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生物学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方法首都医科大学2010级(n=35)、2011级(n=39)、2012级(n=41)临床7年制医学生分别采用传统教学、传统教学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传统教学+PBL+以病例讨论提问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保持教学时数、老师提问频次一致。比较学生期末考试成绩(P<0.05)。结果与2010级和2011级比较,2012级学生期末综合成绩提高(P<0.05)。结论传统教学+PBL+以病例讨论提问为主的教学方式更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神经生物学;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病例讨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771(2016)01-0122-03
神经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囊括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神经药理学、神经内分泌学、神经遗传学、临床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分子神经生物学和细胞神经生物学等学科[1]。它从宏观上研究神经结构、功能活动和行为特点,微观上揭示神经功能机制,最终目标在于了解人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明确其行为与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为改善人类感觉与运动效率、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相应的策略[2]。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已经专门将“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列入重点发展项目之中,主要研究方向涉及“脑功能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脑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等内容。我校在神经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方面一直有着良好的基础,在长期教学研究实践中,从集体备课、教学模式、人才梯队培养等方面,建立了特色的神经科学教学方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0级、2011级和2012级7年制医学生为研究对象。2010级(n=35)中,女生20名,男生15名;年龄20~21岁。2011级(n=39)中,女生23名,男生16名;年龄20~21岁。2012级(n=41)中,女生25名,男生16名;年龄20~21岁。1.2方法对上述三届学生依次以传统教学(2010级)、传统教学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2011级)、传统教学+PBL+以病例讨论提问为主的教学方式(2012级)进行教学,保持教学时数、老师提问频次一致。1.2.1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将学生集中在固定的教室,按照预先设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时间,由教师对众多学生面对面讲授某科知识的方法[3]。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受众面广、信息量大、效率高、传播快捷、便于管理,时至今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各大高校不可替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应该准确、清晰,有感染力[4]。科学、生动、幽默的语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避免学生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睡觉、看手机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神经生物学是神经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是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内容庞杂而深邃,涉及各种神经系统现象的本质研究,对医学生来说较难理解[5]。1.2.2PBLPBL是由美国的神经科学家Barrows在1969年创立的。它以临床问题来激发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是以患者的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的临床思维和推理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6]。PBL正逐渐受到各国关注,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也逐步成为我国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热点[7]。传统教学结合PBL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①对基础概念、知识和理论我们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在课堂上讲授,使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②为了提高PBL效果,提高学生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在课前,将下节课涉及的一些科学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料及网上检索文献的方法来寻找答案;③上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8~10人为一组)讨论,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以不同的形式汇报小组,鼓励不同的小组间互相提问、讨论;④最后由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总结评价,同时对学生争论的焦点、分歧最大的疑难问题进行阐述与总结。这种方式在保障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框架下,提供学生自学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和阅读的能力,真正实现授之以渔,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科研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2.3病例讨论教学要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一贯坚持的原则[8]。神经生物学理论的学习对于学生们解决具体医学临床问题具有铺垫作用,因此,教学中必须“鱼、渔”兼授,让学生心有所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各个章节设置一些与临床疾病相关的问题。如“运动的控制”这一章,以脊髓损伤为例,探讨正常生理情况下,脑和脊髓的生理功能作用,在疾病或损伤发生后病理、生理、免疫及功能变化,鼓励学生课余检索查阅脊髓损伤修复相关方面的基础与临床相关进展;在“学习和记忆”这一章节中,以内侧颞叶切除术患者为例,引出负责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长时程记忆和短时程记忆的解剖学部位和神经机制的知识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对发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并确保讨论内容不发生偏离。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将神经生物学与临床实际问题紧密相连,不仅将学生认为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变得贴近生活与临床而易于接受,同时也启发学生对临床及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思考,并认识到通过不懈努力是可以不断接近科学真理的。神经生物学发展迅速,教学中只有“鱼、渔”兼授,才能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1.3评定方法观察学生期末考试成绩。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所有数据均用(xˉ±s)表示。用Shapiro-Wilk方法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测。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进一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及Bonferroni方法进行组间比较。显著性水平α=0.05[9]。
2结果
2012级学生期末考试成绩高于2010级学生和2011级学生(P<0.05)。
3讨论
神经生物学教学历来存在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如果教师为完成教学计划内容而“满堂灌”,势必会造成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少;教师越是想面面俱到,学生的印象越是模糊不清,结果事倍功半,事与愿违。教师讲授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正确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10]。②结合生活实际或临床实际病例,使基础理论知识有切实的载体[11],以帕金森病或癫痫等为例,讲解疾病发病相关的核团、通路及神经递质等,临床症状,目前的干预措施等,通过现象-问题-文献检索-讨论-总结,把一些微观、抽象和深奥的生理过程清晰、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使抽象复杂的神经生物学现象简单形象化,便于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增加授课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也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③积极介绍本领域最新的技术和进展[12]。神经生物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传播新近的重要研究成果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弥补基础理论教学的不足。可以介绍我们学系在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成果,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创立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激发医学生们探索神经科学奥秘的热情和动力,坚定医学生从事神经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决心。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展现语言及多媒体魅力的传统讲授、活跃激辩的研究讨论及创造问题情景,巧妙设疑的启发式教学等,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协作能力,密切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双向的学习交流模式,从而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鞠躬,吕国蔚,王百忍.神经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
[2]陈蕾,谢俊霞,陈文芳,等.关于研究生开设神经生物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48(1):84-86.
[3]邓雪妍.三结合课堂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7):62-63.
[4]洪柳.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1(36):21-22.
[5]尹艳玲,罗艳琳,李俊发,等.医学神经生物学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11(4):403-405.
[6]NormanGR,SchmidtHG.Effectonproblem-basedlearningcurricula:theory,practiveandpaperdarts[J].MedEduc,2000,34(9):721-728.
[7]唐亚平,刘燕平,杨宏宝.当前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法的不足与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096-1097.
[8]陈明,高天民.医学本科生神经生物生物医学教学经验谈[J].南方医学教育,2011,2(1):21-22.
[9]YangZY,ZhangAF,DuanHM,etal.NT3-chitosanelicitsro-bustendogenousneurogenesistoenablefunctionalrecoveryaf-terspinalcordinjury[J].ProcNatlAcadSciUSA,2015,112(43):13354-13359.
[10]韩文娟,徐晖.神经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医学生对神经科学研究的兴趣[J].吉林医学,2013,34(25):5307-5309.
[11]章北林,王金鹏,黄民.医学神经生物学实验课程设置及方法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0):771-772.
[12]郭晓姝,王东吉,韩玲娜.视觉神经生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3):175-176.
作者:杨朝阳 李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