他们重新回归到传统节日的阵营,真正实现过传统节日,品传统文化。以端午节的龙舟为例,这项最早起源于捞救楚国诗人屈原的活动,深入挖掘它的当代价值,可以发现它与西方大学盛行的赛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哈佛、耶鲁都有着历史悠久的赛艇队,正是因为通过这项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因此,组织划龙舟活动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再比如:清明节的菊花、重阳节的重阳糕、中秋节的月饼,围绕这些文化符号,组织烈士陵园的祭扫活动,服务孤寡老人等活动,传达传统文化重视亲情、尊老敬贤、爱国爱家的人文精神,对于独生子女比重很高的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让大学生在谋求个人发展的同时,能够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放到家庭和老人的身上,这对于解决全社会的老龄化问题、未来的养老问题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还可定期举办有关中国文化的特色讲座,邀请著名的文化学者介绍中国历史、文学、建筑、艺术、民俗或是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将专业性、知识性与人文性融为一体。通过高质量的讲座给予大学生思想上的启迪,学术上的点拨,实现人格上的升华。也可组织一些朗诵、剪纸、书法等蕴含传统元素的系列活动,在活动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综上所述,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当代大学文化育人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前提条件。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培养具有文化自觉的高素质人才是中国当代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贯穿到大学教育的各项工作中去,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实现十八大所提出的文化强国的要求。

作者:王寒娜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 电力工程学院


更多科技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提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3226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沥青路面 学籍信息确认表下载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上海轻工业》 《工程机械文摘》 《气象与减灾研究》 《气体分离》 《科技文献信息管理》 《国外金属矿选矿》 《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标签技术》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