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案例教学法在教育中效果探索 - 社科学术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谈案例教学法在教育中效果探索

时间:2017-01-19 13:41:49 来源:论文投稿

1教学效果

《护理营养学》课程结束,学生以无记名形式填写自行设计的案例教学法教学质量评估表。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管理与分析。在数据录入阶段,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功能进行一致性和逻辑性核查,实施质量控制。案例教学法教学质量评估表包含3个维度,22个条目。即教学内容6个条目,教学方法9个条目,教学效果7个条目。通过专家咨询、论证、审核,完成量表的编制、修订与完善。评估表采用Likert5级标准(好、较好、一般、较差、差)。根据量表条目,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测评,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2结果

2.1教学内容评估84.82%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时能够紧扣知识核心,案例与理论内容相一致。加深知识认知,帮助学生理解的占80.65%。认为结合护理专业临床实践特点的有89.29%;案例内容生动有趣的为80.95%;案例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占76.49%;认为案例中的问题设置较为合理的有84.23%。

2.2教学效果评估85.11%的学生认为增加了学习《护理营养学》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的时时引导,增加了师生互动(76.38%);案例教学中能够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进行讲授(79.17%);增进了人际沟通交流技巧(77.08%);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79.76%);提高学生分析(79.77%)与解决问题的能力(74.41%)和创新思维意识(79.16%),以及团队合作精神(72.02%)。有75.89%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印象深刻。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79.46%的学生认可案例教学法授课;仅有8.34%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效果较差或差。

3讨论

3.1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应用为案例教学法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其思考和探究的兴趣,增加案例使用的灵活性,拓展教学空间。案例教学法内容生动、有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过渡性链接[4]。加深了护生对《护理营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又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研究改革[5]。角色扮演、情景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从病人的角度看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护理观念和职业素质[6]。

3.2案例分析与讨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分析、创造能力,善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学生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提供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的场所。讨论中教师巡回与指导,能确保紧扣主题、顺利展开。将案例教学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链接、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营养护理实际问题。

3.3小组学习是案例教学中训练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学习者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提升学习自主性、扩展学习角色定位、激发创造潜能。

3.4学生是案例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的主体,是教学中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发挥组织、引导作用。案例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即学生由配角转为主角、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师由主角转为主持、由独演转为参演。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主体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过程,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探索学习的模式[7]。

3.5传统教学法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理论知识的讲授较为系统,有利于学生掌握与熟悉,提高教学效率。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践需要教师高超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和学生充分准备与积极参与。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可以发挥两种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绝非单纯形式上的改变,而是涉及到课程设计、教学资源支撑以及考核形式等多方面的改变[8]。案例必须与课程有机结合,反映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

3.6本次研究只是对案例教学法在《护理营养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了初步尝试,奠定了案例教学法在《护理营养学》教学研究基础,尚不能完全代表案例教学法在《护理营养学》中的教学效果。建议在后续的教学研究中进行重复研究,为今后高等护理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领域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

作者:郝萍 崔蓉 王彦茹 梁芳 江月英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更多社科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谈案例教学法在教育中效果探索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91164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计算机在线考试系统 关于旅游管理论文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比较管理》 《新作文》 《商务周刊》 《产权导刊》 《江苏造纸》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运动与健康科学》 《农业工程技术》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