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L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模式及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目前存在尚未建立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审批模式、贷后缺乏专业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计量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整个信贷管理的服务制度尚不完善的问题。为更好地保障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从开拓新的信贷业务创新模式,建立完善的人才队伍,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等方面提出加强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完善L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关键词:信贷风险;风险防范和预警;信贷服务;产品创新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加强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降低信贷风险,促进银行的长足稳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L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在保障银行稳健经营方面还存在欠缺,因此提高L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改善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的渠道与环境,实现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双赢,既是当今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L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良性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中的信贷风险主要指贷款发生损失存在不确定性,即银行债务人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无力偿还贷款,甚至导致本金和利息无法收回的坏账损失。
一、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L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方面采取了诸多的方法和措施。本文主要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产品和风险管理流程两个方面分析L银行在这方面主要做的工作。
1、设立小企业业务专营管理部门
设立了专营机构16家,分设10个业务部,分布在各家支行及业务团队,业务覆盖各个行业和领域,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规范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流程
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时效性很强。为了更好更高效地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L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部根据业务开展的需要,优化操作流程,完善机制建设,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业务流程,规范小微企业信贷业务。3、构建小微企业贷款监管体系L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进行监管,注重合同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合同中从贷款发放、贷后资金、贷款偿还等全过程管理,明确贷款违约事件发生时责任方应承担的相关责任,以合法的法律手段维护银行的合法利益。L银行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和资产保全部的作用,在各分行成立分行预警控制小组,打破总行预警风险的机制,提高分行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通过风险预警机制,掌握全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情况。截止2014年底,L银行的风险预警贷款主要是单户担保和联保方式的贷款,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钢贸行业,占比达20%以上。
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未建立专业的小微企业信贷审批模式
(1)现有信贷审批标准不适用于小微企业。L银行针对大企业和小微企业采用的审批信贷流程、信用评价标准并无太大差异,业务审批与大企业的信贷业务流程一致,这种同标准的信贷审批模式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短平快”的资金需求,缺乏使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简便的操作模式和标准化的产品流程,高标准和高门槛的要求不适合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2)贷款种类单一且市场同质化。一方面是产品单一且推广容易受阻,现有的这两类产品并不能完全推广,产品也不能完全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资金需求,针对小微企业贷款产品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小微企业贷款产品与其他银行的产品同质化严重。(3)贷款审批流程繁琐。L银行目前对信贷审批实行审贷分离、统一授信的管理模式,贷款审批权主要集中在总行及分行一级,基层银行主要履行贷款前期准备,审批功能非常弱。基层行的客户经理办理贷款业务必须逐级上报,经上级行审批后才能完成贷款程序。复杂的贷款程序容易延误中小微企业急需资金的时机,导致部分优质的中小客户流失。(4)贷前管理成本高。小微企业信息公开渠道少,所提供的资料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产品经营等信息,企业为获得贷款隐瞒对企业不利的各种信息,银行并不能全面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为了获取更多客户的信息和资料,提高资料的采集量和真实性,银行必须加大贷前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投入,使银行贷前信息的管理成本不断加大。
2、信贷服务制度不完善
(1)小微企业信贷信息科技系统薄弱。L银行目前在报表统计、绩效考核、数据报送、信息核对等方面都是人工统计完成,工作效率不高,且容易发生错误,加大操作风险,给信贷业务发展造成一定的潜在风险,无法做到利用科技手段来防范风险,提升业务发展水平的高效局面。(2)小微企业信贷部与支行联动机制效果不明显。到2013年L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部向各分支行累计推荐优质小微企业客户信贷规模上万亿元,通过业务共同开展的形式不断加强与支行的联动机制。但这种对接形式的效果不佳,仅限小微企业信贷部和小部分分支行之间开展,未形成全系统内分支行的对接机制和全行积极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局面,小微企业信贷部单个部门的力量太薄弱,不利于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规模。(3)针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强。L银行在省内的服务网点在整个银行业的服务机构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增长速度低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增长的速度,使得L银行不能承担满足小微企业市场需求的重任。由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规模小、风险大,L银行信贷业务开展主要对象是业绩良好的大中型企业,对小微企业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不强。
3、缺乏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计量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
(1)缺乏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首先L银行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是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重要依据,目前L银行对客户的信用评级主要侧重于以往财务数据的分析,缺乏对目前现金流量和经营情况的分析,对其未来偿债能力的评估更显不足。其次,由于银行获取小微企业资料的受限,缺乏足够的信息判断小微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或者相关专业人士的判断来评定,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对评定小微企业信用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很难合理地确定,客户的风险状况无法通过评分客观地反映出来,不利于对企业的信用状况做出真实的判断。最后,L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缺乏动态调整,定期评定使评级部门很难根据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对信用评级进行调整,信息传达落后不利于客户经理根据信用状况的变化对贷款情况做出快速判断。(2)风险识别与分析手段落后。目前L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识别以定性为主,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计量体系,风险管理的依据偏重于传统的资产负债指标,而风险评估主要依靠工作人员的经验总结。这种风险识别和分析手段,一方面是这种主观判断的方式容易导致风险分析的结果受人为影响较大,工作人员的错误判断会使风险评估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不利于全行范围内对信贷风险的计量标准形成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另一方面,L银行尚未开展系统的行业和区域的风险分析工作,这部分风险评估的缺失导致整个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拓展缺乏整体的专业性风险分析和指导,使各分支行无法准确地把握主要目标客户及产业链定位,不能有效指导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L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当前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新趋势,根据L银行发展独立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需要,从如何建立独立的业务单元和组织体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的角度特提出对策建议。
1、开拓新的信贷业务创新模式
(1)借助PPP模式拓展业务范围。国务院、财政部、发改委等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政策。目前各地推出的PPP项目已达1500个,总投资额超过2.7万亿,商业银行已成为PPP项目最重要的资金提供方。L银行参与PPP模式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传统的企业贷款方式,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企业正积极参与到PPP模式中,L银行可通过贷款给PPP项目中的社会资本方获得收益,因社会资本合作伙伴是政府,贷款资金的违约风险和系统风险相对较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金的风险。二是通过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通道,间接参与PPP项目融资,此类业务可由L银行发起,在实现表外融资的同时,还能确保对项目的把控力,成为“影子银行”业务的延续。(2)成立科技支行开展专营业务。我国正处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科技型企业能迅速将科技资源转变为社会生产力,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科技型企业的主体。为了更好地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很多商业银行通过设立科技支行的形式专门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一方面,与普通商业银行支行相比,科技支行借助风险投资,构建合理的风险管理架构来发放贷款,主要帮助处于初创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成长,更关注风险因素。另一方面,专业的科技支行具备完善的信贷服务、股权融资等众多功能,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专业判断和发展前景评估能力非常强,具备技术、金融、市场、风险控制等多个专业团队,能有效控制支行面临的各种风险。因此,L银行可通过设立科技支行,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还能有效控制风险。
2、建立完善的人才队伍
(1)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由前文分析可知,对信贷人员的考核体系不合理会增大操作风险,因此实现信贷业务人员的激励约束是规避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一是改进以往注重任务指标完成率为主的绩效考核方式,运用平衡积分卡等新型管理工具,加强对风险管理的考核,从薪酬制度、绩效评价和晋升制度等多方面入手,建立一套既能调动信贷管理和业务人员积极性,又能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完善的小微企业专业人员培育和引进机制。要培养一支精通小微企业业务、熟悉小微企业规章制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信贷管理团队,强化业务培训。加大对外部专业优秀人才的引进,充实银行信贷业务管理队伍,通过内部人才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专业化团队,提高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管理水平。(2)提高从业人员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意识。L银行必须要求信贷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要同时转变观念,由控制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转变为提高自身经营和管理风险的能力,使价格覆盖风险。在信贷业务人员培训过程中,要灌输服务小微企业的观念,转变每一个小微企业信贷管理和服务人员的观念,把积极的风险风化推广到日常具体业务中,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3、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1)优化营销模式。目前L银行经营机构现已覆盖城市各经济区域,可充分依托支行网点,业务经营下沉,完善营销组织架构,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扫街营销模式。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下一步就是要充分发挥网点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以网点为中心的营销组织架构,将业务营销组织、营销人员管理下沉到各支行,以支行为中心,开展小微企业营销活动,完善网点的营销功能,强化产品交叉销售、业务联动营销。将人员、业务营销前置到支行,由支行统一进行组织管理,提高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效率。(2)推进新产品创新。从前文分析可知,由于L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开展的信贷产品只有两个系列,并不能满足当前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资金需求,因此L银行必须根据小微企业实际资金需求开发更多有针对性的产品。一方面充分利用金融行业鼓励创新产品的政策机遇,尤其是利率市场化的推进,L银行更加应该把握好机遇,创新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利用自身业务发展的灵活性开发更多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拓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使小微企业更好地运营发展,从而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对国家重点扶持产业、无不良信用记录、企业发展前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小微企业适度尝试“综合授信”,给予这类型企业在承诺贷款额度内能够灵活地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按不同的方式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3)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从前文分析可知,L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的信用风险评定和信贷决策大部分依靠人力手工完成,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且操作风险加大。若L银行要发展小微企业信贷的批量授信模式,信贷风险评估、决策必须依靠安全、可靠和全面的信息技术。一方面,通过构建和实施自身小微企业信用评分系统及决策系统,针对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信贷客户,实现客户类型系统内自动归类。建立评级模型后实现信息化管理,确定信用级别,缩短贷款业务的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信贷管理成本,降低人为主观的影响度,提高信贷决策审批决策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获取大量的原始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模型计算,分析各类贷款业务准确的违约概率、信贷资金的违约损失率、预期损失金额等风险参数,为今后批量授信提供决策支持,从而更科学地为风险定价。
参考文献
[1]杨志新:大中型商业银行如何走出支持小微企业协调发展的信贷业务瓶颈[J].时代金融,2014(2)
[2]郝晓宇: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3]曹志鹏、赵明旭:银行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与信贷支持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
[4]姚耀军、董钢锋:中小银行发展与中小微企业融资约束[J].财经研究,2014(1).
[5]李芳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6]吴凡:基于产业集群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以民生银行为例[D].苏州大学,2014.
[7]赵岳、谭之博:电子商务、银行信贷与中小微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12(7).
作者:柳承志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相关专题: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