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追求返璞归真,面向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关于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其内涵为:第一,“生活即教育”为人类社会原有,自有人类生活产生即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伴随人类生活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相应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历史教学中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来”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获取历史知识,培养历史观情感。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可以让学生去观察一些老年妇女的脚和所穿的鞋,并且采访这些老年妇女。通过观察和采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了封建社会自宋代以来遗留下来的陋习:缠足,更深刻地感受到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摧残和压迫。又如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时,老师可提前发动学生去收集各个时期与人们生活方式有关的资料:各种票据、各个时期的照片等,并进行了解。通过收集和了解,学生就能比较感性地掌握各个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并且能比较理性地分析各个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原因。“到生活中去”,就我个人理解而言,就是要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历史观,高尚的历史情操,最后落实到自身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如学生在学习了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后,深刻地理解了缠足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摧残和压迫,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现,他就更能理解今天提倡男女平等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在行动上可能表现出尊重妇女等一些良好的行为。同样,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学生感性地掌握各个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理性地分析各个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原因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到今天好生活的由来,从而在行动上可能表现出来更热爱今天的生活,更愿意努力去为明天的好生活而奋斗。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息息相关的。历史教学要面向生活,要求教师构建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化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优化教学资源、善于利用学生的喜爱和活动,提供贴近学生的素材,通过场景的“旅行”,从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填鸭式”和“封闭化”的状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准确理解知识内涵,从而让课堂教学向书本、向生活、向社会全方位开放。这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都是一脉相承的。
二、注重有机结合,联系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陶行知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就多起来。”在他看来自有人类,社会就是学校。他提出“社会即学校”,主要在于要求进一步扩大教育对象、学习内容,从而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更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时,笔者讲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影响,如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措施和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表现,比如,中国花了6年时间才艰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中国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此时,笔者很自然地引入iPhone手机的生产过程:其研发主要来源于美国,基础元件制造主要来自中国,芯片制造主要来自韩国,法国和意大利在iPhone制造中也出了一份力:“意法半导体”公司生产制造了iPhone手机的“陀螺仪”组件,它可以让你的iPhone拥有重力感应系统。当然,最后的组装,超过85%是在“世界工厂”中国完成的。历史课堂教学既要立足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更要服务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发展。这样的历史课堂,不再仅停留于再现过去的史实,还注入了现实生活中易于为学生感兴趣的新鲜元素,从而落实教材基础知识点,做到把存在于生活中的历史和课本上的历史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升华课本知识,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汲取有益营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强调陶冶情操,为了生活
“教学做合一”作为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既是生活法,更是教学法。基于此,我们的历史课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教学目标。从实际出发,就要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的现有生活状态、了解生活发展的未来趋向以及对人要求的变化。社会发展所需的是品学兼优、视野开阔、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而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具有一定分析历史的能力,具有正确的历史观和高尚的历史情操。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时,笔者在教学前导入了影视视频材料《隋唐英雄传》,让学生谈谈他们印象最深的英雄人物。然后再引导他们学习课本或者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通过这样的活动,首先让学生明白了艺术作品与历史事实是有区别的。同时也就告诉了学生,学好了历史,对于生活哪怕是看历史影视也是有帮助的,而不仅仅是用于考试。除此之外,在教学中,笔者尽可能地采用现存于生活中的历史遗迹,历史图片等,开展“你是一名历史导游”的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又如,在教学了“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内容时,除了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辩论:他们哪些是民族英雄?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民族英雄”的含义,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融合形成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高尚的历史情操;再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可以将2009年的“圆明园兽首”事件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而且我认为重要的不是通过联系让学生记住“火烧圆明园”的史实而去应付考试,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课文和现实生活,树立“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样的正确的历史观。生活是教育的泉源,又是教育的归宿。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眼光看到了教育的本质,遵循着规律在伟大的实践中缔造着教育的真谛。其很多教育思想对当下的新课程改革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作为一线历史教育者,我们要充分理解消化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尊重学生主体,积极搭建过去已知史实贴近当前学生的生活及未来的生活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从而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学生在兴趣中参与、情感中体验、疑问中思考,在真实自然的主体活动中经历学习过程,引发心灵震撼,从而内省、反思,获得自身独特的领悟。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促进了发展,整个课堂学习充满生机、诗意交融、生命流动,富有成效。
作者:韩舒媛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二十九中
相关专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专业 供应链成本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