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树立管理人员专业化观念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高校的业务范围和社会功能日益扩大,内容更加广泛,划分也更加详细,使高校内部管理的专业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对科学、高效、专业化的管理需求越发紧迫,高校管理人员作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职业的需求和条件逐步成熟,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定位开始逐渐清晰,这就要求在高校管理中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理论,强化高校管理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理念,彻底改变过去“业务不行搞管理、管理工作谁都能搞”的错误认识,重视高校管理队伍建设,为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和政策环境。
2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明确高校管理业化定位,深化教育职员制度改革
专业化定位是高校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必然结果。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设一支与高校管理目标和具体管理工作高度协调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大学管理队伍,并把他们配置到适当的岗位上,积极的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管理人员潜能的最大开发和现有能力最有效的利用两个方面来改进大学内部管理和逐步提高效率。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必须要有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教育职员制就是保障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制度安排。我国高校教育职员制改革从1993年开始,经历了前期制度酝酿阶段、启动试点实施阶段,到现在改革进入深化阶段。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49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高等学校的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这就将高校管理人员的职员定位正式确定下来。2004年人事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关于高等学校职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讨论稿)》提出了教育职员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教育职员制度要求重新定位高校管理人员,明确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的关系;建立高校教育职员制度,是从根本上建立一套反映大学管理岗位层次、类别和职员专业水平、工作能力的职员等级系列,并在岗位聘任、履职考核以及相应待遇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适合大学管理工作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并且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在直属5所高校首先开展职员制度试点工作,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适应学校管理队伍特点的较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理顺了校内人事关系,做到人员合理分类管理,使管理人员有了较明确的定位,强化了岗位职责和岗位管理,促使高校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
3建立健全高校管理专业化人员的选任管理机制
对管理人员职业制度化的保障,需要建立健全管理人员的选任管理机制,包括职级分类、岗位设置、任职资格、岗位聘任等。职员职位、职级分类和岗位设置是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科学系统的分类制度和岗位设置是教育职员制度专业化建设的最重要体现,涵盖横向的职系划分和纵向的职等、职级划分和岗位设置。教育部《高等学校职员制度暂行规定》中将高校职员职级分为三个职等和十个职级,并对教育职员的总编制数额和各级职员的结构比例提出了指导性建议。高校应该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在确定职能、结构、编制的基础上,根据管理工作的重要系数、繁简、难易程度以及高校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设计职员的分类管理制度,进行职员的岗位设置,制定岗位说明书,确定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和任职条件,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实行总量控制、按需设岗、择优聘任、以岗定薪、合同管理的聘任制度,建立起以岗位管理和绩效管理为中心、权责明确、能上能下、岗变薪变的用人机制。
4完善高校管理队伍培养、考核、激励等用人机制
培训制度是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实现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建立管理人员培训的制度化和系统化,设立专项培训经费和成立专门培训领导小组或机构,保障培训常态化开展。培训内容要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应包含职业道德,管理理论,管理技能和业务知识等;培训的形式可采取岗前培训、专项培训、专题研讨、参观考察、国内外研修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管理人员学习培训的考核,促使其超越事务性工作,思考和研究管理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岗位聘任和职务晋升中,根据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的要求,可明确规定必须经过的专门教育与培训及其内容和要求。考核和评估制度是促进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重要制度。考核是以管理人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为依据,对其工作绩效进行评定。高校要根据不同岗位的职能、特点和专业要求,明确考核标准,制定科学的分类考核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分别进行考核;要制定和严格执行考核程序;在现有考核等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考核结果等次,拉开考核差距;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结合起来,真正实现考核制度的激励功能。激励制度是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激励制度包括晋升制度、薪酬制度以及相关的工作保障制度。一方面,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直接促使管理人员对自我专业发展的追求,专业发展的最直接目标,即专业职级的晋升,是专业人员组织评定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衡量标准,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职级晋升机制,形成正确的行为和价值导向,是激励制度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合理稳定的经济收入是专业人员不断追求专业发展的物质保障。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与教学科研管理人员比较相对较低,专业能力和工作绩效不与管理人员收入挂钩,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结合起来,实行业绩奖励制度,建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全面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促使管理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自己的专业领域,促进学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作者:冉屏 穆婕 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相关专题:连续釜式反应器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投稿
[asp.net电子商务网站论文]ASP.NET在电子商务网站中的
建筑设备论文2017-02-05 16: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