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素质课程解决方案研究 - 社科学报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高职素质课程解决方案研究

时间:2017-01-21 07:17:38 来源:论文投稿

一、个案分析:在《沟通与口才》课程中增强关键能力(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能力)的实践探索

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是职业关键能力之二。《沟通与口才》课程是增强这两种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在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中开设较早的课程,每学期24个课时。该课程以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或合作等实用能力训练为核心,以模拟真实生活情境为背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生活与工作任务为驱动,以“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关键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和多元化考核手段,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生的形象思维较为丰富,掌握知识必须与一定的环境、背景相联系。因此,应本着高职生的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选择与之相关的领域进行教学,使学生易于理解并获得互动交流的学习热情。因为专业学习强调对未来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工作经验的掌握,是功能性的;而社会生活学习领域则是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至关重要的社会责任、价值观念、良好品格的养成教育,是人本性的,强调升华与迁移。能力发展有自身的顺序,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回归学习,使学生逐渐看到人性的复杂多面、世界的丰富多彩,从而积累一定的经验,形成生成性思维,获得在专业、日常生活、社会、伦理等各个层面整合行动的能力,在未来持续变化的生活情境与职业情境中能独立得体、有智慧、有能力地采取负责任的行动。课程内容包括沟通者必备的心理与表达素质要求、日常生活领域的沟通(家庭沟通、校园沟通、恋爱沟通)、职场沟通(面试,与上司、同事、下属、客户的沟通、跨文化沟通)等。教学方法则是实训与讲授比例各半,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分组的方式,易于学生讨论。实训内容根据课程进度,有故事讲述、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热点追踪、演讲比赛、角色扮演等,鼓励学生克服心理恐惧,敢于上台当众发言,逐步用流畅的普通话清晰地表达思想。

讲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反馈更改学习内容,通过讨论式、互动式、参与式及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言、互相合作的习惯。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创设教学情境、强化人生过程体验、保持教学反思、进行发展性评价;教师则训练学生分析判断、交流表达、合作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变化,为更好地与人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职教专家姜大源教授认为: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强调的是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过程性知识,一般指经验并可进一步发展为策略,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经验是策略的基础,策略是经验的升华。策略的构建、迁移和内化是建立在经验的获得、保持和使用的基础之上的。具体到《沟通与口才》这门课,即以学生实际生活经历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职业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就是落实姜教授所说的内化经验、生成思维、迁移能力、构建策略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对生活与未来职业的整体观察、发现结构关联、获得学习经验、形成经验能力,继而引导学生通过对自身经验、具体情境和学习主题的深刻反思,获得启发式策略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例如,讲授“与自我沟通”时,让学生明白:只有勇敢地承认内心的有限与丑陋,正视人世的不完美和人生痛楚的必然性,才能经历心灵深处的更新,才会有品格和行为的改变。因为“学生作为未成熟的个体,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教育不是规定学生的发展,而是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这就需要把学生的发展看作不断生成和创生的过程,从而关照学生的过去生活、当前生活和可能生活。这是从人性成熟到职业成熟的渐变过程,也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正如职教学者徐国庆所言:“职业能力是无法从生活背景中割裂开来的,能力发展涉及到工作和生活世界两方面,是一个由个体自行规划的主动过程。学习和能力发展必然是个体对自身经验进行背景确定并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发展的积极活动。”本着这样的理念设计课程与实践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认识到口才在人生各阶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还可丰富生活内容、提升内在素质,真正实现“沟通伴一生,口才显素质”的课程目标要求,使学生具备生活、学习、职业生存与发展能力。通过这些措施,能促使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充分发展潜能,全面发展能力,真正实现“全人教育”。如果推广至其他课程,则要细致地划分关键能力具体的内涵层面。按照麦可思数据公司的诊断结果设置相关课程,“缺什么补什么”。例如,针对我院毕业生离职率高的问题,应设置职业意识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与形式、课时总量、师资能力与教学方法、学习成效评价等因素,尝试完善基于我院特点、较稳定地凸显关键能力的课程体系。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内外兼修,获得职业岗位应知应会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二、措施与对策

1.借鉴经验,自上而下,形成制度。最早提出关键能力且高度重视培养措施的是德国,它在职业教育领域有着完备的培养体系,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培养责任。校企双方合作,保证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质量,使社会和受教育者都认同高素质的人才标准。我国目前对关键能力开发的理论研究还不深入,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也没有较完善的培养机制,行业和个人的认识不到位,参与积极性不高,标准体系也很不完善。这种状况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从业者职业素质的高要求及关键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政府应承担起推动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开发的职责,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法》,出台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此外,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成立关键能力培训考核机构、协调教育机构与行业企业间的关系,形成自上而下且有法律保障的制度。高职院校应继续呼吁政府、行业、企业三方更加关注高职人才培养机制,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加深校企合作制度化。

2.积极实践,自下而上,逐步推广。由于关键能力是职业综合能力结构最深层次的一种行为表现,其特殊的潜隐性决定了必须通过各门课程教学的整体力量来实现。关键能力的养成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行为的改变,这需要在学习或社会实践中长期而有意识地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关键能力难以通过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实现,必须借助整个教学过程全方位、立体化地构建,如课程、项目、实习(实践)、活动等。因此,要解构关键能力指标,提供多样化、新颖的教学(实践)活动平台。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和学习进程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块,各模块之间要有针对性、有递进性、能组合,使学生能选择学习内容及载体,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一线教师要不断探索、研究增强关键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提高其关键能力,在显性课程设置与开发等方面努力,采用自下而上、小步快进、逐渐推广的方式,设计好所任教课程的内容与方式,并在班级内试验,继而探索适应当前高职院校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经验。另外,还要多渠道、多角度地将其渗透至所有课程,使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目前,我院正在努力开发增强关键能力的综合素质教育显性课程,力求使之不仅只在课程设置中起结构性作用,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功能性作用。

3.采取激励措施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校园隐性课程,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各项关键能力。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校园辅助隐性课程开发方面取得较大成绩。例如,通过创建校园文化、开展社团活动、组织专题教育讲座、拓展社会实践等渠道在各层面得到渗透。“通过专题研讨、主题演讲、经典诗文诵读及征文等活动,训练学生交流表达、与人合作、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开展创业计划竞赛、计算机技能大赛、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训练学生的信息搜寻和数据处理、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创新能力;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读书会、英语俱乐部、英语口语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训练学生终身学习、外语应用的能力;通过科技文化节、科技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体育比赛、辩论比赛、素质拓展等体验,锻炼团队合作、配合协商、调整控制等能力;通过普法社团、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训练学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和纠纷的能力,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然地实现自我教育,提升综合素养。”我院创设了“准职场”环境,积极营造职场氛围,具体措施有:①建立集自我管理、服务于一体的职业实践型社团,使校园既是“学习园”又是“职业园”;②创立模拟职场的“校园公司”;③与企业共建“诸格靓”商铺、秘书事务所、法律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具有真实经营和服务功能的“校园公司”,通过真实的经营活动和经营任务,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提供真实的实践平台。这种隐蔽、间接的渗透式教育,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最好形式。此外,还应根据麦可思的调查结果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与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例如,规定每人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社团活动;对在活动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参加活动要计入综合素质教育手册,并作出次数规定,等等。作为隐性课程的校园文化,可更直接地令学生产生主观情感和意识判断,使学生的理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视野得到提升与扩展,人性美得以完全形成与释放。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杰克•韦尔奇认为:“成功的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职业关键能力为立足点。”总之,关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做到学校领导重视、制度保障、组织保证、资源整合、系部与职能部门的全力配合、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努力参与,等等。此外,还应通过综合素质研究室的整合协调,逐步形成长效机制,即确定、分解每一项关键能力的内容并开发相应课程,构建基于社会生活的综合素质课程体系,落实到课程之中,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确保关键能力真正得到增强,切实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对未来的适应能力和职业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戚国华 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高职素质课程解决方案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99756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论文投稿 枣庄学院官网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科学通报》 《上海人大月刊》 《中国药学杂志》 《炼油技术与工程》 《国家人文历史》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社会主义研究》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中国司法鉴定》 《电子世界》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