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
马克思坚持认为,人不是独立的主体,也反对单纯用生物学规律、自然法则去理解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在坚持以上观点的同时,马克思也认可人的自然属性的观点和人的自然因素在人们活动中的意义。人既是自然存在的物,又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原因在于,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去感知和改变世界,又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占有世界的机会。由此可知,人之所以具有以上的属性就是因为人具有劳动的属性,正是这种实践活动让人区别于其他动物。马克思认为,在人类活动的整个社会中,其作为个人存在的标志就是人作为自然的存在被认识。从这一观点上可以看出,人同时又是在社会中生存的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体现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的作用,这样人才能是一种社会存在物。所以,人的本质体现是其社会属性的体现,而不是自然属性。通过以上内容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思想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统一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体现着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马克思把人的自然生成与社会生成统一起来,赋予人以更为本质的特征———劳动。当然,马克思对于自然的论述也是结合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个人的关系进行解释的,自然界能被人类认识和占据,正是人类具有劳动这一本性,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改变世界和认识世界,让自然界为人类服务,提供生活资料。马克思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是与通常所理解的内容有区别的,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而是与人的活动有关的自然,即这种自然已经得到人的开发和认识,通过人的活动和行为进行了影响。同时,所认识的这一自然界并不会永远一成不变,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被不断认识的。尽管人类通过其自身优势不断对自然界产生影响,并在这种影响中去认识和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致使自然界与人的关系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其时代特征,但是人应当清楚的认识,人不可能完全摆脱自然对人和社会的约束。在当代之前的时期,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动物与人的关系是一样的,人受到自然的影响很大。在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活动获得了更多的认识和影响自然的手段,但是即使这样,自然对人的影响也没有消失,而是不断通过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劣影响表现出来。可见,人的实践活动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正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将自然界变成了一种人化的自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就是人的劳动实践。由此,马克思摆脱了旧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抽象的、空洞的、直观的理解,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成为人及其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关系,实现了自然、社会与人的真正统一。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社会批判基础及其价值指向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优越性,社会极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从资本主义生产中获得了更多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但是应当看到这种手段的获得基本上是建立在对自然的消耗和破坏基础上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污染。为此,马克思思想对以生态破坏换取利益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这是马克思生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现实社会基础。在思想中对因为人的原因所引发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首先,马克思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历史分析,从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和短视行为方面揭示了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认识论原因。他指出:“在人类历史上……由于某种判断的盲目,甚至最杰出的人物也会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后来,到了一定的时候,人们就惊奇地发现,从前没有看到的东西现在到处都露出自己的痕迹。”[4]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正是因为人类的局限性所限制,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因而不能对行为的后果进行准确的判断。其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和论述,指出造成环境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制度。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使其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三、马克思生态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针对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已经不得不考虑一下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进而保护自己的生存和利益。从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到党的十八大,都一直强调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十七大上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尽管在马克思思想中没有对生态文明的思想进行明确的阐述,但其中所蕴含的生态理论则为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1.马克思科学的解释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国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本质和确立生态文明思想。
人对自然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将自然改造并使其为我所用,同时这种改造行为对人本身、自然和社会生产都会有不同的影响。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通过对社会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调整,尽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八大提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正是体现着这一思想。
2.马克思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认识论原因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还要做到利用有限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虽然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但是我国人口也很多,而且还有许多山区和发展比较落后的地方,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做好对空间的有效利用,十八大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思想。国土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所以必须充分利用每一寸国土,按照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居民生活的实际情况安排生态文明建设。“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3.建设生态文明从其实现基础上来看就是加强对大自然的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力度。
马克思思想中指出人与自然之间是应当有规律的发展关系,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对环境的开发,这种开发已经变成了一种破坏,所以针对这种现状应当对环境和生态系统进行及时的保护。十八大指出:“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离不开环境的。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提。因此,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坚持国际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变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严重性,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马克思的生态理论为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应当将这一思想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指导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作者:张晨耕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