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态足迹方法的优点和缺陷
生态足迹方法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把社会与自然界中除人类生态系统外的其他生态系统相联系起来,计算出“生态足迹”需求与“环境容量”的差值,从而得出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能够比较直观地体现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揭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及不同收入、技术水平对生态的影响,具有政策指导意义。其次,由于生态足迹的计算中引入了产量因子与均衡因子,因此,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各种类型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能够进行比较。最后,与其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比较,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比较简单,比其它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所需要的数据资料也更容易获取,并且能够计算世界、国家、地区、企业、家庭甚至个人的生态足迹,能够对时间和空间的可持续性程度作出客观度量和比较。另一方面,生态足迹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生态足迹模型没有考虑其他影响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一些根本问题,例如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而是仅仅从生物生产的视角去衡量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naturalenvironment)的影响。其次,由于生态足迹模型假设各类土地的功能是单一的,因此忽略了土地功能的多样性,导致生态承载力被低估。同时,生态足迹方法忽略了地下资源和水资源的作用。
二、我国对林业生态足迹的研究与应用
林地、林木、森林以及依托林地、林木、森林自然环境里生长的动物、植物与微小生物皆是森林资源的组成部分。促进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与经营,需要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资源的功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合理配置森林资源应以客观的自然条件情况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森林宝贵资源的现实需求为基础,以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健康的林业产业体系发展为重点。目前我国对林业生态足迹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仍然比较少。胡小飞(2006)等人对延边林区(1996年-2002年)的生态足迹作了研究与计算,研究数据表明:这个地域平均每人生态足迹一年一年地在下降,然而,平均每人生态盈余一年一年地在递增,平均每人生态足迹变化呈现出平稳态势,表明延边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该地区林业发展是可持续的,但是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陈余珍(2010)应用林业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对福建省1998年至2007年的林业生态足迹作了研究与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林业生态足迹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生态资源耗损大于积蓄的差额数字值逐年递增,生态负荷能力与生态足迹的差值越来越大,因而体现了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降低,福建省林区资源面临着巨大的消费压力。2011年,吕英等人用实证研究法对中国东北地区重要山脉(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可持续发展作了研究,通过对生态足迹比较研究,结论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山脉(大兴安岭)是以林资源为主的资源型地区,因此,平均每人生态足迹很小,生态可持续发展情况表现出生态盈余的状况。然而,通过进行动态比对研究,大兴安岭林区资源及湿地、草场等资源皆表现出退化的态势,生态足迹指数也表现出逐渐递增的走向趋势,生态盈余表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所以,大兴安岭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重视林区生态脆弱性为前提,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促进生态承载力逐步恢复增长,实现大兴安岭林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足迹模型运用于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意义
生态足迹测量方法应用于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意义在于:该指标是用于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占用的情况,将一个地区生态足迹的需求与供给进行比对研究,当生态需求大于生态供给的时候,也就是发生生态赤字的时候,此地区则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的发展模式;与此相反,将会发生生态盈余的情况,该地区的发展模式处于相对可持续性状态。所以,通过对林区生态足迹”指标的计算,能够判断林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通过对林区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动分析,能够对林区不同时间生态足迹需求与生态能力进行比对,进而能够得出此地域在实施相异政策或不同工程前后林地和草地生态承载力的变化;并通过数据对比发现管理环节及政策制定的问题或缺陷,从而作出更有针对性与更为有效的管理。生态足迹是评价与度量可持续发展状况与能力的一个主要指标,将其运用于林区,通过对林区阶段时间内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能够对林区的发展提出有效的改革对策与建议,使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降至最低,有利于林区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生态足迹模型为林区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论证、森林资源的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是林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和重要手段。
作者:冀冰 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