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说企业文化在教育中渗透途径 - 社科历史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略说企业文化在教育中渗透途径

时间:2017-01-19 06:46:49 来源:论文投稿

1.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虽然都属于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尽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但它们在建设主体、目标、途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表现在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学校制度与企业制度、学校行为与企业行为、以及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要想让学生真正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就要通过校内教育和企业实践教育相结合来实现。

2.感受与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人的认知规律统计,你听到的东西可能记住25%,写下来的东西可能记住50%。自己亲自做一遍的话可能记住70%和别人一起做过的可能会记住90%。由此可知,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或课外活动的主角,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和感悟,就能真正接受教育,真正理解企业文化内涵,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企业文化渗透途径

企业文化的渗透是要将注重企业文化教育这一理念融入教学方案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各个教学环节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

3.1.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训室建设感受企业物质层文化

3.1.1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解企业文化内涵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纲领性教学文件,它的制定所包含的内容决定着学生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是否全面,一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够体现文化基础知识、职业基础知识、职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拓展知识,大多未能将企业文化内容纳入方案。结合课题研究,在钢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新生参观八钢厂史馆、钢铁企业文化读本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在校学习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

3.1.2实训室建设模拟现场操作室感受企业氛围

实训室建设贴近生产,操控系统构成来自于真实生产环境模拟,监控系统来自于实际环境仿真,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流程岗位配备符合企业实际,实训管理流程与生产管理流程相同,实训操控结果符合实际工艺模型,可以按班次进行连续生产实训,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同,感受企业氛围。

3.1.3认识实习建立企业物质层文化感性认识

通过一周的下厂认识实习,感受企业厂容厂貌、企业的工艺设备、企业的工艺设备特性,了解厂徽、厂旗、厂服、厂花、厂歌、企业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企业造型或纪念建筑等物质层文化的物化标志。

3.2通过学校管理制度制定体会企业制度层文化

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体现钢铁企业文化,如校训:“崇德尚技、百炼成钢”;专业建设理念为“贴近企业、贴近生产、贴近岗位”;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教师有企业锻炼经历、“双师”素质等要求;宿舍管理制度中按企业定置管理规范宿舍内物摆放;班级管理制度和优秀班级评比办法按企业班级评比办法按月量化班级成绩等。

3.3通过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践行企业行为层文化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化”,它包括学生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等。这里谈的行为层面主要指学生的行为层面。为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制定《学生一日生活制度》,包括有作息制度、上课制度、自习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就餐制度、就寝制度等。

3.4通过学校课外活动组织、入厂实习实践内化企业精神层文化

3.4.1课外活动为载体认同企业精神文化

文化执行的关键在于认同和内化,根据全国各大钢铁企业规定的职业道德和人才队伍建设理念,我们整理了十大钢厂员工行为规范素质,将出现在四次以上的重点词作为学校在校期间的培养目标,通过活动安排认同和内化企业文化主要通过讲座、优秀毕业生交流、电影欣赏、读后感、《从校园人到企业人》视频观看等形式,将不同主题活动安排到每学期,详见表1钢铁类专业主题活动方案。

3.4.2入厂实习实践内化企业精神文化

充分利用学生在企业实习机会,下发顶岗实习笔记———企业文化感知手册,手册是学生顶岗实习期间除专业实习日志以外的有关企业文化方面内容的记录,意在引导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去体验和感悟企业文化氛围,强化准员工意识,达到培养学生从业素质的目的。手册要求结合自己顶岗岗位,从企业概况、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劳动纪律要求、企业考核管理办法、工作岗位职业道德要求、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师傅情况等方面,进行咨询、收集资料,详细填写相关内容。

作者:王海燕 单位:新疆工程学院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略说企业文化在教育中渗透途径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89727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会计毕业论文 论文发表期刊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核电》 《环境保护科学》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铀矿冶》 《记者观察》 《浙江创伤外科》 《健康》 《中国抗生素杂志》 《职教与经济研究》 《中国药品标准》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