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羌寨中的生态建筑 -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羌寨中的生态建筑

时间:2017-01-20 02:32:08 来源:论文投稿

1.羌寨民居生态建筑设计特点

1.1密集的营造与狭隘的街道羌寨民居群落布局紧密相连,建筑间仅留出可供通行的走道,户与户之间无严格的地面开敞空间。紧凑布局不仅有利于节约耕地,且利于抵御高海拔山区大温差的气候变化。弯曲、狭窄的街道空间阻滞风在巷道中的顺畅通行,还可在炎热的白天提供了宜人的阴影。厚重墙体聚集在一起,受到充沛的日照后最大可能地蓄热,使人夜后室内的温度平稳变化。而火塘与复合空间相结合又维持了室内的热稳定性。再者,密集的建筑群体布局有利于在不平的山地中创造出适宜人活动的平台。羌寨民居通常平行等高线布局,顺坡而下。户与户之间的距离很小,多在一米左右,密密集集的屋顶之间搭有木梁与木板联系,在二三层的标高上创造了一个立体的步行通道。1.2“空气间层”与“核心”空间为适应严峻环境,尽量减少维护结构中的热量流失,羌寨碉楼内采用了“空气间层”的营造方式。所谓“空气间层”是指利用建筑的筑造方式,在达到最主要的使用场所过程中营造的一系列建筑附属空间。在到达羌人民居的核心空间——主室过程中,有着多个层次,这就是:室外——厚重的石砌墙——底层牲畜舍——二层围绕主室房间——主室——顶层的罩房。主室的空间被层层包围,上下左右全被其他房间把外界恶劣环境隔离开来。白天阻止了强光和热辐射进入,夜晚则对冷空气预热,缓解内部热空气的损失,增强了堂屋内的热稳定性。从物理学角度来看,这不失为“保温隔热”的好方法。川西北的高原地带冬夏两季温差大,对于羌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影响。除了游牧时期的帐篷外,羌寨碉楼后来的发展中有夏室与冬室的设置,尤其是夏室出现。主室就是主要的冬季用房,而夏室多在冬室的上面一层,一方面加强冬室的隔冷保温效果,另一方面还可获取较好的通风效果。夏室的开窗洞口较冬室为大,通常占整个房间面宽,窗户由木材制成。碉楼主要从天窗向外通风排烟(如图2-2)。烟有着固墙、熏屋、防蛀的功效,二楼厨房产生的烟对民居的木构件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烟熏可使木构件干燥,从而提高其耐久性。羌民还可通过地板的开洞来控制烟的走向,在三楼设有储烟层,正好把炊事余热作为热源二次利用,无需用烟草专门熏肉。这一“绿色”的思想及能源循环利用技术,值得借鉴研究。1.3采光通风与墙体洞口为适应昼夜温差大的高寒山区气候,羌寨建筑的围护系统墙厚窗小、“实多虚少”,使室内保持相对稳定适宜的温度。迎风背阳的一面,基本上不开窗或只开小窗,减少寒冷气流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背风向阳的一面则适当开窗,获得必需的日光,而且洞口断面多呈梯形,内宽外窄。顶层有罩房和晒坝。罩房遮挡寒风对于晒坝的影响,罩房抵风的墙上有一两米左右的洞口、根据需要时可以将其打开,立即可获得强烈的通风效果。羌寨民居除了因恶劣环境所需的封闭形态外,尚需适度的开放,解决一定的采光通风问题。厚实墙体上外小内大的窗洞口,呈楔状(如图2-3),这种形式的窗洞具有采光、御寒、隔热、通风、防盗、防御等多重功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处理手法就是高侧窗的应用。在垂直的围护墙体与水平的屋面交接处,通常都有约25-30厘米左右高、50-60厘米宽的洞口间以黄刺或油竹竿。高侧窗不仅可以取得很好的通风效果,而且通过高侧窗的光线可以最大限度地投射到房屋的深处。1.4昼夜温差与墙体构造羌寨民居,就近取材,利用附近山上的土、石等资源,为了减少昼夜温差大对于墙体的影响,当地人民创造出了许多技术方式,如理县桃坪,先在选择好的地面上掘成方形的深一米至两米左右的沟,在沟内选用大块的石片砌成基脚。宽约三尺,再用调好的黄泥作浆,胶合片石。石墙自下而上逐渐见薄,逐层收小。屋顶结构层次由下至上分别是主梁、掾子、劈材层、竹杆、黄刺、棕耙,颇具民族特色。而有些地区的并无片石可用,于是羌人掌握了一套精湛的夯土技巧,用当地黄黏土夯制房屋,甚至夯制防御用的高碉。夯土民居的建筑形式和特征与石砌碉房大致相同。生活在茂密森林附近的羌族聚落便利用充分的木材资源,其羌民居主要为木质结构,屋顶为人字坡斜面,内部以穿斗木构做支撑,以木板为墙体,用夯土或垒石围一面防风墙。1.5屋面与地面羌寨民居爬坡错落形成了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35厘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同时又保证了室内“冬暖夏凉”的舒适需求。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如图2-4)。羌寨路面由称为“透水地面”的石板铺筑而成。此种路面在下雨时迅速渗透雨水,而有助于排洪。其次会吸收大量的太阳的辐射热量,从而避免热岛效应,通透“地气”的功效,使地面夏天凉爽,冬天暖和,雨季透水,冬季化雪,大大提高了居住的舒适程度,极具生态作用。

2.结语

羌寨民居在在长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适应过程中,凝聚了羌民与环境共融的高度智慧,在聚落选址、空间布局、建造技术等方面,崇尚自然,与自然环境融合,体现了精湛的营建技艺,自成体系,特色鲜明;羌寨民居成功的生态适应性营造手法与现代建筑技术手段相结合,值得在当今城镇社区规划与建设中加以借鉴。

作者:高明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羌寨中的生态建筑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93830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九江学院学报 美国金融监管机构

相关论文

种子版面费

论文百科2017-03-19 18:01:34

陕西中医药学会

论文百科2017-03-18 18:04:47
相关学术期刊
《吉林气象》 《四川电力技术》 《中国石油石化》 《中华武术》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党史纵横》 《天津电大学报》 《中国畜牧杂志》 《文化纵横》 《化工进展》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