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索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对395名流动儿童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施测。结果:①相关分析发现:流动儿童生活事件与心理症状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不论是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两个维度,还是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症状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交互作用具有显著性(t=-2.174,P<0.05),说明社会支持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结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密切相关,其中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着有效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生活事件;心理健康
流动儿童(migration/floatingchildren)是指户籍在农村,在农村出生、生活一段时间后,随进城务工父母暂时居住在城市生活半年以上且具有学习能力的6-16岁儿童[1]。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流动,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己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由此产生的流动人口问题亦同样引起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很多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流入地同龄城市儿童,流动儿童偏离“常态”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容易表现出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2,3]。社会支持指的是个体从他人或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获得一般的或具体的支持性资源,包括亲属、朋友、同学、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学校和社团组织等产生的精神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具体有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4,5]。良好的社会支持能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6]。流动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和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由于人口流动的方向一般都是从农村到城市,与城市儿童相比,随父母流入到城市中的流动儿童其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属于“处境困难儿童”,他们不仅要适应城市新的生活环境,还要面临着多个方面的成长任务和压力。社会支持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7,8]。查阅目前有关文献研究显示,对于社会支持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结果:一种认为只有在有压力的前提下,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起调节效应;另一种认为无论是否存在压力,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均具有增益作用,即社会支持独立于压力之外。本研究旨在考察在流动儿童群体中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实证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河北省石家庄市城郊结合部的6所小学和3所初中学校,范围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年龄10~16岁,平均年龄13.5岁,以抽样学校中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12份,回收有效问卷395份,有效率为95.9%。其中,小学流动儿童267人(男生125人,女生142人),初中128人(男生71人,女生57人)。
1.2测查工具
1.2.1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htest,MHT)[9]周步成等根据日本铃木清等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主要适用于我国小学中高年级至中学阶段学生使用,较为适合于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共有100个项目,8个内容量表、1个效度量表,除去效度量表后全部问卷项目得分累加为全量表分,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越差。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每个项目有“是”与“不是”两个选项,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真实情况进行选择。1.2.2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Self-Rat⁃ingLifeEventsCheckList,ASLEC)[10]本研究选取该量表的五个维度,分别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健康适应因子,共24个条目。采用5级评定,从“没有”(1)到“极重”(5)。分数越高,表明影响程度越大。1.2.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SupportRatingScale,SSRS)[10]该量表由肖水源编制,共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考虑到流动儿童的实际情况,研究者对量表中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修改,如“同事”改为“同学”,“夫妻(恋人)”改为“班主任”,“儿女”改为“其他任课老师”,“配偶”改为“父母”,“工作单位”改为“学校”。对修订后的量表进行了小样本相隔一周的重测,l0个项目的相关系数在0.78-0.91之间。量表采用4点计分,分数越高,代表相应的支持度越高。
1.3测量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班主任的协助下统一进行测试,现场发放问卷,独立填写,当场收回。所得数据应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进行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
2结果
2.1社会支持、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流动儿童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P<0.01),即生活中负性事件越多,精神症状越多;社会支持不论是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两个维度,还是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健康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其中客观支持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与生活事件无显著相关。
2.2社会支持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
以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及二者的乘积项为自变量,心理健康评定总分为因变量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如表2所示,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正向的(t=4.117,P<0.001)。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交互作用具有显著性(t=-2.174,P<0.05),说明社会支持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即随着社会支持水平的增加,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随之减弱,心理健康情况愈好。
3讨论
本研究中,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负性生活事件越多,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社会支持越多,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愈好,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都能显著预测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研究结果还表明,在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中,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两个维度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相关,而客观支持与其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人口流动是现代社会一种普遍现象,随之而形成的流动儿童这一群体,他们面对新的城市环境和学校生活,以及以农民的身份出现在同龄的城市儿童当中,这种“居无定所”的流动特征必定在一定程度上给流动儿童带来生活上的应激性事件,从而影响流动儿童的生活和心理成长[11]。对流动儿童现象的关注可以是理解“流动”对儿童社会发展过程的影响,其实质就是考察环境与人之间的动态发展关系。在本研究中,考察的是环境变量——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说明,让儿童感知到周围环境的支持以及学会适时使用这种支持是儿童在“不利处境”的有效保护因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活事件与社会支持的交互项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呈显著水平。这说明在本研究中,社会支持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着纯粹的调节效应。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要给予流动儿童足够的支持,并且使他们感受和体会到这种支持以及能很好利用,会非常有利于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改善和水平的提高。流动儿童都处在生理、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他律”阶段,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教育、引导,家庭的支持功能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2-14]。一个亲密和谐的家庭会产生凝聚力、向心力,而相反状况的家庭则会具有离心力,亲子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和慰藉,使儿童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就会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损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成长。一个和谐公平的校园环境无疑对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益的。在和谐公平的环境中,每个个体都能充分发挥自我、共同成长,从而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这不仅能将其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还能将潜在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主要可以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视同仁,坚决避免出现歧视流动儿童的言语行为;在课外活动中公平竞争,让所有儿童都感到自己是集体不可缺少的一员;在社会活动中共同参与,共同成长,让流动儿童充分感受到集体带给他们的归宿感和荣誉感。
作者:杨会芹 刘晖 周宁 单位:石家庄学院教育学院 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
相关专题: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