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绿色发展观论述 - 科技论文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绿色发展观论述

时间:2017-01-20 11:57:54 来源:论文投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与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发展道路的指导理论的形成过程。这种指导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由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以及习近平的“中国梦”“、四个全面”等一系列新思想构成一个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必定抛不开发展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国实际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也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出从朴素到科学、系统的变化过程,并且日益明晰其核心———绿色发展观。绿色发展观是一种新型可持续发展理念,所以经济、社会与自然的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致的。相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其“新型”就体现在:发展在思想指导层面上蕴涵绿色文化与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核;在途径上注重以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开展绿色教育等多种途径来实施;在动力上强调新科技的支撑。那么,绿色发展观是如何意蕴于马克思主义之中并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日益明晰的呢?

一、马克思主义与其绿色发展意蕴

所谓马克思主义,就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而努力探索总结出来的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大致有两种理解: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创学说即由他们所创立的观点和学说所构成的理论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列宁和诸多后继者丰富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显然它包括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主要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创学说,在某些条件下,也包括列宁、斯大林等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并没有明确的绿色发展的概念,但绿色发展意蕴隐含在他们的哲学与经济学思想之中。其一,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即人与自然的的一体性,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绿色发展意蕴的哲学基点。在他们看来,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以自然为前提并需要自然界提供丰富的资源做后盾,因为“人靠自然界来生活”[1],同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接受其支配,这样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所以说人与自然是一个休戚相关的有机整体。其二,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他们认为自然不可能无条件地为人类所服务,却可以给予人类追求合法需求。但是资本主义制度过度强调人类通过干预自然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和平相处,所以资本主义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其三,社会主义是消解生态危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唯一出路。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对自然无节制的破坏,会危机到人类的衣食住行甚至生存。社会主义因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定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2],注重社会各个环节、功能的协调。所以才能最终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解与共同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意蕴的重要内容与核心目标。但是,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进行绿色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具体的阐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我国自然条件的现实状况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努力探索符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对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科学。在实践探索中,绿色发展的理念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蕴渐浓,日益明晰。

二、毛泽东思想与其朴素的绿色发展思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实际,围绕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根本问题进行艰辛探索,揭示出中国革命的规律和建设的启迪,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中,形成了毛泽东朴素的绿色发展思想。其一是毛泽东在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一体性理念的指导下,产生了自然对人、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他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前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因素。如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3]。他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适应,强调不能对自然无限制地开发和消耗,所以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4]。其二是毛泽东提倡通过水利建设与绿化来综合改善生态环境。毛泽东认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想农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要想农业持续发展,必须搞好水利工程建设,所以全国上下大兴水利建设。关于绿化,毛泽东认为“:这件事情对农业,对工业,对各方面都有利。”[4]所以他向全党提出了绿化祖国的任务,并希望全国各地都能搞好绿化工作。随后在全国广泛开展植树造林运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生态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邓小平理论与其协调发展观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总结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围绕社会主义运动中失误的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揭示出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探索中,邓小平逐步形成了其协调发展观。其一,在认同人与自然的一体性的基础上,邓小平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他看来,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前提和基本条件,所以他继承毛泽东绿化祖国的思想和做法以保护好环境,并把对环境的科学管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当作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来抓[5]。这些思想及其实践,内含着绿色发展的理论精髓,体现的是人追求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其二,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邓小平认为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广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需要走法制化轨道。“加强环境管理,要从人治走向法治。”[6]所以,我国制定了森林法等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同时主张科教环保,即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发展的推广要靠科学与教育,使科技成为环境保护的生力军,教育成为环保和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邓小平这种法制环保、科教环保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内涵。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世纪之交,以江总书记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行艰苦探索,揭示出新形势下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执政党的建设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探索中,在继承前有的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其一,江泽民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当前的发展与将来的发展是世纪之交所面临的发展中的问题。对此,江泽民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7]实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既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又要考虑将来子孙后代的发展,决不能断了子孙的发展之路。[7]可见,可持续发展是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与重要内涵。其二,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江泽民提出环境保护要走多样化道路。首先是继承邓小平的法制环保、科教环保思想和做法。其次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只以工业价值为目标,还要特别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做到高科技、好效益、低消耗、少污染的良好局面。还有就是倡导环保的国际配合和合作。这些观点提出了环保实现路径的新思路,符合时代要求,更合中国国情,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绿色发展观。

五、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胡锦涛的绿色发展理念

新世纪初,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问题,科学分析全球绿色发展浪潮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符合我国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新境界。在对全球发展的科学把握和对中国发展的探索中,胡锦涛形成了绿色发展理念———蕴含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等系列思想里的核心理念。其一,绿色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思想的核心理念。生态、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但首先要有绿色发展理念的前提,这就是:“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8]才有“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8]的绿色发展的可能。换言之,科学发展的核心是绿色发展。同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是和谐社会的关键内容。他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8]因此,努力追求人和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容和要求。其二,如何进行绿色发展,胡锦涛指出,通过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绿色发展的途径。他强调,绿色发展,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型发展模式,降低能耗和物耗。这样通过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9]。这就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走科学发展道路的最主要的基本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绿色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念为哲学基础,历经中国共产党几代人在复杂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探索中不断成熟和完善的,最终完成了理论层面的探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按照十八大提出的的要求,怀着对“中国梦”美好愿望和追求,已经在实践层面开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制度设计和全民践行,这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发展观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作者:施德军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更多科技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绿色发展观论述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9578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工程图学学报 小木虫 投稿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微处理机》 《台湾农业探索》 《梅山科技》 《东华大学学报》 《科学观察》 《装备制造技术》 《耐火与石灰》 《职教天地》 《茶叶科学》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