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素养与德育工作双赢发展研究 - 行业经济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音乐素养与德育工作双赢发展研究

时间:2017-01-19 07:33:20 来源:论文投稿

一、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一)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古往今来,所有的音乐作品要么反映精神、反映人生的真谛;要么揭示社会生活本身的规律。战国时期公孙尼子在《乐记》中写道:“乐者,所以象德也。”意思是说,音乐是为了进行德行的教化,音乐是为道德服务的。音乐教育寓教于乐,寓情于理。优秀的音乐作品,成功的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反之,则会使人精神颓废,心灵扭曲。而音乐家们正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素材的积累,才创造出作品来。

(二)音乐教育在促进德育教育发展中的优势

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可以迅速快捷的和人的心灵情感沟通,让人们快乐愉悦的走进音乐所营造的情感境界。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欢快律调、动感的艺术,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养料,使他们的心情悠闲自得。音乐与情感水乳交融,音乐教育由情至意、因情致行、意行互动的特点能让人的内心情感得以流露,使受教育者容易与音乐本身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实现陶冶学生性情,增强学生自我控制情绪与行为的能力。音乐有着较强的功效性,特定的音乐教育可以直接激起学生相应的情绪感应,从而使道德教育效果更好。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大批优秀音乐作品至今都能让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如《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松花江上》等作品至今都能燃起人们保家卫国的慷慨热血。

(三)加强德育教育可以有效的促进音乐素养的发展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任何音乐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创作者所生存的环境。所以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道德因素无不来源于创作者自身的道德情感境界。加强德育教育,一方面可以指导音乐创作者创作出符合道德审美要求的作品,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和培养广大听众的道德审美情趣,促进音乐素养水平的发展。近几年,随着音乐商业化模式越来越明显,许多音乐创作人功利心态作祟,作品忽视了音乐本身的精神内涵,而一味的迎合人们浮躁、物欲的心态,追求片面的商业利益,出现了不少靡靡之音,这些作品就像流行感冒一样,虽然没有较长生命力,却会在短时间内使人们的精神审美走入歧途,但最终还是会因为它偏离道德主线而被人们所抛弃,其危害不小。可见,加强德育教育,提高人们的审美要求,有助于音乐素养的发展。

二、“河传”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双赢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前,高校音乐教学大部分还只是局限于课堂教学,且存在课堂教学质量不佳,音乐课堂流于形式,忽视音乐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现象。开展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辅助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而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实现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

(一)思政课走进音乐课堂

音乐教育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作用,音乐教育寓教于乐,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整合的主渠道和一线阵地。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和表现力的同时,净化心灵,升华情操,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师应挖掘教材内涵,发掘德育资源,根据每堂音乐课的教育目标展开,在音乐中激发学生汲取德育力量的热情。当前,高校思政课程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地位。单纯的道德宣教不仅不能吸引学生,甚至连老师自身讲起来也不是那么底气十足。河北传媒学院思政教研室结合我校专业设置特点,将思政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实现1+1>2的课堂教学效果。其中较为成熟的案例便是思政课与表演课堂、音乐课堂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将思政课程的案例、德育思想融入到小品表演、音乐剧中,另一方面,同一部表演、音乐作品由艺术专业老师和思政老师分别进行讲解,从美育和德育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这样以来,学生既受到了本专业的训练,同时也受到了德育教育,且教学效果要远远优于单纯的课堂教学。案例:《改革开放经典歌曲》鉴赏与思政课的结合1、课时:6课时,其中占音乐鉴赏课4课时,思政2课时2、授课方式:启发式教学,音乐鉴赏老师引导教学,与学生互动,思政老师参与互动、点评,将思政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3、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改革开放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代表,通过作品反映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思想、精神面貌,通过音乐作品诞生的实践,结合思政课程的知识点,区分改革开放所经历和即将经历的不同阶段,了解并掌握改革开放各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的。4、欣赏曲目:《祝酒歌》、《我爱你,中国》《希望的田野》、《冬天里的一把火》、《我的中国心》、《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从头再来》、《走向复兴》等。5、教学评价方式:每人以《音乐中的改革开放》为主题,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生活、精神追求方面的发展变化。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强化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个大学不光要有大楼、大树,更要有大师。一个学校气质的体现在于校园的文化氛围,一个有良好的德育教育和音乐教育氛围的校园说明这里不仅存在大师,更存在艺术和高雅,更懂得品味和欣赏。河北传媒学院通过开展各种学生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和音乐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实现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双赢发展。将革命历史歌曲寓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中,发挥音乐教育感染性的功能是音乐教育的美学特征的突出表现。爱国歌曲作为学校爱国教育当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新中国建设中都给中国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在汶川地震中,在“非典”时期,在舟曲泥石流中,河传学子以绵薄之力帮助灾难中的人们拾起重建家园的勇气和信心。利用音乐教育的这种感染性特征,发挥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演”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感和人的内心感受的,所有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东西,都能用音乐来倾诉。河北传媒学院自2008年便率先引进“音乐理疗”这一先进理念,并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现在这一课程已作为选修课程之一,并与心理健康工作相结合,用于学生情感疏导。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音乐教育相结合,发挥音乐教育净化和调节的功能,使音乐作品本身的思想情绪占据学生的整个思想意识,进而使学生排除种种杂念,使心灵得以净化。

作者:张家璇 宋超 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更多行业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音乐素养与德育工作双赢发展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89890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 广州体育学院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商情》 《内蒙古社会科学》 《教育》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甘肃轻纺科技》 《科技档案》 《大众用电》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 《广东建材》 《初中生优秀作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