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文化网络传播困境及对策 - 社科学术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民俗文化网络传播困境及对策

时间:2017-01-18 20:24:52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民俗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认同,其借助网络传播扩大了传播范围。在此过程中,传播主体在传播主动性、内容、效果方面陷入了困境。加强民俗文化传播应以受众需求制作内容、整合传播载体、树立品牌意识等几方面提升民俗文化的影响力。

关键词:微信;民俗文化;张家界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民族长久沉积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集成。而在现代化、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民俗文化逐渐被简化、抛弃,不少民俗节日和民俗习惯被民众遗忘了。随着网络的发展,公众开始文化寻根,不少传播主体利用网络传播地方民俗文化。张家界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在20世纪末其因优美的自然环境闻名于世。同时,张家界是多民族聚集地,主要有土家族、苗族、白族、回族等。多民族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但相对于张家界旅游业迅猛发展的速度,民族文化传播表现出滞后性。虽然张家界地区的传播主体都有意识地利用网络传播张家界的民俗文化,但传播效果不明显。本文通过对微博、微信、网站等多种网络传播载体传播内容进行内容分析;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现今张家界民俗文化网络传播面临的困境,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一、民俗文化传播的困境

各地区传播主体从互联网的兴起至今,不断更新传播载体和形式,利用网络传播民俗文化。但受到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民俗文化的网络传播效果不明显。(一)传播主体缺乏主动传播意识,受众被动接受网络传播民俗文化传播,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传播主体的专业性和主动性,主体的主动性影响着受众了解民俗文化的程度。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多处于被动传播状态,主要表现为:互动频率低,留言不回复;后台维护不及时;传播民俗文化内容较少,信息传播滞后,更新慢;内容多为说教,信息同质化现象等。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微信是国内最大的APP,全球用户超11亿。[1]2015年,微信每月活跃用户数5.49亿,近80%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2]根据问卷调查得知,每位受众至少关注了5个微信公众号,60%的受众关注的公众号里没有推送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而有74%的受众表示愿意阅读、转发公众号推送的民俗文化信息。面对庞大的受众群体,传播主体虽然利用微信公众号传播民俗文化,但内容、数量与受众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传播主体缺乏推送、更新民俗文化内容的意识,同时缺乏主动服务意识。网络载体中,基本都有互动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载体的互动方式基本形同虚设,留言、在线咨询无人回复,只有旅游网站的在线咨询回复相对及时。部分网站主页中还存在子网页点击打开出现空网页、无法连接等现象。(二)传播内容更新滞后,难以满足受众需求网络的发展,新型接收终端的出现,增加了受众了解民俗文化的渠道,丰富了民俗文化内容。内容、数量增多,质量却没有提升,内容同质化、枯燥;传播符号单一等现象一直存在,而37%的受众认为内容更新滞后是影响张家界民俗文化传播效果的原因之一。在对各载体传播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统计后得出,内容更新滞后主要表现为:一、载体关于民俗文化的内容传播不多且少有更新,网站主页相关民俗文化内容1次更新后再无添加;众多信息1天之内全部更新;1年内信息更新量少于10条的载体占样本总数的40%。张家界民族事务委员会官方网站,民族研究板块共21条信息,最后更新日期为2015年9月15日。民族知识板块共5条信息,内容关于张家界地区土家族、回族、苗族、白族的源流及习俗文化的介绍,发布时间均为2013年5月29日,之后最新更新日期为2015年9月16日。二、活动报道不及时,事后传播居多。张家界民俗活动举办频繁,各载体均参与活动传播,但多为事后总结报道。前期活动宣传内容少,事中现场传播不及时,导致公众无法了解活动举办情况。民俗文化内容编写参差不齐,传播符号单一,表述简单不够生动,难以满足受众需求、吸引受众注意。同时,在民俗文化传播中,内容制作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首先,专业民俗文化传播内容、种类丰富,但专业性强、内容枯燥,多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保护和各种政策条例的解读。其次,非专业性网站传播内容虽通俗易懂,但内容口语化、简单化、同质化,受众虽能理解,但不能延伸。(三)网络传播力度不强,传播效果微弱网络媒体多以转载为主,原创内容不多,导致民俗文化同质化。同时,专业传播张家界民俗文化的载体不多,多结合时政新闻、政策宣传等。内容传播也以转载信息为主,自创性内容不足。在张家界市党政门户网站中点击“旅游咨询”,其中内容为《张家界日报》中相关旅游的新闻报道,虽然张家界地区官方、企业、个体都有意识利用网络传播民俗文化,但内容无针对性,效果不明显。官方网站传播无专门板块介绍地方民俗文化,多数内容为条例及政策传播、知识普及,内容枯燥、缺乏趣味性。论坛旅游攻略对张家界民俗文化的传播多为美食,而且仅一笔带过。在旅游攻略传播中,个体传播主体具有随意性、不够系统的特征。各类传播主体在传播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仅围绕自身媒介发展的需要,有选择性地传播民俗文化内容。导致民俗文化传播内容无特点、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够等,从而影响了民俗文化的传播效果。

二、解决民俗文化传播困境的建议

在网络信息海量化的今天,凸显民俗文化网络传播过程面临的困境,如何在众多地区都利用网络传播当地民俗文化的环境下脱颖而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以受众需求为导向,丰富民俗内容在调查统计中,不同的传播主体为满足自身载体的发展,都会加入民俗文化的传播。但大多传播内容都依据自身载体发展对内容有所取舍,很少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来制作内容。要改变这一现象,传播主体应掌握公众了解民俗文化的目的,以公众需求编写民俗文化内容。根据问卷调查得出,有1/3的受众是以旅游攻略为目的来了解张家界的民俗文化的,特色饮食、民族服饰、节庆活动是受众最感兴趣的前3项。因此,传播主体一方面要以张家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打造民俗文化旅游路线,深入介绍民俗文化景点、美食、建筑等。另一方面,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自驾游、个人游成为热点。为避免个体对景点了解不够,可让用户利用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来获得介绍张家界民俗文化历史的说明性文字;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近期的景点活动、门票优惠等相关内容;利用免费Wi-Fi“摇一摇”的方式获取景点视频解说等。利用移动互联网传播民俗文化不仅满足了受众需求,丰富了民俗内容,还带动了张家界的经济发展、扩大了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播范围。(二)网络传播载体整合利用张家界地区的传播主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网络传播载体来传播民俗文化。从最初的PC端口到移动互联网,不断更新传播载体和形式,扩大民俗文化的传播范围。但在多年网络传播民俗文化中,71%的受众认为民俗文化传播效果不大;40%的受众认为传播力度不够是影响传播张家界民俗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传播主体之间应加强联系、整合资源,共同传播。传播载体利用民俗文化活动,利用各类传播载体的特点,分阶段传播。事前做到多种载体共同传播,利用视频、微信等形式宣传造势,激发受众亲身参与活动的兴趣。事中利用微博、直播平台进行现场直播,让受众了解活动发展进程。事后整合内容,全面传播,扩大影响力,形成定期民俗活动,以便传播民俗文化。多类网络载体整合利用,除了不同载体、不同传播主体,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也应相互合作,扩大民俗文化的传播范围。(三)树立品牌传播意识民俗文化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要将张家界民俗文化传播出去,两者传播应同时进行。传播主体在传播民俗文化的过程中,以物质文化为基础,非物质文化为补充,树立品牌传播意识,提升民俗文化传播价值。以活动为依托,进行同名网站传播。以张家界《魅力湘西》为例,《魅力湘西》以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为基础,用歌舞剧的形式传播湘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活动,深受观众喜爱。《魅力湘西》带着地区民俗特色走向国际,扩大了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播范围。之后,还推出了《魅力湘西》的同名网站,除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增添了在线预订、电话咨询等项目,利用二维码来传播民俗文化,让公众全方位地了解地区文化。以已有节日为基础,定期举办民俗活动。张家界是多民族聚集地,民俗活动多样。树立品牌意识,以已有的节日为基础,逐渐扩大传播范围。张家界以土家族、白族为主,较有影响力的节日为土家族“六月六”民俗文化节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张家界土家族“六月六”民俗文化节已成功举办6年,活动的表演内容以土家族传统习俗为主。而张家界的元宵灯会则汇集了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多民族的民俗活动。元宵灯会吸引了近20余万人参加,其中还有不少外国友人。树立品牌意识,应建立在已有的活动、节日的基础上,重点传播、创办品牌,形成独特的地区民俗文化。

三、结语

利用网络传播民俗文化并不是一种形式上简单的传播,应利用网络传播载体的特点,整合资源、共同传播。让受众了解地区的民俗文化,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民俗文化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难,但只要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从多方面进行调整,势必将扩大民俗文化的传播范围和效果。

作者:田瑶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社科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民俗文化网络传播困境及对策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87563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2015年旅游市场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互联网周刊》 《电化学》 《传感器与微系统》 《青海学刊》 《能源化学》 《江西农业》 《保密科学技术》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中国热带农业》 《时事报告》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