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让“丧文化”成青春主流 - 400期刊网新闻频道

莫让“丧文化”成青春主流

时间:2017-01-08 17:02:22 来源:论文投稿

最近有个新名词,叫“丧文化”。
  “丧文化”其实并没有准确的定义,它所传达的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消极自嘲、萎靡不振、麻木冷漠等等。“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什么都不想干”等散发着颓废气息的话语,“葛优瘫”“北京瘫”等流行网络表情包,都是“丧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丧文化”的追随者多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正经历着从孩童到成人的转变,这种转变既包括生理性转变,又包括社会性转变。尤其是社会性转变的完成,才真正标志着个体的成长与成熟。就年轻人而言,其社会性转变是一个一边否定自我一边完成蜕化的螺旋上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迷茫、彷徨是正常现象。这种迷茫、彷徨的情绪经由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渐成弥漫之势,甚至成为个别年轻人标榜个性的符号,也就出现了“丧文化”。
  但从深层分析,“丧文化”在年轻人中的流行,与他们所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也不无关系。在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今天,年轻人面临着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拉大、房价居高不下、就业困难依旧等压力。他们虽想追求“诗与远方”,却又不得不受限于“眼前的苟且”;虽然知道“不努力就去死”“越努力越幸运”,但却遵循着“努力未必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的生活原则。因此可以说,“丧文化”中那些调侃、自嘲的句子,既是年轻人无力、无奈心境的表达,也是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呐喊。
  如何看待“丧文化”?
  笔者认为,一方面我们不必因为年轻人标榜、张扬“丧文化”而惊恐万分,毕竟“谁的青春不迷茫”。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正视“丧文化”背后的社会隐喻,积极采取措施,莫让“丧文化”成青春主流。
  对年轻人来说,要把“丧文化”看作梦想路上的调味剂,歇过、笑过之后,仍要继续前行;要少一些目标无法达成时的自暴自弃,多一些上进之心。
  对国家、社会而言,应关心年轻人的心态和生活,缓解他们的压力,倾听他们的诉求,真正为其排忧解难;要为年轻人打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倡导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摒除浮躁之风、功利之风,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化解“丧文化”的消极影响。(张彦婷)


更多文化播报论文详细信息: 莫让“丧文化”成青春主流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66325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大气科学学报 中国的房价未来走势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肺癌杂志》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癌症进展》 《浙江检验医学》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兽医医药杂志》 《南方国土资源》 《电力科技与环保》 《方言》 《外国经济与管理》

< 返回首页